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系是有必然性的。 

       但康德对知性认识的阐述方式,同样十分复杂。正如他讲解感性认识时 



① 参见《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558—559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57 页。 


… Page 145…

  要讲到空间、时间和纯数学一样,他讲解知性认识时,又讲到认识范畴中去 

  了。 

       康德的范畴说,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但有他本人的重大创造。他 

  的范畴说更具认识论含义。康德的知性范畴包括4个方面12个具体规范,其 

  内容如下: 

       1。量的范畴,包括:统一、多数、总体; 

       2。质的范围,包括:实在、否定、限制; 

       3。关系的范畴,包括: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 

  的交互作用; 

       4。模态范畴,包括: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 

                 ① 

  性——偶然性 。 

       康德范畴说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旧的形式逻辑的局限,而形成一个新 

  的范畴体系。他自己也曾自我评价说:“从概念的一切先天的分类必须是两 

  分法的,而在每一组范畴中,同样都总是由三个组成这件事来看,这是很有 

  意义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每一组中的第三个范畴,总是由第一、第二范 

                        ② 

  畴的联合而产生。”后来,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又对此评论说:“人 

  们曾经认为我在纯粹哲学里的分类常常使用三分法,是可怀疑的。但这事的 

  根据是存在于事实之中。如果一种分类要先天地进行,那么,或者它是依照 

  矛盾律来分析的,这分类就常常是二分法的,或者它是综合的。假如它在这 

  场合的分类是从诸先天概念——寻出的话,那么就应该按照一般的综合统一 

  的需要,即(1)条件,(2)被制约的,(3)从被制约的和它的条件的结合 

  里产生的概念。这分类必然是三分法的。”③2 

       康德以他的新的范畴理论,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只对概念 

  负责的非此即彼的僵化形式,而使之过渡到由分而合的对立统一认识,即使 

  之在一定意义上取得方法论价值。对此黑格尔也曾给予很高的理论评价。 

       知性认识固然已经十分复杂,但还未达到最高境界。因此,在知性认识 

  后面还有理性认识。康德的感性认识是通过“感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 

  和时间得来的,因而总是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他的知性则通过他的那些 

  认识范畴,将这些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整理,成为科学知识。然而,即使这些 

  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也不过是些“现象”,而他的理性认识,则要超越 

  这些现象,达到对各种知性认识的统一认识。理性认识的最高目标,可以分 

  为三个方面,又可归于一个本体,其内容即:一是达到对一切精神现象的最 

  高、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的认识;二是达到对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最 

  完整的统一体——世界的认识;三是达到对以上两者的统一——上帝的认 

  识。 

       然而,这一次康德大师要让我们失望了。他对理性认识的研究结论,是 

  对这三者根本不能认识,“物自体”并不可知。 

       虽然物自体并不可知,康德却发明了“二律背反”这一举世闻名的认识 

  工具。可惜的是,“二律背反”在他那里主要是为了证明“物自体”的不可 

  知性。而“二律背反”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又可以超越其自身地位与初始目 

  的而演变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康德的“二律背反”包括4种命题, 



① 参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25—126 页 (略有简化)。 

② 转引自《康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73 页。 


… Page 146…

  即: 

                                     (一) 

                                   正  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始 (有限)。 

                                   反  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二) 

                                   正  题 

       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  题 

       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三) 

                                   正  题 

       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  题 

       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四) 

                                   正  题 

       在世界因的系列是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  题 

       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① 

       按照康德的逻辑,一方面,世界在时间上有限,如果没有“始”,人们 

  怎么会产生对时间的认识呢?人类认识时间不是从无限开始,而是从有限开 

  始的。另一方面,有始即证明无始,比如当人类确认公元纪元为一个有限认 

  识的界线时,那么,在纪元之前,时间既是没有尽头的,在纪元之后,时间 

  又是没有尽头的。于是有始、无限两个命题都可以存在,康德的结论是:“物 

  自体”不能认识。 

       按照本书作者的看法,“二律背反”非但不能证明“物自体”的不能认 

  识,反而为认识“物自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 

  而论,人类正是通过对有限的认识走向对无限的认识,又通过对无限的认识 

  达到对有限的深化的。以必然与偶然而论,偶然其实是必然的外在表现,而 

  必然则是偶然的内在规律。不承认偶然,就会走向独断论,独断论就是教条 

  主义。不承认必然,又会走向怀疑论,或者走向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比如 

  人类对气象的认识,气象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多偶然性,所以虽有预报,难以 

  达到绝对准确,你说没雨,但它下了,这是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后又有必然 

  性,毕竟气象是可以预报的。人类在对偶然和必然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逐渐接近了“物自体”固有的规律。 

       康德的“二律背反”,对于他本人提出的许多命题,也可以进行研究, 

  比如对感性和知性的认识: 

       正题:感性是知性的必然之路; 

       反题:感性并非知性的必然之路。 

       说感性是知性的必然之路,因为没有感性,哪有知性?说感性并非知性 



①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20—121 页。 


… Page 147…

必然之路,即只有感性,哪有知性?这就是说,感性只有和知性共同作用于 

人时,人的认识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又比如对“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的认识。没有为我之物,则自在 

之物是否自在亦不可知。但没有自在之物,为我之物的“我”又将安在?此 

外,关于科学,关于因果,关于范畴,关于主语与宾语,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予以阐释。奇异的是:康德的方法康德自己未能如此运用。于是康德背叛了 

康德,他用自己的方法打倒了自己。 

     康德开始立意写他的批判哲学的时候,他首先批判莱布尼茨。他不同意 

他的独断论,即不经感觉经验和推理就认定人的理智是先天存在的。 

     康德研究感性的时候,虽然始于洛克,但又批判了洛克,因为他不同意 

洛克只局限于感觉经验的机械唯物主义。 

     康德在研究知性的时候,曾经得益于休谟,但他很快又批判了休谟。因 

为他不同意休谟关于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的认识。 

     康德在研究理性的时候,发现了二律背反规律,而这个规律却以它特有 

的思辨方式批判了康德自己。可笑智者康德,他竟全然不知。 

     康德既认为灵魂、世界和上帝是不可知的,他的哲学发展便走到了尽 

头,而他关于善的伦理观念便让位给了信仰。而信仰并非思辨哲学的责任, 

它属于上帝的领地,尽管康德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其实屁不相干。这时候, 

法国的大叛逆者卢梭出现在康德面前,而且康德马上受了卢梭的感染,以致 

他因为阅读《爱弥尔》太过投入而竟自打破了他一生从来未曾打破的铁一般 

的作息时间。 


… Page 148…

                                3。康德的伦理思想 



       康德重视实践理性胜过重视纯粹理性。毕竟他生活的时代属于启蒙时 

  代,而他本人也可以算是具有德国特色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康德不以伦理学命名他的这部分学说,而称之为“实践理性”。但其基 

  本内容,依然可以归之于伦理学范围,只是他的伦理学和他的哲学与美学有 

  更密切的关系。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属于启蒙主义大范畴,但其思辨意识依 

  然强烈,虽然他自己未必这么看。他认为人的认识多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