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江文艺 2005年第11期-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园小记
■ 蒋 林
  乙酉春夏之交,与老伴去了苏州吴江市的园里镇。小小园里是著名的水乡古镇。这里集中了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仅两代园宅就有三十八处,寺观祠宇四十七座,士绅富豪住宅和名人故居一百多处,堪称明清民居和园林建筑的博物馆。同里镇四面环水,五个天然湖泊将其环抱怀中,如同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水天一色的大自然中,十五条小川又将园里镇分隔成七个各具特色的小岛,由近五十座造型别致的小桥将其连成统一的整体。各种古典建筑依水而立,清流中的倒影,粉墙黛瓦,翠柳桃枝。小桥下徜徉着乌蓬小舟,碧波涟漪,看上去正是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画。
  到园里不可不到退思园,不到退思园就算不上真正到过园里。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园主人是时任安徽兵备道(大概相当于现今的省军区司令)的任兰生。任兰生在任时因遭到内阁学士周德润的参勘,被朝廷解任处分;后又因证据不足,被部议革职回乡。回乡后,任兰生花了十万两白银建造了此园。取名“退思”。取此园名颇为讲究,冥思苦想中选用了《左传》中“退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含义。
  退思园由清代著名设计师袁龙(字东篱 )设计。袁龙才艺双全,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在占地不到十亩的土地和水面,建成一座简朴无华,素静淡雅的江南名园,历时两年。退思园建筑布局独特,突破常规。传统的园体建筑多为纵向深入设置,而退思园则改为横向结构,由西向东,步步深入,厅、堂、房、轩、亭、台、楼、阁、廊、坊、桥、榭,一应俱全,十分紧凑。园以池为中心,各类建筑如浮水面,交相辉映,配以四季花卉草木,假山巨石,实给人以和谐自然,清澈幽静,明朗爽心之感觉。专家称,退思园是明清江南园林建筑之集大成者,故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初,园主人因被革职回乡,想藉建退思园,好好反省在任时的过失。然而,仔细想来,置身在如此赏心悦目、舒适清静、幽雅宜人的环境之中,成天与妻妾厮守,与奇花异草相伴,与美景美酒相对,凡人大抵都会陶醉其中,哪会顾得上“思过”、“补过”。如此说来,园主人取园名为“退思”,实有做秀之嫌。园主人在任期间被参勘,虽证据不足,但毕竟还是被部议革职回乡。不论园主人在任时是否清正廉洁,然而,仅仅从花十万白银修建这座私家园林的事情上看,也大体可以看出他在任时还是够可以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说到底,园主人终归不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归隐田园,守志著述的高洁之士。因此,愚以为,取园名为“退思”,其实并不是真的为了“退思补过”,充其量只是做给地方老百姓看的,做给朝廷看的,以博取一个好名声而已。
  其实,“思过”也好,“补过”也好,何必非要等到退下来以后,更何必要等到被革职以后呢?过失一旦铸成,损失往往是很难补的,顶多可以让同事同僚吸取点教训罢了。当然,有这种思过补过的觉悟,总比死不认帐、顽固不化要好,至少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负罪感,良知还在心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思过补过的问题,圣贤哲人有过许多诲人不倦的教导。孔老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范仲淹的“居朝之高当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当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说明人要经常自省、自律、自重,先国后家。毛泽东更是用“天天洗脸”、“天天扫地”,形象生动地说明人要经常自我批评。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觉,有过能改,不失为明智善举。在任者若能经常检点自己的过失,及时加以改正,不但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而且也不必在退下来以后,在本应颐养天年之时,还要成天诚惶诚恐地去“思过”、“补过”。
  退思补过不是积极的补过办法,而在任时多点自思自觉,多点自省自律,少一点沾沾自喜,盲目自信,少一点权力痴迷,忘乎所以,才是最可取的。
  


故乡的茶
■ 罗茂繁
  离开故土都几十年了,但故乡的许多东西至今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其中最难忘的就是那故乡的茶。
  一想起故乡的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生机盎然的满地的绿,喉咙里就会出现那带着甘甜的满口的香。
  我的故乡在粤东北的一个山旮旯里,那个地方除了山还是山。那些山一年四季都戴着用云雾做成的“白帽子”,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神秘无穷。那地方也许是因为成天云遮雾罩阳光过于吝啬的缘故,不管我的老祖宗怎么勤劳,怎么厚道,种的庄稼都不怎么样。种的茶倒是实实在在的惹人喜欢惹人爱。
  我们村有几百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少的有十株八株,多的也只是二三十棵。在以前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那些纯朴得不能再纯朴的可爱的乡亲们,种的茶大都是自己用,很少拿到市场上去卖。当然,并不排除偶尔也有几个人会拿自己辛辛苦苦制作的茶叶去换点油盐之类。即使乡亲们不上街叫卖,镇里县里有些有钱人也会到村里去找人购买。也许这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吧。
  我家也种有十几棵茶树。那茶树不是种在平整而肥沃的土地上,而是种在贫瘠而陡峭的山坡地边。原先那地是用来种蕃薯的。在那地边上不经意的种上一些茶树,既可用来扎牢地基,又可采收到一些茶叶,一举两得。那茶树也真是够懂事的,一年复一年,从不见我的父母给它们施过肥浇过水,但他们就是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每年立春之后,那茶树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嫩芽呼噜呼噜地往上冒。一开始是米粒那么大,第二天就会变成黄豆那么大……那叶片越变越大且越变越可爱。鹅黄色的光溜溜的叶子,有的像美眉挑逗天空,有的像问号问讯大地。她们散发着阵阵馨香,清新周边的空气,告示春天的到来。这个时候,你要是有空到茶树边走一走,包你精神抖擞,宠辱皆忘。小时候,我帮生产队放牛,开春时节就很喜欢到茶树丛生的地方去转悠。我喜欢茶叶芽的浓郁清香,更喜欢它的勃勃生机。一看到它们我就像有满脑子的灵气,使不完的劲。
  茶叶芽长到小拇指大的时候,就要采摘了,因为在这个时候采集的茶叶加工出来后味美品靓价高。要是不采,茶叶再大一点就显得老了。这个时候再采,做出来的茶味道就差,所以家乡人采茶都很注意抓紧季节。
  每逢采茶季节,茶山的景致最叫人赏心悦目。三五一群的采茶姑娘穿红戴绿地撒落在翠绿的山坡上,远远的看去就像是春日里怒放的山茶花。她们不时哼哼小曲,唱唱山歌,就像空谷里的鸟在鸣叫。
  茶叶采回家之后,把采好的茶叶洗净晾干,而后放到铁锅里炒。像炒青菜一样煞了青后,就把茶叶放在簸箕里,用两只手使劲揉搓。直到把茶叶里面的青汁全挤出来了,就把它放回锅里用微火慢慢烤干,而后铲起来放到米筛上冷却,绿茶也就做好了。
  刚制好的茶是不能马上泡来喝的,因为喝了人会很燥热,用广东话说叫上火。一般都要密封好,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装在土陶罐里,搁置在烟火能够薰到的地方。等一年后再拿出来喝,效果最好。
  我的父老乡亲只会制绿茶,也只会喝绿茶。在经济拮据的年代,对茶的要求并不高,能解渴就行。乡亲们成天为生计忙得屁颠屁颠的,根本没工夫坐下来慢慢品茶。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在大瓷壶里,用开水一冲,斟到饭碗里就喝.这跟过去北京的普罗大众喝的大碗茶很有点近似。
  不过,再深的沙子也埋不住金子。好茶终究有它体现价值的时候。逢年过节,或办好事,也是家乡的好茶大出风头的时候。你想,那好菜一吃,满嘴油乎乎的,好酒一喝全身热乎乎。这时候全家坐在一起,泡上一壶色香味俱佳的好茶,边喝茶边叙天伦之乐,岂不其乐也融融。那茶给滚烫的开水一冲,香味就飘荡四溢,大吊人的“茶欲”。等你喝到嘴里,你就会觉得舌头生香,喉咙甘滑。等茶流到腹中,你就会觉得全身舒服极了。三杯两盏下肚,酒醒了,嘴巴里的油腻也没了。而且从头到脚都精神了许多,清爽了许多。这时候你再邀你的亲朋好友来搓麻将或打“拖拉机”,包你是赢家。周作人先生提及的“享清福”式的喝茶大概也不过如此。
  我家乡的茶不仅味道好,据说还可以治病,而且是治人们谈之色变的癌症。怪不得家乡方圆几十里的范围,从没听说有人得过这种病,原来全是家乡的茶老大为乡亲们护的驾。
  不知是因为色香味,还是因为能治病,据说这些年不少外商对家乡的茶都很有兴趣。为了应付市场需要,市里几年时间就组织全县种植绿茶达十几万亩。离市区较近的黄蜂茶场还创造了世界纪录——那里一幢小楼那么大的茶壶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如今我家乡的茶不仅以香味著称,而且茶园独特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各地的游客。
  雁南飞,那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山沟,现在就像世外桃源般让人赏心悦目。
  从叶剑英元帅故居雁洋往东北方向约二十来公里,就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去处,这就是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一到村口,你就会被那层层叠叠绵绵延延的绿茶山所迷住。看着这片绿,你会如醉如痴;看着这片绿,你会忘记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走近园门,那雁南飞神石会更让你痴迷。它像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路人讲述着这里的古老童话,又像热情的客家姑娘仪态万方,专等着你的造访。看,那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