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责任编辑 李晨
邓子恢接管武汉纪实·许人俊
1949年春天,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捷报频传。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解放洛阳不久,接着又解放开封古城。
3月初,邓子恢刚在河南开封当选中原地区临时人民政府主席,5月我解放大军百万雄师就势如破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心构筑的长江防线,飞越天险,对武汉形成包围态势。
武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位置极端重要,是国民党的特别行政市。解放前夕,蒋介石特地指定信得过的“小诸葛”白崇禧指挥58军负责防守,并设有武汉守备司令部。白崇禧和守备司令鲁道源曾扬言“负华中剿匪重任,绝当不辞劳瘁,以争取剿匪事功”。
然而,当解放军飞越长江、兵临武汉城下时,他们都先后乘飞机仓皇逃离,连国民党武汉市长晏勋甫也毫不知情。武汉三镇,顿时属于“真空期”。晏勋甫市长只好将国民党武汉特别市政府的全部财产和档案清册妥善封存,准备向解放军移交。
6月初,党中央迅即决定组建中共中央中南局进驻武汉市,任命林彪担任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指挥部队继续南下作战,解放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岛……第二书记罗荣桓因身体有病治疗,一直未能到任。中南局的党政军工作和接管武汉的重任,自然落在第三书记、兼四野和华中军区第二政委邓子恢的肩上。
6月14日,邓子恢接受任命后,立即率一批干部由开封起程,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在18日胜利抵达武汉。
先期进入武汉市的军管会主任谭政和副主任陶铸闻讯赶来欢迎邓子恢,并汇报有关情况。
此前,国民党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晏勋甫,已向新生的人民政府市长吴德峰交权。政权虽然属于和平移交,但整个城市交通已被破坏,城乡联系断绝,商店萧条,工厂停产。粮食极度缺乏,物价上涨,大批人失业,社会治安混乱,无政府主义严重,到处发生抢劫,穷困与混乱笼罩着武汉三镇。
共产党如何接管、治理好这座混乱城市?社会各界人士对领衔人物邓子恢都拭目以待。
好在不久前解放河南洛阳、开封、郑州等地时,邓子恢曾有过组织领导部队边解放、边接管城市的经历,积累有丰富经验。所以到武汉后,他首先确定旧政府所有人员,一律原职、原位、原薪,各司其职,行使城市管理职能。然后,他按轻重缓急,指挥湖北和武汉市党政军上下配合,发动群众,打了一个漂亮的城市接管战。
巧斗奸商囤粮 急解粮食供应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我党我军接管武汉后遇到的第一难题。
解放前,武汉的粮食市场一向由私营粮行控制。刚解放时,一些唯利是图的粮商,利用解放初期城乡交通关系中断,粮油供应紧缺,社会秩序混乱的局势,大搞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当时,粮油一天一个价,不断上涨。老百姓人心惶惶,天天提着粮袋,争先恐后赶到粮油店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抢购粮油之风席卷武汉,粮油问题闹得武汉三镇动荡不安,市民思想混乱!
因购粮问题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到处发生,情况极为紧急。武汉军管会十分头痛,他们如实向邓子恢书记汇报。他听了军管会和各级领导的汇报,一边指示在武汉市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部下金明、周季方等同志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边又让主持湖北省领导工作的李先念同志连夜派人到天门、凉山一带农村筹集粮油,甚至将一部分军用粮油悄悄运进武汉。
与此同时,邓子恢还指示立即成立华中贸易公司,马上派人分别北上华北,东赴江苏、上海、浙江,四处为武汉紧急筹粮。
几路人马,分头行动,协同作战。几经努力,终于在很短时间内,将农村的粮油和部分军用粮油500多万斤,从四面八方利用夜幕掩护,秘密运进武汉。
在邓子恢的周密部署下,与粮油奸商开展较量的准备工作在暗中进行。不法粮油商们都蒙在鼓里。他们我行我素,继续在粮油市场兴风作浪,哄抬粮价。
正当粮油奸商洋洋得意之时,一天清晨全市所有国营粮店,按照邓子恢同志的统一部署,突然全部开门,正式挂牌营业,大量抛售平价粮食。
一场粮食大战顿时打响了!
起初,那些老谋深算、富有商战经验的粮食商人们,沉着冷静,稳坐钓鱼台。他们的对策是:你开门,我关门;你抛售,我停售。他们认为土八路在战场上打国民党军队有本领,但进城后不懂市场经营,打商战不是自己的对手。同时也低估了新政权的售粮能力,以为国营粮店刚刚成立,准备的粮食数量有限。平价售粮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用不了多久,国营粮店就会粮尽库空,关门大吉。到那时,武汉三镇的粮油市场,依然是自己的天下,自己可以继续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所以在国营粮店开门平价售粮期间,私营粮商们一直关门闭店,按兵不动,停止营业。他们准备同共产党的新政权打持久战、消耗战,等待看共产党撤退的笑话。
然而,他们完全错了!国营粮店开门营业后,粮源充足,库底雄厚。从各地秘密运进的500万斤粮食,除100万斤供部队使用外,其余400万斤全部投放粮食市场,充分满足市民购买,平价销售,有条不紊,从不间断。
起初,市民们对粮食供应还不摸底,深怕买不到平价粮,因此天天争先恐后排队,大袋买,大袋背,常常弄得精疲力尽。一个星期过去了,大家看到国营粮店每天按时开门营业,店里粮食始终堆得满满的、高高的,价格一直不变,随到随买。天长日久,大家情绪逐渐稳定,再也不起大早、排大队了。抢购粮食的风波,逐渐消散。
在实力与智慧的较量中,邓子恢指挥新生的国营粮店显示了气魄,在武汉市打出了威风,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威信,国营粮店立即成了广大市民购粮的主要渠道。
武汉的粮食市场,已成了国营粮店的一统天下。不法粮商们感到大势已去,手中囤积的粮食卖不出,粮食压仓压库,资金无法周转,经济利益严重受损。粮商们开始垂头丧气,有些人沉不住气了,只好主动找军管会表示愿把囤积的粮食交人民政府销售,免得在自己店里继续压仓压库,积压资金,劳神丧财。
一场激烈的粮食大战终于宣告结束了,共产党胜利了,解放军胜利了,新生的国营粮店胜利了。后来,电影界创作、摄制了一部名为《粮食》的故事片,反映的就是这一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打击银元投机 稳定金融市场
这一期间,邓子恢在武汉市还指挥打了一场围剿投机资本的“银元战”。
解放前夕,武汉恶性通货膨胀,广大市民对国民党政府滥发金圆券十分不满,对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完全失去信任。平时,大家只认银元,不认纸币,致使银元占领了整个市场。
解放军进入武汉后,市民们对我们发行的人民币,同样持不信任态度。人民币投放市场后,大家不认可,大部分浮在市面上,买不到多少东西。而银元依然十分吃香,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继续控制市场。当时,一些投机资本家乘机倒买倒卖银元,哄抬银元价格,从事投机倒把活动,
搞得市民人心不安,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影响经济正常运转和发展。
在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华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的邓子恢,熟悉金融业务。刚进入武汉时就感到银元问题严重,不可忽视。他就立即致电党中央,建议将银元与人民币的比价定为1:550元。然而,由于金融资本家从中捣乱,一个月后,比价竟变为1:4500元,人民币币值急剧下跌,严重影响市场正常贸易,工商业陷入停顿,大批工人失业。
1949年6月19日,邓子恢深感事态严重,立即再次电报中央:“武汉物价飞涨,人民币币值急剧下跌,市场上实际用人民币而无形停市,情势异常严重。”同时,他紧急召开中南局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坚决稳定人民币币值。
1、开展舆论总动员,报纸发表文章,电台广播讲话,组织各界人士集会,发动学生上街造声势,大力宣传拥护人民币,要求禁用银元。计划通过一周工作,将人民币的币值提高1000元——1200元,然后宣布禁止银元流通。
2、召集商人开会,宣布征收下半年所得税12亿元,分三期交清,只收人民币。
3、从国库中动用50万银元,到黑市上收买人民币,提高人民币的身价。
4、由武汉市军管会发布公告,命令禁用银元。
邓子恢一向言必行,行必果,武汉市军管会禁用银元的公告一张贴,他就指令出动纠察队,查封了市内两家在金融界兴风作浪的大钱庄,拘捕了200多名银元投机分子,并加强了对其他私营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共产党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对不法商人毫不留情,该罚的罚,该抓的抓,一丝不苟。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部分商人都学乖了,不敢轻举妄动。
通过这些行政的、经济的严厉措施双管齐下,武汉市人民币币值迅速上升,物价逐渐下降,人民币终于取代了银元,占领了市场。共产党在“粮食大战”、“银元大战”中双双获胜,广大市民无不拍手称快,称赞“共产党在战场上攻无不克,在商场上同样战无不胜。”
当然,少数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在遭到打击后,又把投机的目光转向棉纱市场,哄抢和囤积棉纱,影响物价再次波动。
邓子恢同志及时组织反击战。他指挥华中贸易公司调集货源,向市场抛售棉纱,满足供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