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灭亡开始计算,也有二三百年的时间了。18世纪的哲学正是上承400年文
化传统,吸收300年哲学营养,从而形成更其成熟、更富战斗精神和更具思
辩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尽管他们依然带有强烈的时代文化特色,而且在不
同的国度,还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与表现特征。
(5)民主要求,如潮如涌
所谓民主要求,本质上是对于新的政权形式的创造与选择,这种创造与
选择,最早出现在荷兰,但荷兰是个小国,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过是放大
了的佛罗伦萨罢了。它足以影响世界,但不能改变欧洲。后来又再现于英国,
但英国采取的革命方式是十分温和的,甚至有些温情脉脉的,它不是突变式
的,而是渐进式的。英国是个岛国,英国又有大宪章传统,英国的经验固然
对欧洲大陆无比重要,但二者毕竟有别。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实现近代民主,
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件充满风险、血腥和危险的事情。即使最为靠近
荷兰与英国的法国,同样不能逃脱这样的历史命运。但也因此,以法国为典
范的民主运动,才显示出比之英、荷民主运动更强的震撼和幅射作用。而且,
它所受到的内部外部压力越大,它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发强烈。所以无论在当
时还是在后人心目中,英、荷革命总不能和法国革命相提并论。就是与法国
革命同年发生的美国独立运动,也没有法国革命那样强烈的震撼和令人头晕
目眩的冲击力。
而成熟于法国革命前后的西方思想家们,正是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姿
态、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作用,有意无意地为这场大革命尽了一份力量,从
而也使他们成为这场革命的有机分子。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终于酿成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题思想。而兴盛于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将法国大革命作为自己的实践典范,又将德国古典哲
学作为自己的逻辑归宿。
应该说,18世纪的启蒙运动即使在纯哲学意义上,也有它不平凡的历史
贡献。
… Page 14…
3。发展态势:三种速度,三大流派
启蒙运动是一个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国度,主要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
各有不同的理论表现。这些表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前或后,
或直接或间接,或自觉或自在,都与法国大革命发生某种关联。
在英国人那里,虽然他们的革命已然完成,但他们的思想却成为法国人
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法国人那里,革命正是他们的崇高愿望。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
活到革命的那一天,也无法预料革命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
无疑都是在为这场革命准备火种。
而在德国人那里,很有一些思想人物正是法国革命的同代人。他们对法
国革命,始则欢呼,继而愁烦,终于惧怕,但以他们的思想本质而论,他们
所惧怕的东西,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尽管他们自己也许并没有真正感觉
到这一点。他们是法国革命在德国的代言人。
造成英、法、德这种思想差异的,有许多原因,但概而论之,可以归纳
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法、德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英国革命发生在17世纪,法
国革命发生在启蒙运动高潮之后,而可怜的德国人,直到19世纪,还在为建
立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而奋斗。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那个成功的国家,都是先有经
济变化,后有文化繁荣,先有专制道路,后有民主运动,经济、文化,且不
谈它。专制道路则无论英、法、德、意、西、葡、俄、奥乃至东方的日本,
几乎是毫无例外的——但要声明一句,所谓专制道路并非封建时代的专制旧
路,而是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家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说到底,只能是一种
过渡体制,一超过这个界限,便会酿成历史性灾难。但是,英国资本主义成
熟得早。早在16世纪下半叶的伊丽莎白时代,就已经完成建立统一的强大国
家政权的历史任务。进入17世纪,女王去世,英国社会随之发生变化,民主
要求登上历史前台,换句话说,专制体制已经不再适应自由资本的发展要求,
于是资产阶级发起革命。
法国、德国自然也不能超越专制阶段。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唯有专制才
能强盛。而法国强大的专制政权较之英国来得晚了许多。法国专制体制历史
久矣,但其高峰时期则是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执政之期,正是英国革命
发生之时,而当英国光荣革命都已然光荣结束之后,路易十四依然作他的专
制皇帝。加上法国的专制体制较之英国更其完备,而路易十四的统治也更具
铁血性质,反映在民主进程方面,法国革命就来之晚矣。而法国革命的形式
也因之变得极其残酷和剧烈。反映在哲学上,17世纪的英国哲学已经具有某
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例如霍布斯的无神论思想。而大体与此同时的法国哲
学大家笛卡尔,在教权面前,只会唯唯诺诺,不敢、不愿也不能理直气壮地
表现自己。
德国的发展比之法国更其缓慢。当英国人完成光荣革命的时候,德国人
正在为结束国家政局混乱、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痛苦不堪,而苦苦奋斗。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时代,他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体制。这个体
制之真正得到认可,已经是17与18世纪之交的事了。而且这种政治局面,
还要经过100多年的努力才真正得以稳固,直到19世纪俾斯麦时代才算达到
… Page 15…
自己的全盛时期。反映在德国哲学上,他们不但没有17世纪英国人那种朝气
蓬勃的精神面貌,更缺少18世纪法国哲学的战斗风格。他们骨子里其实也是
革命的,但这种革命哲学的外在形式,却充满迂腐气、学究气,并演绎成一
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庞大的思辨体系。或许德国古典哲学是它那个时代最为
深刻的哲学,但其存在形式,却常令人观之生疑,望而生畏。
第二,英、法、德的文化传统不同。英国人不但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奠基与繁荣方面先行了一步,而且它的文化传统也与欧洲大陆的传统颇有区
别。
英国革命发生得早,英国又有“大宪章”的传统。“大宪章”产生于13
世纪。“大宪章”并非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却是法治形态的反映。虽然在
旧有的文明基础上,这种法治并不十分牢靠,但英国有“大宪章”,欧洲大
陆没有“大宪章”,这就显示了英国文化传统的独特品性。
英国文化的这种独特品性,至少与它的岛国文化历史有关联。按本书作
者的观点,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文化,可以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岛国文
化等三种基本类型。大陆文化主要指内陆文化,它的品格主要是内向的,它
的历史高峰往往是自然农业经济时代,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外
向的,它的历史高峰时期则是古典商业时代,例如古希腊文化。岛国文化则
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通变文化类型。岛国文化的这种通变性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代得到特别充分的展现。这是因为岛国文化常常具有双元性质,比如日本
文化,一方面他们承认天皇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它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内归于幕府统治。这就是说,岛国文化很难建成一元性质的等级专制文化。
它更容易走向某种形态下的权力平衡。英国“大宪章”就是平衡的产物:一
方面它尊重国王的愿意,另一方面它又要保护贵族的利益。正是这种传统,
才使得资本主义文化特别容易发达起来,而他们的专制体制总有相当的相对
性,他们的变革、维新或革命也往往采取比较温和的形式。无论英国还是日
本,他们的近代衍变过程,都大体如是。
法国和德国则不具备这样的传统。法国人的历史主流是专制,德国人的
历史风格是分裂和军团主义。法国人因为专制而使资本主义文明发达较为缓
慢,又因为专制而很快使法国成为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这是它的优点,也
是它的缺点。路易十四时代自然是非常强大和繁荣的时代,而这种繁荣和强
大要以法国大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作为历史代价。德国人在法国强大无比的
时候,连专制的资格都不具备,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莱布尼茨才风尘仆仆地
出使法国,劝说法皇将矛头指向埃及,企盼这股强大的祸水不致东来,最好
南去。
英国人实施民主的时候,法国人还在为专制而快活;法国人为民主拼命
的时候,德国人还在为如何建成强大的专制国家而处心积虑。这就形成三种
不同的发展速度,而这三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速度也就使英、法、德三国哲学
具有了三种不同的时态和风格。
第三,英、法、德三国的心理类型不同。对民族心理的重视,大约是本
世纪才提到学术日程上来的。但它确实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
如若不然,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孔夫子,印度会产生释迦牟尼,古希腊会产生
苏格拉底?尽管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超级伟人,但伟人毕竟与伟人也有
不同。
英国人的性格是非常绅士化的。英国人重礼仪,虽在千难万险之中,犹
… Page 16…
不失绅士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