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歌德铁哥们儿、音乐家翟开西1791年建立柏林歌苑(Berlin Singakademie)。三十多年后,他决定公演《马太受难曲》,并选中学生门德尔松充当指挥。9岁成名的门德尔松拿到乐谱后排练近两年,1829年3月11日,在巴赫生日的这一天,19岁门德尔松在柏林歌苑上演了这部巨作。他的唱诗班有150人,超过百年前《马太受难曲》在托马斯教堂首演时五倍。听众中坐着海涅、黑格尔、神学家施莱马赫和普鲁士王室成员,门票高达20个格罗申。在回忆录中柏辽兹这样记述演出实况:“每个人都用眼睛追踪歌本上的词句,大厅里鸦雀无声,既无赞赏,也无指责,更无鼓掌喝彩,我们仿佛在教堂里倾听福音歌,我们似乎并非聆听音乐,而是参加礼拜。我们崇拜巴赫,信奉他,一刻都不怀疑他的神圣。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
最后一个音符尚在空中袅袅,海潮般的掌声风生水起涨上九重,直与天齐,然后翻身雷霆下行,刹那间扑满巴赫的橡木棺材。
黑格尔激动地写道:“巴赫是……一个坚定博学的天才,我们直到今天才重新认识到他的全部价值!”目空一切的浪漫音乐家集体宣布“I服了YOU”。
《马太受难曲》柏林上演,轰然推开金碧辉煌的巴罗克音乐尘封百年的大门。门德尔松一步登天,就此成为世界级指挥家。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躺在约翰教堂墓地南墙、尚未被重新发现的巴赫,终于等到了成名的那一夜!在《马太受难曲》首演后第100年。在他去世后第79年。史称“巴赫复兴”。媲美于文艺复兴。
巴赫像耶稣一样复活,但他等的时间比耶稣长多了。
门德尔松一生缘定巴赫。他在英伦掀起巴赫热。去世一百年之后,巴赫终于在英国压倒了亨德尔。1849年,在舒曼推动下,门德尔松学生、舒曼朋友威廉·史汤达·伯内特建立巴赫协会编录巴赫全集。1899年全集出齐,协会解散,同日组建新巴赫协会推广巴赫作品。现在世界流行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作品分主题编目》(Thematisch…syst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即由该协会按音乐体裁编录而成,于1950年(巴赫去世两百周年)出齐,其简称BWV已成德语固定说法,相当于俺们的“子曰”。
1835年,门德尔松出任莱比锡货栈交响乐团指挥。八年后,他集资在托马斯教堂西侧树立一尊巴赫纪念像。巴赫最后一个孙子(已八十多岁)出席揭幕式。两年后他去世,饮誉乐坛的巴赫家族就此“断子绝孙”。
1947年,二战刚刚战败的德国重印巴赫全集,凡46卷,蔚为壮观。
到2007年7月,偶长长短短逗留德国11回。某回在法兰克福逛商场看见“特价巴赫”,内装四片CD十几首作品,于是买回放上书架,以为巴赫尽入我彀中矣。
按BWV,巴赫作品已编到1120号!还不包括已编到189号的附件。
闹明白这一点后,偶下决心要写这篇文章。
门德尔松为巴赫正名后整整60年(1889),在那个命中注定的寂寞炎热的夏日黄昏,在柏林天际之外遥远的巴塞罗那,一个瘦削的13岁男孩独自走入那条泛黄长街的深处。
在一家商店灰土呛鼻的角落里,他遭遇了那捆残破的乐谱。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s for solo cello),“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1720年创作于葛屯。
169年尘封的天籁,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夕阳中缓缓在少年纤细的指间苏醒。
少年花12年练习;平均两年一首,直到25岁走上舞台。少年就此成名。卡萨斯(Pablo Casals)!他儿时偶然听到大提琴声,说“这是我要的声音”,从此一直拉到97岁痛终。他用一生练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练习的间隙登台演奏,把它们的精彩指给世界看。21世纪,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早上在食堂喝粥时独自哼唱这部作品,身未动,心已行,不觉之中竟泪如雨下,无法自已。
《红楼梦》以尘世的华丽证明华丽的空幻,巴赫以音乐的工简证明华丽的空幻。他说:你看,生命是这样。
巴赫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相信。然而那个大学生相信。全世界每天有无数地方奏响巴赫音乐。几乎在巴赫音乐奏响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见到热泪奔流的听者。他们多非基督徒,更未必音乐发烧友。但是,巴赫仍然敲响了他们灵魂的琴键。
卡萨斯说,巴赫给世上最短暂的自然现象装上永恒的翅膀,他发现了所有的高尚情感,并以最完美的形式加以歌颂,谱出音乐史上的最高境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要言之:“他代表人类心中的伟大。”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此被称为“大提琴《圣经》”。
卡萨斯被称为“大提琴教父”。
《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1720)是巴赫创作《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的副产品,却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独奏名作。巴赫大量使用和弦及对位法,将繁重艰深的复调用于小提琴,要求在奏出和弦的同时照顾多条旋律线,使演奏变得几不可能。不要忘了,巴赫本人就是杰出的提琴手:“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小提琴音色纯正,深切感人,能轻松控制一般羽管键琴才能控制的乐队”(巴佳爱)。18岁巴赫的头一份正式工作就是魏玛宫廷乐队的小提琴手。小提琴大师魏若风在魏玛用长于演奏单声部旋律的小提琴完成多声部即兴演奏,为巴赫拉开小提琴明丽的天空。这部组曲的第四号d小调最有名,其第五乐章《恰空舞曲》更是脍炙人口,尽情展示了巴赫丰富的幻想,深邃的情感和高贵的立意,技巧玲珑,乐思泉涌,挡者披靡。即使巴赫一生只有这一部作品,也足以跻身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
现在,这套作品是重大国际比赛的标准曲目,被誉为小提琴的《旧约全书》。
1928年,德国《星期画刊》给爱因斯坦写信征询他对巴赫的看法,爱因斯坦没回信。编辑再次致信,爱大师回信说:“对巴赫的毕生事业,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重,并且不说一句话!”
对小提琴演奏超级自信的爱因斯坦,原是很喜欢对音乐评头论足的。
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为《赋格的艺术》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配上一个庄重深邃的旋律,此即西方音乐经典歌曲《圣母颂》,手法简练古朴,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美艳逼人,点滴心头,听者醉入纯美圣洁的人间仙景。《圣母颂》亦以小提琴小品风行于世。
1838年,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货栈乐团上演《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此曲大红。门德尔松用钢琴把它弹给歌德听,歌德说:“乐曲开头壮丽非凡,像一大群人沿着富丽堂皇的宽大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1871年,德国小提琴家奥古斯特·威海密将此曲第二乐章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由原来的D大调改为C大调,整曲只用小提琴的G弦演奏。
《G弦上的咏叹调》!风靡世界,至今不衰。
听音乐的人大都始于贝多芬和莫扎特,而止于巴赫。年轻人更喜欢追随音乐革命家贝多芬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几十年后,以酸甜苦辣齐备的人生历练打底,他们才能听见生命如何在巴赫音乐中以逼人的朴素和近于冷漠的简洁将天上的华彩娓娓道来。歌德说巴赫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欣赏贝多芬无需投资。欣赏巴赫却必长期投资方能见效。然而这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投资。房龙说:“巴赫能给你的投资以最大的回报。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理财,如何让它增长,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已拥有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当你的血液终因血糖太多而无法承载贝多芬的力量,当你的心脏终因不再年轻而不得不放弃莫扎特的辉煌,那时,巴赫自会长驱直入,领你的灵魂上天。
巴赫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巴赫深不可测。因为他的浅。
巴赫就是朴,巴赫就是真。意大利人向来看不起没文化的德国人,可伟大的威尔第说:“啊,北方快乐的孩子,我多么羡慕你们能任意汲取巴赫的营养!”
当年莱比锡付的工资几乎不够巴赫养活老婆孩子,可今天每位莱比锡市长都骄傲地宣布莱比锡为“巴赫城”。至今,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周六、日仍在托马斯教堂礼拜时唱响巴赫,货栈乐团伴奏。每年圣诞节,这个已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齐名的合唱团都要上演巴赫的《圣诞清唱剧》。
巴赫的艺术洞察力前人不可企及,后人无法仰望。随着他令旗一挥,西方音乐一夜之间步入成熟,从此万变不离巴赫。勃拉姆斯告诉自己的学生:“只消看巴赫。那里应有尽有。”肖邦对《平均律曲集》倒背如流,他认为“巴赫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而一手提拔了肖邦、勃拉姆斯、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跟他比,我们都是半瓶子醋。”
被列宁委以打倒俄罗斯旧文化重任的高尔基说:“如果用山峦来罗列伟大作曲家;那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在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尖峰上永远发射炽热的光芒。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晶莹透明。”
依这段话来看,高尔基成为“革命的同路人”,是历史的必然。
巴赫作品是对音乐结构彻头彻尾的追求,人工得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充满技术细节;他的音乐里只有音乐。既无尘世,也无天堂。
巴赫音乐是本质的音乐。
本质的音乐,就是本质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