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任以撒-系统神学(唐崇荣推荐)-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传道长老之生活需要(提前五:17-18;参林前九: 4- 7; 彼前五: 1。彼得自称长老,因使徒的职分包括监督教会并牧养教会,参徒十五,22- 29,约廿一: 15-17上。教导长老的身分,因实际的需要,渐渐变成一种专职,担起教牧之职。
     (二)执事──使徒行传第六章之记载,很可能是执事设置的起源。 他们的主要职任是代表教会,援助穷困信徒的生活需要。但是他们的选择也须经过郑重之考虑。 他们必须「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徒六,3)。 保罗对执事资格之描述,相当于长老应有之资格(提前三:  8- 13)。圣经中也提到女执事,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上男女闲隔之故,女执事可以更妥善地照顾寡妇等妇女(罗十六,1、2)。
     初期教会之组织,因是一个新兴的团体,并不严密完臻,随需要而改良。「教师」 可能相当于今日在教会学校或教会中的宗教导师(提后二:  2)。「传福音者」 可能若相仿于今日在一处以上教堂工作之传道人(徒廿一,9,提后四: 5),他们的任务是协助使徒牧养和治理地方教会(多一:  5,二: 1- 8)。 

──────────────────────────────
第三章   教会之权柄
──────────────────────────────

一、权柄的根源
    教会权柄之根源,无疑是耶稣基督。他是教会的始创者; 也是教会的护卫者。他把教会之权柄,托付他的门徒说: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 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 19)。
    天主教根据这段经文,将这项权柄归诸罗马教皇。事实上,这项权柄是托付给全体使徒的。因为,在另外一次;耶稣用同样的语句,但是采用多数的代名词「 你们」(十八: 18)。 而且; 在初期教会中,其他使徒与彼得占有相当的地位(徒十二: 13; 加二: 9)。 
    耶稣能作这项应许,因为他原有赦罪之权(可二: 5- 10)。 这项权柄并未因使徒们之离世而消失,因为教会还是继续存在,仍有掌握这项权柄的需要。
    这项权柄的内容是,教会在地上有权制定接纳会员并摒除会员之资格的实效。但教会必须按照基督的教训,订制条例,而无权在圣经教训之外,自订规则(太廿八: 18- 20)。 

二、权柄的性质
    基督被称为王。但他曾明言,他的国度不是属世性的,而是属灵性的(约十八: 36; 三: 5)。教会是天国的核心组织,它的权柄当然也是属灵性的(徒廿: 28; 林前二: 13)。 因此; 教会的权柄只限于属灵之事。 属世之事,神托付政府办理(罗十三: 1- 7; 彼前二: 13- 7; 参路十二: 13- 14)。天主教企图同时囊括属灵和属世的权柄,除去教会组织外; 又具有世上政治性的组织,在国外驻节。 这与基督设立教会之目的不符。 
    施行权柄的方式,也必须是属灵性的,而不应利用武力(如中世纪的十字军,用火刑柱处死「异端」等方法)或政治压力; 因为教会的任务是在传扬福音,感化人的内心,而不是藉着武力,强迫世人顺服。 教会的法规和信条,也只应交信徒执行。教会可利用属灵的力量来影响社会的风气,但不应施用团体压力,勉强非信徒遵守教会持信的道德标准,或予以惩罚(林前五: 12- 13)。 

三、三种权柄
    教会的权柄影射基督三重的职位; 即治理(君王),教导(先知)及服务(祭司)。 
    ①治理。 治理之权包括制定接纳会员之条例并惩戒之规章(太十八: 18); 订立教会法规及崇拜秩序等(林前十四: 33- 40); 履行基督之律法(徒二十: 28; 林后一: 24)。 
    但这些规章和条例,必须符合圣经的教训,合乎圣经的原则。教会无权独断制定规章,束缚信徒的良心(参林前十: 27。29; 加二: 4- 5)。
    ②教导。 教会被称为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 15)。它有权柄及责任保持真理的纯正,驳斥一切异端歪道(提前一: 3- 4; 多一: 9- 14)。 
    教会的责任也是要牧养信徒,劝勉人归主,讲解纯正的福音,并按基督的教训,施行圣礼(弗四: 11- 13  ; 林前五: 20; 提前四: 13; 多二: 1- 10; 林前十一: 23- 29) 。
    按照实情的需要,教会有权依据圣经的教训,编制信条。信条的功用; 一方面是作排斥异端的试金石,另一方面是帮助信徒了解基本的真理。 
    信条的需要,在早期教会已经显明。 最早的如使徒信经,为各宗派接受。信条并非是圣经启示之外的教训,而是简括地阐明基督教的信仰。 
    有些基督教会或信徒声称,他们反对信条,只信圣经。 这是一种误会; 因为教条的内容原是取自圣经的启示。 而且,那些反对信条的人士,事实上是自成一派,持守他们个人相信的信条,只是未具形体的不成文信条罢了。 
   ③服务。 广泛而言,教会的一切权柄和责任,都是服务性。耶稣对争权的门徒说: 「人子来; 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廿: 28),因此,「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26- 27节)。
    教会自始即注重服务的事工(徒四: 35; 六: 1- 6; 二十: 35)。 基督的慈爱; 不单关切人的灵魂,也顾及他身体的需要。耶稣和他的门徒经常医治病人(太九: 27- 30; 十: 1 ; 徒三: 1- 8)。 
    基督教会也始终推进救济工作,开设医院等,奉主的名为信徒和非信徒服务(加六: 10),发扬基督的爱心。


──────────────────────────────
第四章   圣道为恩典之媒介
──────────────────────────────

一、圣道之重要性
    救恩的知识,须藉圣道的启示。 我们的确无权限制神救赎启示之方式或导管,但是根据使徒清楚的教训,救恩的知识只有来自圣道(罗十: 14- 15; 提后三: 15) 。 
    救恩知识之灌输,主要是藉着宣讲圣道(太廿八: l9- 20: 参提后二: 25); 而信徒灵命之培养,主要也是以供给圣道为主。论到说方言的利弊,保罗说: 「说方言的,是造就自己; 作先知讲道的,乃是造就教会」(林前十四: 4: 参19节)。他又叮咛提摩太,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建立神教会的根基(提后二: 15,19; 三: 16- 17)。 
    但神也利用别种方式,将圣道作为恩典的媒介,传布给人,如藉着阅渎圣经及纯正之宗教书刊和福音单张,或藉基督徒的见证,基督教教育事业,无线电广播等。方式虽或不同,内容则是一样,藉此作成媒介的功用(赛五十五: 11)。 

二、圣道与圣灵之关系
     圣道若要生效,必须依赖圣灵的运行。 圣道本身虽是神的救赎启示,但开人心门的乃是圣灵。 圣灵藉着圣道,打开人的心门(徒二: 37; 41; 十: 44- 48)。有些极端灵恩派强调在圣经之外的特别启示,不但与基督的教训不符(约十六: 13),而且往往造成分裂教会和导致异端的不幸后果。 

三、律法与福音
    律法与福音是圣经启示的两大部分,都是恩典之媒介。 在旧约时代,律法比较显著; 在新约时代,恩典比较显著。 但这两方面的启示,在新旧约圣经内,都可找到。 而且律法典福音并不是两个绝对相对的名词; 律法中含有福音,福音中也含有律法(约一: 17; 五: 39; 八: 56; 来一: 1- 2; 创三: l5;申五: 1- 3; 29; 赛五十三章。 雅二: 8- 12; 约一三: 23-24; 四: 21)。 
    神的救赎启示,同时在律法和福音中,显露出来。律法叫人知罪,福音领人得救(罗七: 25; 八: 3)。 双管齐下,作成基督在罪人身上的救赎之工。 


──────────────────────────────
第五章   圣礼为恩典之媒介
──────────────────────────────

绪  论
    圣礼是神与人立约之表记和印证,包括象征性的外形与内在的实际。恩典(创十七: 7- 13; 出十二: 13- 14; 十三: 14- 16; 罗六: 3- 4; 太廿六: 26- 28)。 单是外形的运用,若无心的领受,实际上并不生效,虽然我们通常将外形的运用统称为圣礼的施行。 若单是接受圣礼的外形表记,而内心没有信心的领受,圣礼所象征和印证之恩典,并不会因形式上的举动而自动力加于受礼人身上。 事实上,历来有许多人领受圣礼外形的表记,却没有获得所象征的恩典(罗二:  28- 29; 创十七:  23; 廿五:  34; 罗九,13; 徒八: l3; 18- 24) 。表记和印证本身,并无奇幻的能力。
    教会施行圣礼,并非因圣职人员能洞悉受礼人的内心,而是因为遵从神和基督的讯示。 圣礼并不引致救恩。 因此不是得救的绝对先决条件(参路廿三,40- 43)。然而,另一方面,凡真心愿意接受救恩的人,没有理由拒绝领受主所制定的圣礼。 
    新旧约时代各有两种圣礼,并且是相称的。旧约的割礼,是神和亚伯拉罕并他后裔立约之表记,表明他们进入恩约的关系。他的后裔包括切信徒及他们的家属(创十七: 2- 14; 廿二: 17- 18) 。 割礼印证,耶和华成为亚伯拉罕并他后裔的神,他们成为神的子民(创十七: 7; 出六,2- 8)。割礼也象征罪污的割除,并因信称义之印证(申卅:  16 ; 耶四: 4; 九:  25; 西二: 1l、罗四: 11- 12;  腓三:  3; 罗三:  1,3)。新约的洗礼,相当于旧约的割礼,具有同样的意义。(见后段)
    旧约的另一圣礼,是逾越节约礼。 这礼是纪念耶和华拯救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