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原子的撞击产生了原子的偏斜,而是原子的偏斜才有原子的撞击,
才有原子的结合。
从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到伊壁鸠鲁,从伊壁鸠鲁到卢克莱修,原子
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原子论学说竟遭禁止。
但是,原子论及其科学精神是不会灭亡的。到文艺复兴时期,原子论成
为冲击亚里士多德目的论和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原子论对近代科学和
唯物论哲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它和科学原子论还
是有区别的。这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其它思想一样,古希腊原子论还不
是建立在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而较多地表现为一种猜
测。因此,受当时科学水平的影响,原子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
限性。比如,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还不懂得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两
者不可分割,而把原子与虚空割裂开来;他们企图仅用原子在空间的排
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1 页。
… Page 39…
列、聚合、分散等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这显然无法科学地说明万物何
以会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以及相互变化。但是,这些历史的缺陷,并未
有损它的光辉。原子论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巨大
影响体现在后人的工作上。17世纪,化学上采纳了原子的概念;19世纪,
科学原子论建立了。原子论学说历经2000多年,终于由自然哲学假说发
展成为一种确定无疑的科学理论。
5。中国的五行说、元气论与原子论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个自然哲学学派都力求从总
体上说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质或宇宙万物本原的问题上,就出现
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殷周时期已经产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
物本原的重要学说。“五行”最早源于“五材”,即把水、火、金、木、
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国语·周语下》记载了公元
前572年的一段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这就把阴、阳、风、
雨、晦、明这“六气”与“五行”上升为普遍的自然规律(“数之常也”)。
到公元前六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并被看作是“礼”所依
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可能是战国人所写的 《尚书·洪范》中,则进一
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
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
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
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出了规定。
西周末年,还产生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对立的阳气和阴气的
相互作用来解决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认为
两种气的协调交感作用,生成万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气不和,就会引起
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到战国时期,几乎各家都把“阴阳”看作是自然界
两种对立并存的力量。《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阴阳蕴涵于万事万物之中,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在孔子及其弟
子所编的《易经·系辞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而
刚柔有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是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
相互推移,即生变化,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万物的演
化。这一时期,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
它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中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在战国时期,已有一些学者宣扬自然界是气的世界的观点。在 《管
子·内业》篇中,提出了一种“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这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得到了精气就存在,五谷、列星都是精气产生
的。这里把精气看作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本原,它的流行变化形
成了一切事物 (包括精神现象在内)。稷下学派还以精气说对《老子》
中的“道”作了积极的发展,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
①
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用精气说明“道”之生,克服了对“道”
① 《管子·内业》。
… Page 40…
的理解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
“气”和“阴阳”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气”
的概念,既包含了最基本的对立——阴和阳的意义,又包含了宇宙万物
本原的意义。可以把这种与阴阳说结合在一起的“气”生成万物的自然
观,称为气的一元论自然观,它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两千年来科学认识
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没有原子论思想,至今仍存在着争论。但从人类思想发
展的同一性来看,似乎应该作出肯定的回答。实际上,在墨家的论述中,
也可以找到类似古希腊原子论的观念。 《墨经》中提出:“端,体之无
②
厚而最前者也”;“端,无间也”;“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这
是说,“端”是物体的起始,是把物体分割到“无厚”而留下的最原始
的质点;它是没有间隙的,即无内部结构的;“端”是不能再分为两半
的东西了,所以是不能毁坏,不能变化的了。这是关于原始的、物质最
小单位的概念,实质上是十分朴素的、揭示了物质的不连续性和物质最
小单位不可分割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原子论的萌芽思想。四、
古代天文学
1。巴比伦、埃及和印度的古老天文知识
古人注意天象变化并有意识地去进行天象观测,是从实际生活的需
要出发的。特别在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更认识到了掌握季节变
化的重要性。此外,对于生存能力低下的古人来说,一切罕见的天象如
流星、日月食和替星等,都会引起恐惧的心理。这都促进了古人对天象
变化的观测和天文知识的积累。
古埃及人的天文知识比较粗糙,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要简单一些。
古埃及人的生产和生活与尼罗河的水情变化息息相关。在尼罗河三角洲
地区,人们发现,每当看到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时,尼罗
河的汛期就到来了,因为这时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雨季到来了,新的一个
农业季节也就要开始了。所以埃及人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对于
这个现象不断进行观测,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已经发现这个周期
平均为365日,这也是太阳在繁星间复回到相同方位所需的时间。埃及
人的天文观测记录未被保存下来,从古代棺柩盖上的铭文和所画的天象
图可知,古埃及人将天球赤道带上的星分为36群,将一年分为以10天
为周期的36段;每当一个星群在黎明前恰好升到地平线上时,就标志着
一个新的10天的开始。他们把一年分为三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
年终再加5天作为宗教节日。这样,一年就是365日,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太阳历。由于实际上一年即地
1
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约为365 日,因而每隔4年天狼星
4
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日子就要差一天,120年就要差一个月,直
到365X4=1460年后,才会又在同一日子看到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
上升起。这样,埃及人便逐渐采取了一些置闰的方法,特别是发现了1460
② 据高亨著 《墨经校诠》引述,科学出版社1958 年版,条号为62 条和160 条。
… Page 41…
这个“天狼号周期”或“索特周期”(埃及人称天狼星为索特)。现在
的公历的前身“儒略历”就是儒略·恺撒(公元前102—前44)在公元
前46年采用埃及历增加闰年而来的。
除历法外,古埃及人在利用天文方法测定方向上有很高的成就。早
期修建的几座金字塔,其东西南北方位精确到几度,后期的几座精确到
几十分之一度;大金字塔北面的主要隧道指向天龙座a星,这颗星当时
(公元前3400年)为极星。这很可能是 利用天文知识定出一个方位,
再运用几何知识定出正方形的四个直角。有的神庙里的神像被安置得恰
到好处,以使每年白昼最长的夏至日的阳光能直接射入神庙照亮祭坛上
的神像。这表明古埃及人在天象观测上已经积累起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