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炎黄春秋200907-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三 
   
  要造就真正的学术人才,有所贡献的文化人,依靠的端赖于教育。教育兴,而且走的是正道,则文化兴,高才出。否则就难有希望。这是世界的通则。 
  中国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凑巧,最近我收到一份《同舟共进》刊物(2009年第2期),里面有一组题为《为教育“把脉”》的文章,并有一篇引人注目的编者《题记》,《题记》说:“我们的教育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专家尤其是老一代教育家的意见是相当尖锐甚至不留情面。中国教育走到今天,是到了该进食苦口良药和听取逆耳忠言的时候了。”下面我就将这些“逆耳忠言”作一些摘录,以飨读者,顺便从其中提取一些教训: 
  30年教育改革,我们恰恰只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或枝叶的改革,如教师聘任制、扩大招生、大学合并、后勤社会化、公开招聘院长、助学贷款、独立学院等。虽然其中某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有些并不是真正有益的,甚至是误导。如大学合并和独立学院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有人甚至用“乱象丛生”来形容,其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源的改革。(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去探望钱学森先生,钱老对教育部提出了掷地有声的建言。他说: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钱老的建言发表后,教育界都没有任何反映。(引文同上)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教育部已不能领导这场真正的教育改革,因为改革就要从教育部改起,重新定位教育部的机构设置、编制和职能。(引文同上) 
  中国崛起还缺少什么?人才。中国现在面临高端人才缺乏的危机。根据上海交大发布的2007年世界500强大学排行榜,排名前10位的有8所在美国、两所在英国,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排第181位,北京大学排第257位。中国为何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150名,这很值得深思。哈佛大学博士丁学良前两年说过一句很尖锐的话,“中国在国际上称得上经济学家的不超过5个人”。中国缺少一批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大学校长,现在大部分大学校长只是教育官,不是教育家。想要改革的校长不是没有,但就像过去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一样“全身被捆绑”,受到体制的约束,想做事也很难。(温之凯,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我刚到过河南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民权县进行基础教育监测,那里农村的中小学几乎没有实验条件,甚至没有活动场所。现在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拨付了一些计算机和卫星接收设备,大都闲置了。为什么?两个原因:一是经费不足,付不起电费、维修费;二是没有老师会教。可见我们的管理、经费、人才在农村是相当缺乏的……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2008年国家审计署审计50多个县,有超过80%即40多个县挪用国家教育经费。(胡平平,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至于合并(按: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大学院校的大合并),教育界普遍认为,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有如1952年的院系调整。谁能在合并中拔得头筹,占据先机,谁就有机会快速建设一流大学。于是,各地政府纷纷把合并当成头等大事,而高校也在行政的推动下,找合并对象。全国高校来了个大洗牌,很多看不懂的、拉郎配的合并也高调登场。合并后的高校洋洋自得于自己的学科更齐全、规模更宏伟,可高校的办学质量却在过去10年节节后退。”(熊炳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应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到底生了什 么“病”,才使得这个本来是那么高尚、圣洁、“民爱之”的事业,居然沦落到“民畏之恨之”进而“唾骂之”。现在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政”与“教”互通有无、互为倚重、各得其所。本该当教育家的大学的头头脑脑们,水平够得上蔡元培、罗家伦、马叙伦、叶圣陶等教育家的鲜有其人,听说他们要当政治家,看重的是“副部级”、“正厅级”之类的行政待遇。“政”与“教”错了位,“政”与“教”一锅煮,迂腐的孟老夫子真可以休矣!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可记的功绩很多,但教育问题一大堆,最大问题就是政治化、官僚化没有被触动。从这个角度说,30年来教育界没有真正的改革,而所谓改革是一些表面的操作、管理层面的瞎折腾,有些已经承认失败,有些还没有承认失败。(董建,南京大学原副校长) 
  清末诗人龚自珍有言,灭绝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我想补充说,还要灭它的教育——不灭教育何以灭其历史?从文化传承上说,灭史是断其根,灭教则断其后。只有最短视的民族才不惧怕教育的毁灭。当然,完全毁掉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我觉得,最可怕的还不是已经干过的那些使教育变质的蠢事,而是主管部门支持那些蠢事的某种“思维定式”,还会借着权、钱两翼,幽灵般游荡在今天教育的上空。我们的教育被糟蹋得太惨了,而教育危机是一个民族最大的危机!(引文同上) 
  抄录得不少了,就此打住。这里我们听到一种急迫的呼声:中国的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教育部已无力进行这场变革,相反,中国的教育变革应当从教育部变革开始,真正端正政府和教育的关系。必须确认教育的相对独立地位。政府有义务投资教育,但没有必要直接经营教育。 
  教育者,文化之本也,“大家”、“大师”之源也。 
   
  之四 
   
  近年来,兴起了“国学热”,随之又兴起了“读经”、“读佛学”之议,而且还颇有一些声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和我们过去片面宣传“厚今薄古”乃至所谓“破四旧”(这是一种极端荒谬的现象)等有关。中国的一个优势本来是历史悠久,特别是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不断,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可以断裂,文化决不能断裂。中国有久远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现在提出重视国学,继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我也曾几次为文谈这个问题。 
  有人不赞成“国学”之称谓,我看称“国学”也无妨。现在人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而言,包括甲骨文,先秦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魏晋玄学,古今文学,孔孟程朱陆王,中国佛学,清初五子之学,维新之学,乃至孙中山的学说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创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人物,他的学说不属于古代,但有人愿意把他的学说也包括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我想也未尝不可。 
  中国的“国学”过去在世界上的影响有限。在西方学术界,老子的影响比较大些。从十六世纪起,老子的《道德经》就风靡西欧。欧洲哲学重镇德国的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名家都重视老子。十几年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全人类古往今来十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名列前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而流传最广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这一点恐怕出乎国内提倡国学者们的意料。这倒应了中国古代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孔子名头虽大,却没有这种运气。可是现在情况变了,有不少外国办起了“孔子学院”,这些以孔子命名的学院,主要是用于学习汉字,但也希望初步接触一点中国的文化。据说,截至2008年12月,全球已开办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分布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不管怎么说,这总是一件好事,孔子终于也带着汉字和《论语》讲义(于丹作)“出关”去了,大有超越老子之势,真不愧为“圣之时者也”。 
  但我想说的是国内。在国内,已有一些大学办起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所”。深圳似乎办得最早,上世纪末我过深圳时曾想前去访问,因别的事错过了机会。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被聘为一个大学办的“国学院”院长(不久他因年老精力不济辞去了院长职务)。据他告诉我,这个“国学院”是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主动发起倡办的,招收的(经过严格考试)也是有大学学历的人,共300余人。5年学制。所设课程,经史子集都有。着重读原著。有的还请专家讲授,如《史记》、《楚辞》、《战国策》等。此外,还接触敦煌学、汉画学、西夏文、古藏文,甚至古西域诸国的文字(据说有一位年仅五十多岁的先生,竟懂得古藏文及古西域二十多国的文字,人才难得啊!当然,不能追求多数。)。外文也是必修课。还听说,学习者都很勤奋。 
  我没有亲见亲历,不能就简单的介绍妄加评语。但我仅根据求学者必具有高学历,即已经具备必要的现代知识再窥“国学”这一点就相信可以造就出一批人才来,他们能够掌握国学的基本东西,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又不致食古不化,脱离前进中的新时代,他们能净化“国学”,真正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光耀世界。这样的国学院,全国不必多,宁少毋滥(因条件毕竟有所限制),如果东西南北中各办一个,则二十年后必见成效。国人有厚望焉! 
  大概是因为国学受重视的影响,相应地出现了一种现象和一种主张。一种现象就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百家讲坛”,专家学者登场,有新说“三国”“水浒”者,有新说“玄奘取经”者,有讲解断代史者,甚至有讲解《论语》者,林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