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严城方可。众饿鬼说:现在我们变成如此丑陋的身体,恐怕不敢现身到场。佛陀呵斥道:你们在造恶业时不知羞耻,亦不生惭愧心,而今恶业果报现前时方知羞愧,又有何用?如果你们不来,他们没有开许,那就没办法回向,你们亦无法得到善业等安乐。这样五百饿鬼只好应允明天亲临广严城。当这些奇形怪状的饿鬼来临时,大家见状惊恐万分。佛陀道:你们勿须惊慌,这五百个饿鬼都是你们的前世父母,因愚昧无知而造诸恶业,如今感得既可怕、又丑陋的鬼身,今天他们前来乞求加持,希望得到你们今天给僧众供斋的善根,你们若能开许,且有将功德回向他们的诚心,那么我念他们的名字而回向善根,依此才能使之脱掉鬼身、获得安乐。广严城人们听后皆依教奉行,佛陀以慈悲心如是作回向后,五百饿鬼依此回向的功德立即解脱了恶趣,得生三十三天享受安乐。因此凡是所造大小善业,皆以清净意乐来回向众生,必定会获得利益,自己亦有无量的功德,如是若以无漏的般若智慧来摄受而作回向,则更为殊胜。

  壬贰、宣说此地生其它功德: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尽诸贪嗔,

  彼亦常时能摧坏,世人所有诸贪欲。

  此三地佛子除不共增胜忍辱功德以外,尚能获得其它很多希有功德。诸如获得世间最为尊胜的四禅定、五神通,以及能普遍灭尽欲界的诸贪嗔等烦恼种子,彼菩萨不但能摧灭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亦能常时摧坏世人相续中所有诸贪欲之种子。

  《十地经》云:“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得安忍波罗蜜多最极清净,又复获得四种禅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得四无色等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处),究竟四无量心,以及获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希有功德。”然此非说唯有三地菩萨才能获得此等功德,二地以下无此等功德,而是说以忍辱功德所增胜的三摩地之清净广大,唯三地时不共具有,以此三摩地的作用不共增胜,是三地以下所不能共有的,虽于资粮道、加行道时就有四禅、五通等功德,但非如三地时那样清净、广大、希有。尔时菩萨皆能遍尽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障。彼地菩萨不仅能灭尽自相续之烦恼种子,且于灭尽他相续之烦恼亦成殊胜的助缘,因为三地菩萨对随行自己的眷属常时传授教法,令诸弟子以修安忍为主,如是引导后彼等心相续中真实生起了忍辱度,则能摧毁世人相续中的诸贪欲(欲界中所有的烦恼皆以有无贪欲来类推而了知是否全部消尽)。般若经典与《十地经》皆如是说:“三地菩萨为众生现身说法,利乐众生时,多以显示帝释天王的身相,于忉利天宫集众传法,主讲五欲之过患,令闻者遣除心相续中对欲界的一切烦恼,摄受为自之眷属,修习大乘法要,堪为殊胜法器。”

  颂词中讲到的“遍尽诸贪嗔”以宁玛派自宗的观点来说,三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应断的是此地贪嗔痴等烦恼障为主之俱生种子。萨迦派果仁巴大师说:“此地应断非烦恼障之种子,虽然颂词的字句上讲了贪嗔等烦恼,但他认为在意义上应该理解为烦恼障的习气即是所知障。”对此观点若稍加观察则不难了知,此许并无实际根据,因为《十地经》与本论的字句上已明确地讲述了贪嗔烦恼而于习气之句却只字未提,如果按照果仁巴大师所许,字句上虽是贪嗔,但非烦恼障的俱生种子,应是烦恼障种子之习气(所知障),若如此理解,则就成了从三地开始应断所知障,即烦恼的习气了。若如是者,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又很明显的说了,到八地时才开始断烦恼障的习气。此许观点岂不是与圣教成直接相违的过失吗?故不能成立。应随自宗所许,三地菩萨依靠忍辱度之功德,对真实了达胜义谛不可思议的大空性毫无畏惧,亦不起邪见,依无生忍智可以断除三地时应断的二障种子。

  辛叁(说功德结尾此地)分二:壬壹、前三度共同结尾;壬贰、分别此地结尾。

  壬壹、前三度共同结尾:

  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

  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菩萨分有在家众与出家众两种,如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三种修法,善逝多数是为在家菩萨众宣说的。因为观待在家众来说,这三种修法较为易行,彼等亦即方便之福德资粮,复是诸佛色身之根本近取因,其助缘是智慧资粮。

  《宝鬘论》云:“此中施与戒,以及安忍法,别为在家说,善修悲心要。”然此不能认为布施等三法唯在家众之行门,出家众不能行,否则为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如说忍辱,《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再者布施:出家人持银钱戒,固然无财布施,然其吹法螺、击法鼓、澍法雨、作无遮大法施、端赖出家法师传灯续明。故法布施仍是延续不断的,因此切莫望文生义。

  虽然颂文中直接的意义是讲到了在家众所侧重之修法,但间接的意义应理解为出家众较为方便易行的是禅定度、智慧度这二种修法。如云:“善逝多为出家说,彼等亦即慧资粮,复是诸佛法身因。”然于精进度又是福慧二种资粮之共因。这是单从比较及侧重易行而分别于在家众与出家众宣说的。实际上六度波罗蜜多都必须要相续修进、缺一不可、互为增上方能究竟圆满。

  壬贰、分别此地结尾:

  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摧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嗔。

  发光地的佛子如同日轮,日轮自身本具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黑暗后,复为消除周遍诸方之一切黑暗。如是三地菩萨发出的智慧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能障碍生起此地究竟功德之诸多冥暗,心相续中真实现证法界不可思议之大空性,生起无生忍智。复由悲愿之力欲摧灭他等众生之无明痴暗,而为宣说此地行相,使其亦能断除生起三地功德之一切障碍,此地菩萨之智光极为明利,如同日轮毫无分别地普照大地,如是菩萨以大悲心纵遇造害的众生亦不起少许嗔心、尤为堪忍。

  此说菩萨尤不能忍的是自己生起嗔恚之烦恼,刹那亦不容留住心相续中。又彼菩萨主要灭除自他相续中障碍三地之过失冥暗,故时时以慈悲心摄受忍辱度来善护一切众生。再者,三地菩萨心相续中有清净忍辱度之功德与断除嗔恚等障最强大的力量,如是最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忍辱,前已述讫。嗔恚之对境有种种不同,《经观庄严论》及小乘经说:“嗔恚的对境不一定仅为有情,若于焦木等无情法生起嗔恚心亦有极大过失。”特别是对经书(教法)生起嗔心,其过失量不可说。因为佛陀曾说:“我涅槃后,显现经书、文字来度化众生。”因此若于经书生起嗔心者,连皈依戒亦有摧毁的可能,成非佛弟子。是故作为佛陀的弟子,应该顽强抵抗的是嗔恚烦恼之怨敌,心相续中刹那不容留住的亦是嗔恚之烦恼,一点亦不能堪忍的亦是嗔恚之烦恼,对此我们应该身披忍辱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将它连根斩断,令它永不复生,以致彻底灭尽,直至成佛,这是极为殊胜的。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第四焰慧地

  己肆(焰慧地)分二:庚壹、真实;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分三:辛壹、此地增胜精进;辛贰、此地之释词;辛叁、所断之差别。

  辛壹、此地增胜精进: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何地精进最炽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以出世无漏的智慧所摄持之精进,亦为究竟的十度波罗蜜多之一。无论暂时或究竟的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若无精进则一切功德全然不生,不但出世间的福慧二种资粮,且于世间事业亦无能成办,因此在一切时处,精进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福慧二种资粮的共因。那么何地之精进最为炽盛呢?月称菩萨告曰:“彼即第四焰慧地。”其精进度乃最为增胜圆满,一刹那亦不散乱懈怠,恒时勇猛精进。

  虽然功德之种类多不胜数,但可以总摄为方便福资粮与甚深智资粮,其中无论是已生之功德,或当来产生之功德,皆依赖于精进方能成办,因此精进是生起暂时或究竟功德之根本因。所谓精进者,即是止恶修善之欢喜力,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缘善所缘勇悍为相。”《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菩萨地论》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亲友书》与《入行论》皆如是说。如三十七道品的四正断中所说:“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具有精进则所欲功德皆能成办,若根本无有精进,则少许功德亦无从生起,如是纵然具有信心、悲心等,但仅缺精进者,则终将一事无成。如《念住经》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故《菩萨本行经》云:“一切诸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因此切莫忽视精进,精进的反面就是懈怠。《阿含经》云:“懈怠为一切恶法之本,精进为一切善法之本。”又如经云:“能除诸苦及冥暗,即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故当恒常依止修。”是故必须依靠精进心才能成办一切所欲之事,倘若一个人仅具智慧,不具精进,则无多大意义。若仅具精进,不具智慧,其收益必定无量。持明无畏洲大师亦云:“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浆。”慈诚罗珠大堪布亦曾经说过:“修行人不怕没有智慧,最怕没有精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