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览群书2005年第08期-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出怎样的选择?
  (《经典阅读书系·名家课堂》,西渡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6月版,含《名家读古诗》《名家读唐诗》《名家读唐宋词》《名家读宋元明清诗》《名家读古文》(上、下)《名家读新诗》《名家读外国诗》等8册,全套297.00元)


熔铸情感记忆的历史学
■ 伍立杨
  (一)
  
  朱小平的文史随笔集《听雨楼随笔》,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者多年来主持文化副刊,博学杂览,不辍笔耕。这是他继《文化名人大写意》之后出版的第二部随笔集,也是他出版的第10部作品集。这部文史随笔集是朱小平斟酌良久,从已发表过的百余万字作品中选辑而成。集中所收文章涉及历史、军事、地理、书画、艺术、诗词等多种文门,不仅视角广阔,文笔亦颇隽雅。
  朱小平对治史目的之认识有一个渐次深化的过程,经历了“致用”——“求真”——“求真与致用相统一”的基本轨迹。
  用活史料,是活的历史学,熔铸情感记忆的历史学。他善于将感情记忆从历史中复活。仿佛当时史事,流淌至今,或今人的眼光心情,倒流至从前,去激活史料史事。他极为重视发扬民族精神感情的作用。那是出于一种特别的文化感怀,特别着意于感同身受的移情联想。他将历史融会于感念与追怀的人生经历。
  平时我们看一些历史评论、回忆式研究,字字句句卡子一样卡在人物的既定形象上停滞不前,套话套着所谓主题意识,看得人六神无主,枯燥无味强撑精神,大打哈欠,甚至叫人清醒后又糊涂起来。而读朱小平的文字不一样,他时而散漫游弋,时而紧控六辔,收放自如,这是因为他的精研,他的敏悟,他的慧眼,造就了他研究成果时时有“撒野”的功能。
  在他笔下,画家的历史,画家的心事尤多,画家的故实风起云涌。材料密布前人在世界上的各种思想、感情,那些遗迹多为原始史料或称第一手资料,在考量传主的专业造诣的同时,能够兼顾其人之志趣、性情以及生涯命运的质感披露,重塑其容貌风采,这就赋予读者理解上的感同身受之契机,因而对载人史册的人物与作品,自然会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感情。朱小平遍读作家和艺术家的自传及回忆录。对那些谈及个人生活和作品生成过程的研究,生发出表象文字之外的特殊作用。蕴藏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潜意识,从传主的言谈话语和字里行间无形流露出来,成为理解其人其作之深入内涵的重要契机。放在其人生的实际背景上体会,历史过去了,烟云已往,历史往往只是一个影子,一片烟云,但在朱小平的笔墨烘托之下,我们看到的实在不只是影子,而是人,活生生的饱满的人。
  
  (二)
  
  朱小平对史料的掌握和解读,文心之细,细于毫发。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勘察之,矫正之。盖因当时事情,去今不远,当事者众,往往又自说自话,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事实互有出入,导致历史回忆史料既珍贵又颇有局限。如胡适谈到近代著名人士辜鸿铭忆往事的情景时说:“这个故事我听他亲口讲过好几次了,每回他总添上一点新花样”。虽然说他的历史研究多为随笔,札记,短论形式面世,但以考实为治史方法前提,则是一贯的。他有时甚至固执到迷恋“史料学派”的地步,冷静严谨的治史态度,以及著述方式的自我“苛求”,所以他强调问题都必须提供依据,来源去脉都轨迹清楚可循,不为旧说所蒙蔽,也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真做学问贵能如此,这样孤灯下他得到敏妙的观察,叹惋间他完成不俗的史识。由一种特殊的“调查”、“考证”,来得出突破性、创造性的结论,这些“调查”、“考证”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在撰述过程中,思想与撰写的互动,与史料的比勘,必定要颠来倒去、辗转反复,贯串起来层层讲述。但他长期历练,善优为之,落笔文字的断章与取义大都经过沉著的考虑。前辈偶然传递的那些零碎信息,包括散漫而不甚扣题的访谈文章,经他连类,还原,落实,总之是一番纵横捭闽的工夫,所以他有能力把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做成一桩庄严、华美、有趣的事业。
  他的基本态度是,既不失之理、又不肯忘其情的心态,或者可以说,他的文章具备一种特殊的理性与智慧;但这种理性智慧是融化在文章宇里行间所埋伏的自由精神当中。知识、史料、隐藏着待发掘的真理,统一在他笔下,在他眼光气度,在他的价值判断中,因而他的思想之翼可以自由飞翔。一种充溢自由精神的笔墨,它的背景,它的内部,都充溢活力与生气。对近现代诗人文化人的梳理,无论是论述某一时代之诗,还是评论某一诗人的作品,也皆能通观其作品与为人的全貌,比较同时代诗人之异同,上考其渊源,中察其流变,下观其影响,获得超越前修的独到见解。
  一个老字号,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是蕞尔之微,算不上什么起眼的物事。但朱小平论述一个北京老字号,却是一往情深,展转复沓。他考证六必居、鹤年堂与严嵩题匾,从一清代的笔记孤证人手,转到传说,转到店铺经理的说话,再转到《燕都旧事》的生产典故,再从邓拓看过的资料在时间年代上钩出铁证;又用假设来兜转,为铺叙,为延伸,为证据再做固基的一番工夫。而时代背景,人心向背,字号趣味,都自在其中了。“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意见”,不为“心之所趋,笔之所动”,强调下笔有所本,他的意识中,防范着“夸大”、“附会”、“武断”等毛病。
  
  (三)
  
  按照梁启超研究历史的心曲。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历史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的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负面的历史研究则是,强史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此恶习起自孔子,而二千年之史无不播其毒”。所以,今后作史者,宜“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这样才可能有“信史”,也才可能有“良史”。
  关于史籍的种类,梁启超认为纪事本末体有独特价值:“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来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宋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而朱小平的文史随笔,也可说是别一题材的纪事本末体。他笔下的人物,是在他的考证、艺术评论、人格体认、事迹估衡、心情凝铸等等方面,在他的笔墨纾捆之下,活跃丰满起来,立体多维,别具精神,并由前尘影像还原为人。艺术家的人生往往就是一件精彩作品,从而完成其地位与价值的描述。与普通文史类文章路径不同,朱小平治学的优长表现在他的叙史之功。打通文史而不显促迫,多从文化思想人手,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亦自有一种笔墨舒卷、闲庭信步般的奇彩。他百无禁忌率性而谈,反而能在一鳞半爪的小文字中聊出史料性、知识性、线索性。其笔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国文苑轶闻为内容,广摭博采,蔚为大观,成为重新解读近现代及当代文艺界情形的宝贵资料。
  “关于北京大学的,自由与容忍,更闪烁中国文人数千年高贵气质的灿烂光芒,张老的怀旧更折射出中国文人人文主义精神的悲悯温情……悲天悯人不是一句空话,士大夫旧文人情调在所不免。”这是他写张中行,定位认知大异其他访谈描述。极深,极活,神采卓然,情调怆然。旧得那么新,新得那么旧。其实,在他笔下,尤其是近现代名士,名媛,志士,那些影响时代进程的人物,他经营位置,敷彩用笔,中锋勾勒,侧拖摹写……各各焕发神采,在时代的尘埃里,显影雕刻一样清楚有味的海市蜃楼。
  (《听雨楼随笔》,朱小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19.00元)


有趣又益智的文明之旅
■ 任东来
  记得九年前,女儿还在幼儿园大班,有人来推销《目击者丛书·自然博物馆》。那是我见过最完美的中文书,从内容到装帧,从文字到图片,几乎无可挑剔。为了女儿,也是为了我自己,我用自己的半个月的工资买下了其中的十本。惟一遗憾的是,该丛书是三联书店从国际著名的参考和科普读物出版商DK出版社引进的,而非中国学者和出版人的原创作品。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中国人自己也能编撰出可以与DK的图文出版物相媲美的原创图书。今天,当读到陈仲丹教授编著的姊妹书《图说兵器战争史:从刀矛到核弹》和《图说交通探险史:从牛车到飞船》时?我的确有一种无比的喜悦,因为它满足了我或许有些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中国的学者和中国的出版社同样能够做出世界水准的图文读物来!
  这两本《图说史》的世界水准可以说表现在四个“精”字:精彩的图片,精美的文字,精致的装帧,以及这三者精妙的结合。先说图片的精彩。以每页三幅图片、两书合计500页计,全书所收录的图片至少1500张之上。这些图片类型多样,就古代的主题而言,既有原始人的岩画,中国的汉画像砖,古埃及的石刻,古印度的佛塔,古希腊的陶瓶画,腓尼基人的壁画,古罗马的遗存……很难想象,如果不是作者对古典文明有较深的造诣,如果不是作者十几年的用心收集,几乎不大可能从各种零散的文献搜寻出这些珍稀的图片。如果说古代的图片会因为稀少而难寻得话,那么,就现代部分而言,则会因为数量太多而难以取舍。编著者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在客观的照片和主观的图画之间如何选择?显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挑选老照片,但是,作者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