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取金银为主的十事异议。事实上,结集与歧见,是有关联性的。佛陀入涅盘後,维持佛教的和合以求开展,应为佛弟子心中的首要任务。结集成公认的法律,以免引起诤论;消除歧见以谋和合,更需要结集。 'P27' 诵经者结集经,持律者结集律,都是共同论究,以确定佛陀的法义与律行的真意,而免僧团的分化。如『长阿含经』的『众集经』,说到结集的动机,就是为了看到异学的诤讼分裂,而主张「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7)。这两大结集,为持律者所传,所以有关结集的缘起,只提到有关戒律部分。如上所引的「四大教法」,明显表示了,当时佛教界的经法多歧,也有赖於「案法共论」,和合诵出。 


  关於歧见部分,实为部派分裂的远源,应另为讨论。结集的内容部分,每一律典,所说都不尽相同。研究起来,那是部派佛教,将自部经律的部类与内容,作为原始结集,而叙述於「五百结集」的传说中。当时的结集内容,应从经律结集的研究中去说明。在这里,没有论究部派不同传说的必要;现在要说的,是∶ 


  一、两大结集传说略述∶1。「王舍结集」∶在佛灭第一年夏,大迦叶发起召开王舍城的结集大会。起初,大迦叶率领大众,从王舍城到拘尸那Kus/inagara,主持佛般涅盘後的荼毗大典。大迦叶发见僧团内部,有不遵规定,自由行动的倾向,於是发起结集的法会。结集的地点,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Saptaparn!a…guha^。参加结集的,有五百比丘(8)。一直追随佛陀,直到佛般涅盘,侍佛二十五年的阿难,几乎被弃於结集大会以外。等到参加结集,又被大迦叶众举发种种的过失。主要为对佛陀的侍奉不周问题,对女人的态度问题,对小小戒的存废问题。 'P28' 阿难在大众中,尊重僧伽,表示忏悔,而维持了教团的和合。当时,阿难诵出法──经,优波离 Upa^li诵出律,在安居期中,完成了那一次的结集。 


  2。「毗舍离结集」∶佛灭一百年,佛教界发生严重的论诤。持律者耶舍Yas/a,在毗舍离游行,见当地的跋耆Vr!ji比丘,在布萨日,接受信众金银的布施。耶舍以为非法,提出异议,因而受到毗舍离比丘的摈逐。据上座部Sthavira系各律所说,当时跋耆比丘的非法,共有十事;但受取金银,仍看作引起纷争的主因。耶舍到了西方,首先得到波利邑Pa^rikha^ 比丘的支持。於是邀集同道,得三菩伽(Sam!bhoga即商那和修)的赞同。又全力争取萨寒若Sahaja^ti国离婆多Revata的支持。然後集合了七百比丘,东下毗舍离。在传说中,东方跋耆比丘,也西上争取离婆多的支持,但没有成功,这是决定东西双方未来成败的关键所在!集会在毗舍离。由於西方来的有七百众,当地的东方比丘,当然更多;不便於共论,这才由双方各推代表四人,举行会议。结果,东方的受取金银等十事,一一被论证为非法;僧团又恢复了一时的和合。这是一项严重事件,关涉得非常广。从发生到解决,怕不是短期──一年或数月的事。 


  二、二大结集的历史性∶「七百结集」,虽然学者间意见不一,而作为历史性的真实事件,大致为学者所肯认(9)。而「五百结集」,或视为托古的传说,产生於第二结集时代(10)。这在不属 'P29' 於佛教的西方学者,支离割裂,原是不足深怪的!对於这一问题,大家都会同意,这是律家的古老传说。是律家的传说,所以说到当时的僧伽内部,王舍大会中的歧见,毗舍离大会的纠纷,都只说到律行,而没有说到经法。从这一意义去看,就发见「王舍结集」,虽被传说为法(经)与律(或加论)的结集;而毗舍离的「七百结集」,已是「论法毗尼」(11),或称之为「七百结集律藏」(12)。「七百结集」时代,法与律已经结集存在,所以是论法毗尼。七百结集自身,说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目的,并没有结集法与律的意图。这是律家的传说,重於律行,原始根据为毗尼的摩 理迦(13)。偏重或强调律行,可说是事理的常态。以律家的传说,而叙述法与律的结集,更显得「王舍结集」的可以信赖。这是传说,在不断的传说中,自不免有所增益,或次第倒乱,而形成部派间的传说纷歧,不宜因此而为全部的怀疑。佛陀涅盘了,为了强固僧团的思想,行为与制度,免陷於分崩离析,发起经与律的结集,实为佛教界一等大事!这是事理所应有与必有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反证,足以证明「王舍结集」为捏造的! 


  或者以为∶「小品」的「五百犍度」,预想『大般涅盘经』的存在;而『大般涅盘经』(同『长阿含经』『游行经』),却没有说到王舍城的结集,因而推为後起的传说。或者依据汉译的『般泥洹经』等,明确的说到王舍城结集,以证明「王舍结集」的可信(14)。这都似乎过分重视文记,而忽略传说自身。佛的大涅盘,王舍城圣弟子的结集,事实尽管相衔接,而传说却不妨独立 'P30' 。以佛涅盘事为依据的传说(起初是片段的传说),经师结集为完整的『大般涅盘经』。以王舍结集为依据的传说,律师简要的集录於「毗尼摩 理迦」;比『大般涅盘经』的集成,时间还要早些。「犍度」部的结集传说,都是与涅盘无关的。後来,西北方的律师,将大涅盘事,集录在律部中。持律者所传的「大涅盘譬喻」,见於『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杂事』的「大涅盘譬喻」,就与王舍城的结集相衔接(15)。同样的,「王舍结集」本来不是经师所传的;而流传於北方,西域,传译於我国的『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也与「王舍结集」联结起来(16)。所以,佛涅盘与「王舍结集」,本由经师、律师,分别集成。『大般涅盘经』没有说到「王舍结集」,决不能因此而怀疑「王舍结集」的真实性。 


  王舍与毗舍离大会,是持律者的传说。依律典明文,王舍大会有法与律的结集,而毗舍离大会,只是非法恶行的共论否定。铜 部律,在「五百犍度」、「七百犍度」末,都以「律之结集」作结,更表示了持律者偏重的口吻。持律者对王舍及毗舍离大会的传说,重点在僧团内部歧见的消除,以维护僧团的和合统一。但在持律者的传说中,对於这二次大会,在结集方面,都赋与同样的意义。如『四分律』称之为「集法毗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毗尼」。摩诃僧只律作「五百比丘集法藏」、「七百集法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作「五百结集事」、「七百结集事」。『毗尼母经』作「五百比丘集法藏」、「七百比丘集法藏」。『大史』也作「第一结 'P31' 集」、「第二结集」。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律典明文,专重於僧伽内部歧见的消除;而持律者,几乎一致的表示∶毗舍离大会,与王舍城大会一样,是法与律的结集。所以毗舍离大会的实际情形,在解息诤论以後,应曾进行经与律的结集。这在锡兰的『岛史』(17)中,就曾这样的明说了。 


  从经律的结集来说,部派所传的经律,虽有多少不同,然从同处而论,在部派未分以前,确有经律为佛教界所公认。应有僧伽的结集大会,共同论定,这才具有权威的约束力,能为佛教界所公认。王舍城与毗舍离的两次集会,就是公认的结集大会。从经律自身去研究,经律的诵出与编审,是不止一次的,不断集出的。不断集出的经律,应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完成的,经与律都分为长行与偈颂。经部的长行,是「相应修多罗」;偈颂是「只夜」(八众)。律部的长行,是称为「修多罗」的「波罗提木叉」(戒经);偈颂是「随顺行法」(分二部)。经与律的结集过程,在部类的组织上,有著相同的情形。经不断的传诵结集,到第二阶段,完成的经律部类,是这样∶经部,将当时所有的部类──「 九分教」,以长行为主的,集为「四部」;偈颂部分,是杂说。律部,「波罗提木叉」,已完成「经分别」。而偈颂部分,已成为三部,倾向於不同事项的类集(犍度部由此而集成)。这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经律部类,为一切部派所公认。经律集成的二大阶段,与传说的两大结集相合。从原始佛教圣典集成史的研究中,深信「王舍结集」、「毗舍离结集」,有著历史的真实性。虽然真实的历史,已与某些传说相结合,而有点迷离不明。 'P32' 


  经律结集的两大阶段,集成的种种部类,将在下面去分别论究。这一结论,如研究而大体正确的话,那末经律的成立过程,与公认的两大结集传说,可说完全契合。至於部派分化以後的经律结集,当然就是那些不为佛教界公认的不同的结集传说了! 


   
注【7…001】『摩诃僧只律』卷三二、三三(大正二二·四八九下──四九三下)。『铜 律』「小品」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南传四·四二六──四六0)。『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五百集法」、「七百集法」(大正二二·一九0中──一九四中)。『四分律』卷五四「集法毗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毗尼」(大正二二·九六六上──九七一下)。『十诵律』卷六0、六一「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七百比丘结集灭恶法品」(大正二三.四四五下──四五六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四0(大正二四·四0二下──四一四中)。『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大正二三·五九七中──下)。『毗尼母经』卷三、四(大正二四·八一七中──八一九下)。 
注【7…002】『岛史』(南传六0·二五──三0)。『大史』(南传六0·一六三──一七三)。 『善见毗婆沙律』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三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