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qikanGYLTKt0kw3pX3PrR
参观凡尔赛宫时,导游指着其中最大的一幅穹顶壁画时介绍说,这幅画的作者被路易十四招进宫,画了整整十年才最终完成,画完这幅画不久,画家就突然发疯,猝死在了凡尔赛宫。谁也说不清这位宫廷画家究竟为何发疯而死的,但我猜测,他在宫中作画的十年,肯定与世隔绝、心智迷乱,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才是导致他窒息和发疯致死的直接原因吧!
qikanGYLTKt0kw3pX3PrR
在任何时代,真正杰出的作品都不是离群索居或孤芳自赏的产物,不能听命于强权的奴役和驱使,而始终同时代保持着血肉相亲的粘连和自由自在的呼吸。这或许是上个世纪初叶的蒙马特高地上,产生那么多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和不朽之作的奥秘。
qikanGYLTKt0kw3pX3PrR
车很快驶进了灯火辉煌的巴黎市区。蒙马特高地被我们远远地抛到了后面,笼罩在日益下沉的夜色中,越来越模糊,仿佛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
qikanGYLTKt0kw3pX3PrR
我从车窗口向蒙马特高地投去了最后的一瞥。
qikanGYLTKt0kw3pX3PrR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一瞥包含着从心底油然而升的敬意:向曾经在这块神奇高地上挣扎或邀游过的自由、卑微而伟大的灵魂。
qikanGYLTKt0kw3pX3PrR
徐迟与
qikanEn8T88IlAV1LSrWO
一
qikanEn8T88IlAV1LSrWO
qikanEn8T88IlAV1LSrWO
在徐迟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文学翻译是贯穿始终的。而在他一生为数众多的译作中,《瓦尔登湖》是他最珍爱,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32年秋,18岁的徐迟因失学而赋闲在家,整天没有事做,就“舞文弄墨,做起诗来”。一直到1933年春天,徐迟投出的很多诗作都没有回音。1933年5月,徐迟终于收到了位于上海四马路的《现代》杂志的名作家、大编辑施蛰存的退稿信:“不要失望,再寄。蛰存五月四日。”
qikanEn8T88IlAV1LSrWO
这一行小字,给徐迟极大的鼓舞,不久,《现代》发表了徐迟的第一首诗。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33年7月,在上海报考燕京大学时,由施蛰存引领,在商务印书馆外文部,徐迟买到一本美国诗人维琪·林德赛(Vachel Lindsay)的《林德赛诗选集》,爱不释手。其中一首150行长诗《圣达飞之旅程》,最令徐迟激动。这年秋,在燕大一安顿下来,徐迟就着手翻译这首长诗。译好后交施蛰存在《现代》发表,这是徐迟翻译生涯的开始。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0年,徐迟到达重庆。此后的几年中,他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伊利亚特》(选译)、《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散文集》、《巴黎的陷落》(爱伦堡)、《解放是荣耀的》(裘屈罗·斯坦因女士)以及《我轰炸东京》(铁特·W·劳荪队长)等。
qikanEn8T88IlAV1LSrWO
到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徐迟已不仅是诗人、作家,而且是知名的翻译家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也正是在徐迟文学创作的第一个旺盛期,徐迟接触到了《瓦尔登湖》。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在重庆王园山上买下了一座草堂,生活安定,随着二战战场盟军的节节胜利,徐迟精神十分振奋。他感到“写作是那样的愉快”。
qikanEn8T88IlAV1LSrWO
正当徐迟独自一人在他的草堂里构思他的代号为IN的长篇小说时,老乔(乔冠华)把他拉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费正清和费慰梅两夫妇(John & Wilma Fairbonks)那里。徐迟说费正清是当时美国的第一号“中国通”。说得一口好漂亮的北京话。费跟老乔说他想在中国出版一套有20种书的《美国文学丛书》,老乔想委托徐迟与费正清进一步商量此事,就带徐迟见费。此后,徐迟又单独与费会面了两三次,商谈很成功,徐迟说费正清极为慷慨,表示可以付一笔以美金计算的稿费,将来出书还可以给—笔印刷出版的资助。他要求徐迟他们的只是先开列一份适合中国读者的译书目录。他还给了一本卡静的《在乡土的基础上》(Kazin:0n Native Grounds),供徐迟等人作选题的参考。这本书后来给了冯亦代,因为他决定译这本书。除这本书外,当时他们考虑的选题还有惠特曼、《美国现代诗选》(包括艾略特和庞德)、桑德堡(Sandburg)写的那本描写阿勃拉汗·林肯的书。徐迟当时的选题意向是想译曼尔维尔的《白鲸》或者梭罗的《瓦尔登湖》。
qikanEn8T88IlAV1LSrWO
这大概就是徐迟与《瓦尔登湖》一生结缘的开始。
qikanEn8T88IlAV1LSrWO
由于当时时局的剧变,日本无条件投降,国共和平谈判紧锣密鼓。译书的事被耽搁下来。后来,费正清夫妇随美国大使馆一起迁到南京去了。“丛书”只有等到大家回了上海后再商量。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6年3月末,徐迟离开重庆到上海,与原来留在上海的郑振铎等人有了经常的联系,并一起酝酿恢复中国文学家协会。《美国文学丛书》此间又提上日程,并决定由郑振铎主持丛书的编辑工作。徐迟说,“比起他来,再也没有一个更适合于编这样的一部规模很大的丛书的人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在上海借居6个月后,根据董必武的指示,徐迟回故乡的南浔中学教书。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7年下学期,徐迟到在上海福州路汉弥尔顿大厦的美国新闻处看望郑安娜。了解到《美国文学丛书》已交新闻处的耿美丽(Marion Gunn)小姐主管,而具体事情费正清已委托给了郑振铎,由他主编丛书,因徐迟不在上海,冯亦代充当了联络人。当时已决定《丛书》由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翻译家共同承担,北京由马彦祥负责,上海则由郑振铎负责。印刷出版,由赵家璧负责。书目和译者都已确定,徐迟被选定为梭罗《华尔腾》(即《瓦尔登湖》)的译者。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说:“原先他不相信这事会成功。这次他觉得这事不仅能成,而且办得很出色,阵容整齐、旗鼓堂堂。”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要译的《华尔腾》还没有动笔,他准备在下一个暑假里将它译出来。当年的暑假,徐迟一口气译出了司汤达的《巴尔玛修道院》,徐迟把书名译作《巴尔玛宫闱秘史》,这是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徐迟当时就觉得《华尔腾》要比司汤达的小说难译得多。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48年上学期,徐迟有一次台湾之旅。回学校后,自己觉得“确实比较清闲”,也就开始为暑假译《华尔腾》作准备了。他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看几遍,他说,“这本书不大好译,思想太深刻了,文采太精美了。没有动手就知道我译来会遇到困难的。一个暑假必须把它译完交卷,有20多万字,不会轻松的。好在书这样美,译它也是一种享受,会感到愉快的。”
qikanEn8T88IlAV1LSrWO
暑假很快到了。徐迟按计划到上海住在他的好姐家里,正式开始译《华尔腾》这本书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书的日子是十分可心的,他与原作者梭罗一同徜徉吟咏于瓦尔登湖边森林里,“虽然身子没有去,心灵可以说已全部贯注在湖里面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当时,徐迟在好姐家那间吃西餐的大餐间里,奋笔疾书,译这本“奇书”、“怪书”,头顶上有一把大电扇给他送来一阵阵的凉风。每当译得久了,有点头昏脑胀了,他就把头伸到自来水龙头下冲凉。前一个夏天译司汤达的小说时,他也用过此法。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完《华尔腾》,暑假差不多也过完了。全书22万字,徐迟每天约译出七八千字,只用了30来天,也算是很快的速度了。
qikanEn8T88IlAV1LSrWO
译完以后,也不写序跋,也没有仔细校对一遍。徐迟说当时都这样,就高高兴兴拿了这么一大叠的原稿送交给郑安娜,再由她转给耿美丽小姐,就算完成了任务。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说正因为这时的匆忙草率,80年代再版出书时,他又花了很大的功夫作修订。
qikanEn8T88IlAV1LSrWO
按《江南小镇》的回忆,当时这本书的确令徐迟十分着迷,翻译的过程中更觉得兴味无穷。徐迟说:“这本书就不太好读,也不太好译,因为它有很多篇段极深奥,极晦涩,然而又有很多篇段很动人,很美妙。精辟之句,令人拍案而起。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爱这本书。明知此书难译,却就是要啃啃这硬东西,以为这才过瘾。”
qikanEn8T88IlAV1LSrWO
他说“书确是非常之难译,却觉得越译它,它越发美丽,佳妙,真切、深沉,有无穷的兴味。”“整个夏天,我就沉浸在这中间,舞文弄墨的中间,在瓦尔登湖的湖水中,过得很宁静,很满足,也很凉爽,很有意思,虽然周围的环境,竟完全相反。”
qikanEn8T88IlAV1LSrWO
他说开头的《经济篇》最难译也最难读,好像是梭罗故意要难难译者和读者,有意把一开头就读不进去的读者排斥在这“人世最美的文字之外去”。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以为这书每一章各具风采,以至于“全书每 一页都是这样动人”,而最后一章,全书的《结束语》“尤其是精彩的”。
qikanEn8T88IlAV1LSrWO
徐迟说,“这是一本光明的书,也是一本启示录。”
qikanEn8T88IlAV1LSrWO
qikanEn8T88IlAV1LSrWO
二
qikanEn8T88IlAV1LSrWO
qikanEn8T88IlAV1LSrWO
1984年8月28日至12月2日,徐迟应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邀请,在美国旅行了3个多月,采访观光了10个城市:5个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