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9  6       在他的控制下。「无因无缘」,这是说,一切都是偶然生成的,没有规则
69  7       脉络可循。如果这三种主张的任何一种,是事实的话,那么经中说:「作
69  8       (造作;作为)以不作,都无欲(意欲)、无方便(精进)。」也就是说
69  9       ,不会有应、不应该做的事;善、恶没有差别,修行也没有用了。
69  10          彻底的主张缘起法,是佛教与其它宗教,在教义上最大的差异。缘起
69  11      法的理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
69  12      物的存在(当然,依佛法关切的重心,还是指五蕴、六处这个「世间」)
69  13      ,都依赖著它存在的因缘条件,只要因缘条件有变化,或者消失了,那么
69  14      ,事、物就会跟著变化或消失。这个道理很像很简单,人们也或多或少能
70  1       有这样的体会与经验,感觉上好像也不是什么特别艰深难懂的大道理。然
70  2       而,要能在自己的身、心活动中;待人处事上彻底地实践、体证,实际上
70  3       却又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如《大因经》(九七)中,阿难说:「此缘起甚
70  4       奇、极甚深,明亦甚深,然我观见:至浅至浅。」然而佛陀却立刻纠正说
70  5       :「阿难!汝莫作是念:此缘起至浅至浅。所以者何?此缘起极甚深!明
70  6       亦甚深!阿难,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令彼众生如
70  7       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稠乱,忽忽喧闹,从此世至彼世,往来不能出
70  8       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对缘起法在观念上不
70  9       清楚(不觉),行为上不能随顺(不达)的结果,就只能在生死中打滚,
70  10      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此缘起极甚深」了。事实上,世事的因缘错综复杂
70  11      ,要能放得下自己的主观成见,作如实的观察明白,就已经很难了,更何
70  12      况是要能亲身体证随顺因缘,远离一切取著、爱染,而趣入涅盘呢!《杂
70  13      ·二九三》中也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
70  14      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因为,在我们凡夫内心的深处,是多么
71  1       根深蒂固地抗拒著缘起法啊!
71  2           从∧第三选∨中,我们知道「爱」,是苦迫(五盛阴苦)的原因,「
71  3       爱」的熄灭,就是苦迫的熄灭。也可以说:因为有爱染(此有),所以有
71  4       苦迫的生命流转(彼有);因为爱染的灭除(此灭),所以止息了苦迫的
71  5       生命流转(彼灭)。而本经更从长养生命的「四食」(四种食物,可以参
71  6       考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第五章第一节∨)谈起,由四食的「集」─
71  7       ─「爱」切入,进一步从「爱」溯源上推,细分出「受」↑「触」↑「六
71  8       处」↑「名色」↑「识」↑「行」↑「无明」;往下推,分析出「取」↓
71  9       「有」↓「生」↓「苦」(老、病、死,忧、悲、恼),共十二个相互依
71  10      存的阶段,称为「缘起十二支」或「十二缘起」。《智经》(二三)中,
71  11      尊者舍梨子在佛陀检证他是否已经证入阿罗汉果的答问中,略说觉(受)
71  12      ↓爱↓受(取)↓有↓生,而佛陀赞叹他已「深达法界」。所以,如果仅
71  13      以「觉、爱、受、有、生」这五支,也还是足以分析生命苦迫流转的过程
71  14      的。而尊者舍梨子末后又说:「我自于内,背而不向,『则诸爱尽』,无
72  1       惊无怖,无疑无惑,行如是守护,如是守护已,不生不善漏。」也同样地
72  2       表达了以「爱」,为止息苦迫关键地位的意思。
72  3           经中所说缘起的十二支,是从六根对六尘的「乐著」、「憎恶」说起
72  4       的。也就是说,是以当下烦恼(苦)的流转为对象来说明的。它显然是个
72  5       完全封闭式的循环,无始无终。沉沦其中的凡夫(「具足爱所系相续」)
72  6       ,当如何突破这样的封闭式循环,而脱离苦海呢?佛陀说「具足爱尽解脱
72  7       」,显然是告诉我们,在缘起的十二支中,「爱」是这十二支相续系著的
72  8       关键,所以应当从止息爱染,来突破这十二支的封闭循环,才能脱离这个
72  9       苦海啊!
72  10          建立了缘起这样正确(清净)的观念,做什么用呢?经中说,是为了
72  11      「厌义」、「无欲义」,以及为了认清事实的真相(见、知如真义),而
72  12      不要再沾沾自喜于觉得自己观念很正确、很好,又形成另一种的「爱染」
72  13      与「执著」。也就是说:缘起观的功能与价值,还是在于帮助我们止息「
72  14      爱染」!思惟因缘法,对烦恼、欲贪、镇恨的解除,常有很好的效果。当
73  1       我们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处于不甘心或渴求的恼热时;当我们因得不
73  2       到合理的对待,而处于愤愤不平的镇恨时;当我们因失去所爱,而悲伤不
73  3       已时;当我们对不确定的未来,感到担忧时,思惟缘起法,将增强我们「
73  4       承担」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地,能使我们逐渐获得苦迫的止息与清凉
73  5       。思惟得愈深刻,将可以获得愈彻底的清凉。想一想,让人们悲欢离合、
73  6       忧苦愁戚的事,哪一项不是因缘具足了,才产生的呢?哪里是人们情绪可
73  7       以改变的呢?这些情绪,只是徒增自己和别人的困扰而已。配合著四谛(
73  8       苦、集、灭、道)的思惟次第,会发现产生这些情绪的推动力量,常常是
73  9       因为不能随顺因缘,充份地尊重因缘的执著。平时,对周遭逆境的多作比
73  10      拟观察,多思惟缘起法,多作心理准备,将有助于减轻这样的执著。
73  11          能对缘起有「如实知见」的人,经中说,就不会对「有」、「无」、
73  12      「生命流转」等有疑惑(破「疑」),不会破戒、退失修道心,不会到处
73  13      求神问卜、改运求福,不会浑浑沌沌、人云亦云,不会以吉祥为清净、不
73  14      会以号称是吉祥,而却会引起苦迫的见解为真实,不会用持咒来解除自己
74  1       的病痛(破除「戒禁取」结),不会有第八次的流转生死(即间接地指入
74  2       初果的圣者),不会因尊师而轻法(依法不依人)。
74  3           经文中,在佛陀呵责□帝比丘之后,与诸比丘间有一段问答:「真说
74  4       ,见耶?」「如来真说,见耶?」「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
74  5       ,见耶?」::语意不甚明确,无法清楚地解读。不过,略过此段,应该
74  6       是不至于影响对整个经法味的把握的。
74  7           在《阿含经》中,提到「十二缘起」的经,大约《杂阿含》中有四十
74  8       一经,《中阿含》中有七经,《长阿含》中有二经,《增一阿含》中有六
74  9       经。其中,《中阿含》《大因经》(九七)说:「当知所谓缘生有老死:
74  10      阿难!若无生,鱼、鱼种,鸟、鸟种,蚊、蚊种,龙、龙种,神、神种,
74  11      鬼、鬼种,天、天种,人、人种,阿难!彼彼众生随彼彼处,若无生,各
74  12      各无生者,设使离生,当以老死耶?」很明显地,这里是以一期生命的出
74  13      生,来解说「十二缘起」中的「生」的。又《杂·二九八》中说:「缘有
74  14      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
75  1       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增·四九·五》(四三八)中也
75  2       说:「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有缘生,生缘死,死缘
75  3       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彼云何为生?等具出家
75  4       (处)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都表示了相同立场的解释
75  5       。此外,「十二缘起」可以是涵盖了一期、一期生命流转现象的阐释,也
75  6       可以从经中对「识缘名色」的解释看出来:如《大因经》(九七)中说:
75  7       「当知所谓缘识有名、色。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
75  8       」《长·一三》(《大缘方便经》)与《大因经》(九七)有相似的内容
75  9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意?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75  10          经中另一类的解释,如《杂·二九八》中说:「云何为行?行有三种
75  11      :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
75  12      、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增·四九·五》(四三八)中
75  13      说:「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
75  14      行,是谓为行。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
76  1       、鼻、舌、身、意识。」这类的解释,有可能是比较倾向于就当下的身、
76  2       心状况来说的。又,从「六入」↓「触」↓「受」↓「爱」↓「取」↓「
76  3       有」的这一部份,经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