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曲同工之妙,可惜未能形成独立的哲学体系——未能深究细考,独立成章。
这自然也和清代的大文化气候有关。清代固然已经有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
—包括西方传入的大量新的科学技术,但在文化结构方面依然与西方社会有
质性差别。因此,戴震的哲学方法,不但没有成为成熟的哲学体系,反而变
成他批判理学的附庸内容。
戴震思想中最光彩凌利的部分,乃是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他的名言:
⑤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如啸如狂,如泣如诉,情
诚意切,荡气回肠。戴震的这个判断,出于他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
是善良的,人的情欲是天然合理的。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
①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② 戴震:《原善》上。
④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⑤ 同上书。
… Page 194…
⑥
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也就是说,无论欲也,情也,知也,都是人性
的表现。戴震主张情欲的合理性,强调欲、情、理的统一,以他特有的风格
和气派,对旧的理学传统愤而批判,怒而唾弃,可谓旧时代敢于冲决礼教罗
网的豪杰之士。
但是,戴震固为一代英才,他的舞台却依然是旧的,他的思想也难于跳
出传统文化的总体规范。而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特久,根须特深,势力特大,
韧性特强。戴震一介书生,在如此这般顽固的旧势力而前,正如一位天真的
孩子,纵有童心如水,其奈污浊遍地何?
然而,世界的巨大变化已经到了不允许中国不变的程度,甚至缓慢变化
也已经等不得了。人动你静,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快你慢,又如龟
兔赛跑,日行日远。然而,地球只有一个,进步才能生存,文明才能强大。
戴东原死后63年,英军的大炮便在广州海岸轰鸣起来。
⑥ 同上书。
… Page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