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5年第11期-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比如,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书,虽然短时间抢译了五六种,也没有成为畅销书,而前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则更惨,国内翻译出版的几本书,完全被市场所冷落了。
  与此相比,耶利内克可以说真是太热了。这里面有一个特别令人感到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样的国外作家,他(她)的作品的语境,刚好和国内的语境相契合,从而就立即会得到我们的真正青睐?难道耶利内克如当年的米兰·昆德拉被翻译介绍过来的时候一样,正是眼下我们最需要的作家?
  
  在耶利内克的作品中,性和政治,是她着力探讨的两个话题,两口深井,两个不断被打开的窗户,和两潭不断被她所搅动的浑水。我前几年的时候就看过电影《钢琴教师》,深为其中的法国影星于佩尔的精湛表演所震动。在耶利内克的小说和剧本中,对性和性别联结的人类关系,进行了特别精微和胆大的阐释。比如《钢琴教师》中,女主人公和自己母亲对她的占有欲,以及她对比她小的男学生的占有欲,奇妙地对称了起来,从而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古怪和病态的人类性关系,这里面随之展开的,又是关于权力和性的纠缠,占有和解脱之间的搏斗。耶利内克非常善于在很小的地方着眼,在几个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人物关系中,给我们展示人类自诞生以来,越来越被自身创造的文化所束缚,同时内心的野兽又想不断地挣脱出来的那种内心的图景。
  在她的另外一部小说《情欲》中,工厂厂长把妻子的身体当作是发泄性欲的出口,而厂长妻子为了释放母爱,爱上了一个大学生,但是最后也被大学生所欺骗,并且被他利用了她的身体,使她在母爱和性爱两个层面上都遭受了严重挫折,丧失自我。表面上看,耶利内克给我们展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女性存在的现实,她从当代欧洲女性性状态的隐秘的异常状态出发,抵达了女性主义乃至女权主义的彼岸,为女人所张目,实际上,她探讨的是更大的问题:权力,在男人和女人的角逐中,在女人和女人的控制与反控制中,权力总是越过了性和性别的帷幕,直接地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
  政治是耶利内克另外一个符号特质。在奥地利文坛上,像耶利内克这样深深地搅入奥地利当代政治的女作家,可以说非常少见。在我们的印象里,奥地利是一个音乐的国度,风景如画,美丽富饶,安静祥和。可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竟然是耶利内克多次宣称要永远离开的地方。现在公开的资料显示,由于有犹太人血统,她在政治上,一直是奥地利极右势力的死敌,她的大幅头像,也是极右势力在竞选广告上攻讦的符号;她的大量的话剧,题材和体裁都别具一格的散文剧、独幕剧,活报剧,都在直接地和奥地利当下的现实政治有关,也和被政治遮蔽的性与性别的纠葛和缠斗有关。
  耶利内克在社会知识分子和女性小说家之间来回摆动,在两个领域里都获得了惊人的效果。这样的作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作家假如离开了对社会现实发言姿态,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力和勇气,失去了发现的被权力、被信息、被历史、被性别、被各种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符号所遮蔽的隐秘存在的能力,那么,你总显得是一个二流的。
  
  徘徊在文明冲突的伤痛地带
  
  新近,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儿的两本作品新译:《抵达之谜》和《父子家书》,可以看到这个作家的。
  可能很少有作家像奈保尔那样见多识广,他祖籍印度,出生在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在英国受教育,之后足迹遍布全世界,尤其是一些文明的冲突和伤痛地带,像非洲、阿拉伯世界和印度,写下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全部的愤怒和激情。奈保尔是激愤的, 但是他的小说却同样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感情,有着特别充沛的想象力,他的作品拓展了英语文学的空间,被称为是“没有写过一句败笔”的作家。所以,他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完全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早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他发表了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后,他就已经是一个经典作家了。
  他的最早的小说集《米格尔大街》是我们了解他的第一把钥匙,这部书由花城出版社于 1992年就出版了,是唯一的一部奈保尔的汉语简体译本。这部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奈保尔的出生地的一条街上的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小地方,有着各种各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命运。奈保尔二十出头,就靠这部小说显示了他的卓越的写作才能,小说集中塑造的几十个人物栩栩如生,弥漫着奈保尔的人道关怀和善意的讽刺。后来,南京的译林出版社也出版了奈保尔的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河湾》和《比斯瓦尔先生的房子》,前者是一部关于非洲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写照,他通过对非洲一个被战乱和军事独裁所困扰的国家中一个商人的命运,来描写非洲的伤口。后者取材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想当作家的人,但是他在加勒比海的岛国上的命运是悲凉的,一生都没有成为一个作家,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挫折及失败,生活对人的打击与挑战。
  奈保尔的游记作品几乎占了他已经发表的二十多部作品的一半,说明了奈保尔在游记方面的成就。而他的游记成就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他的游记已经不是简单的游记,是他对看到的世界的文明冲突的伤痛地带的深入的思考,完全拓展了一般游记的概念,把游记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用了很多的时间,穿越了今天的战乱频繁的非洲、孕育人类文明发祥的阿拉伯世界和他的祖籍之国——印度,写下了关于这些地区的文化冲突、社会问题和暗淡的前景,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景象进行了毫不遮掩的批评,也显示了他的忧患意识。
  关于印度的游记有《幽暗国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和《印度:受创伤的文明》等,读者仅仅从书名上,就可以判断出他全部的深邃忧思和毫不留情的批判态度。他的游记拿来和余秋雨的游记一比较,就可以立即分出高下了,他们都在欧洲和阿拉伯以及南亚大陆旅行过,但余秋雨更像是一个文人骚客,发一点小情小调,缺乏真诚的深入的批判,而奈保尔则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真正的批判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发表的关于文学的谈话中,他言辞激烈地说,长篇小说已经死亡了,自从狄更斯之后就已经死了,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作长篇小说,但是长篇小说的精神已经死了。他推崇的作家,几乎没有一个是20世纪的、尤其是被公认的现代派的大家,比如乔伊斯、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等,他推崇的全部是19世纪甚至要更早的一些欧洲文学巨匠——这是颇值得玩味的一种态度和文学观点。他是少有的对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不屑一顾的作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新书出版的时候开口辱骂很多作家,可能就是为了销售自己的新书。
  
  《要塞》的内外
  
  最近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圣艾克苏贝里的重要思想火花式著作《要塞》,特别值得关注。圣艾克苏贝里到死都在写这本书,他生前最为看重的,就是这本思想随笔集。
  法国人确实是一个太过热爱文化的国家,你看他们法郎上面的人物头像,不像大多数国家那样总统和开国元首是钱币上的常客,而法郎上很多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其中就有作家圣艾克苏贝里的头像,我想,很可能这是各国钱币上唯一的作家头像了。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没有再见到有别的国家钱币有作家的头像了。此前我的印象中,似乎伊朗的钱币上,有他们一个伟大的古波斯诗人的头像,但是没有找到。当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信息闭塞。不过,我拥有带有圣艾克苏贝里头像的法郎没有多久,欧元就诞生了,可惜的是,因为欧元的诞生,法郎消失了,法郎上那些法国杰出的文化人物,包括圣艾克苏贝里的头像,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我还是保留了一张有圣艾克苏贝里的头像的法郎。说到圣艾克苏贝里,他确实是作家中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最传奇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或者说,他首先是一个飞行员,其次,他才是一个作家。他的死亡到今天也仍旧是一个谜:1944年7月31日,他驾驶一架战斗机,在还被德国敌寇占领的地区上空,执行战斗任务的时候失踪,从此没有了任何消息。直到今天,尽管不久前有人声称打捞出来了那架飞机的残骸,但是仍旧没有定论。圣艾克苏贝里就这样传奇般地从天空中完全消失了。
  圣艾克苏贝里的作品不多,但是影响巨大,像童话《小王子》,在全球已经销售了超过两千万册。他的描绘飞行员生涯的小说《夜航》、《南线邮航》、《人的大地》,是人类文学中少见的描绘天空和大地的关系的作品。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地上活动的,而圣艾克苏贝里却可以从天上观察大地,同时来观察大地上的人,这使他获得了一个全新观察人类生活的视角,带给了我们新鲜的体验。他饱含着对大地的深情,似乎每一次的升空都是为了更好地热爱大地上的事物。
  这本《要塞》,是他生前最为得意,但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他以某种似乎是随手拈来的写法,总结了自己一生中智慧的露珠。仿佛大珠小珠都落在了一个盘子里,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美妙的光彩。
  除了这本《要塞》,最近他的遗孀龚苏箩(我觉得还是翻译成康素爱箩更好)的回忆录《玫瑰的回忆》中文版也出版了,这本书写得十分清新,很值得一看,这是圣艾克苏贝里身边的亲人,关于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