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5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tanhapaccaya upadanam; 
      upadanapaccaya bhavo; bhavapaccaya jati; jatipaccaya
      jaramarana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sambhav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AN。 I。 p。177),中文译为“因为无
      明而生起行,因为行而生起识,因为识而生起名色,因为名色而生起
      六入,因为六入而生起触,因为触而生起受,因为受而生起爱,因为
      爱而生起取,因为取而生起有,因为有而生起生,因为生而生起老、
      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这就是一切苦的生起。”其中
      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
      苦恼绝,就是十二因缘。这十二支依序生起成为苦的起因,称为“十
      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或“顺观十二因缘”、简单说,“无明”(avijja)
      是无知;“行”(sahkhara)是行为造作,包括现在与过去(身口意)
      行为的总和;“识”(vinnana)是了解与分别,包括六识(参考注解
      42; 233); “名色”(namarupa)是组成众生的五蕴一色、受、
      想、行、识(参考注解401);“六入”(salayatana)又译“六
      处”(参考注解184); “触”(phassa)是接触,包括乐触、苦触、
      不苦不乐触(参考注解406);“受”(vedana) 是感受,包括乐受、
      苦受、不苦不乐受;“爱”(tanha)是贪爱、渴望,包括欲爱、色
      爱、无色爱(参考注解405)及欲爱、有爱、无有爱(参考注解558);
      “取”(upadana)是执着,包括欲取、戒取、见取、我取(参
      考注解404);“有”(bhava)是存在、变化,包括三界的欲有、色
      有、无色有
                                                                                  45

                                                                                  46
      (参考注解402);“生”(jati)是轮回再生;“老、死、忧愁、
      悲泣、痛苦、懊恼、绝望”(Jaramarana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是轮回再生后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烦恼苦。 
 189。 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断无余,舍、吐尽、无欲、
      灭、止、没:对应之巴利文为〃 Avijjaya tveva asesavir aganirodha 
      sankharanirodho; sankharanirodha vinnarnnirodho; vinnananirodha
      namarupanirodho; namarupanirodha salayatananirodho;
      salayatananirodha phassanirodho; phassanirodha
      vedananirodho;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upadananirodho; upadananirodha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a jatinirodho; jatinirodha jaramarana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nirujjh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AN。 I。 p。177),中文
      译为“因为无明的灭尽无余而灭尽行,因为行的灭尽而灭尽识,因为
      识的灭尽而灭尽名色,因为名色的灭尽而灭尽六入,因为六入的灭尽
      而灭尽触,因为触的灭尽而灭尽受,因为受的灭尽而灭尽爱,因为爱
      的灭尽而灭尽取,因为取的灭尽而灭尽有,因为有的灭尽而灭尽生,
      因为生的灭尽而灭尽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这就
      是一切苦的灭尽。”这十二支依序灭尽成为苦的寂灭,称为“十二因
      缘的生死还灭”或“逆观十二因缘”。
 190。 八支圣道,巴利文为“ariya atthahgika magga”,又译“八正道”,
      即“正见”(sammaditthi)是正确的知见,包括世俗有漏的正
      见,即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间有解脱者、
      如法修行者可往生善处、乃至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证解脱;出世无漏
      的正见,即如实知见四圣谛。“正思惟”(sammasahkappa)是
      正确的意念,即没有欲念、没有恚念、没有害念(参考注解139)。
      “正语”(sammavaca)是正当的言词语言,即不说不实的妄
      语、不恶口骂人、不挑拨是非、不作无意义的闲聊。“正业”(samm
      akammanta)是端正的行为,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不当行为。
      “正命”(sammajiva)是正当的谋生方法,即不从事买卖武器、
      人口、肉类、酒类、毒品等不当的谋生方法。“正精进”(samma
      vayama)是正确的努力,即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
      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念”(sammasati)是正当的忆念,
      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正定”(sammas
      amadhi)是正确的禅定,即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为基础所生的禅定。
 191。 罗云:巴利文为“Rahula”,又译“罗喉罗、罗护
                                                                                  47

                                                                                  48
      罗、罗云”,是佛陀出家前所生的儿子,也是佛弟子中“不毁禁戒,
      诵读不懈第一”的比丘。在成道后的第二年,佛陀应父亲净饭王的邀
      请,第一次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时,罗喉罗才跟佛陀出家。佛陀的也
      的父亲净饭王知道后非常难过,向佛陀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将来所有
      的人出家前,必须要有父母亲的同意才可以,佛陀同意了父亲的这个
      要求。
 192。 温泉林:巴利文为“Tapodarama”,又译“榻补、温泉精
      舍”,位于王舍城外。
 193。 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nn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沙门性、沙门法”,意思是“修行人的身份、修行人所做的修
      行”,即八正道(参考《杂阿含第七九五经》)
 194。 尽弃:对应之巴利文为“chaddit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舍弃”。 
 195。 覆:对应之巴利文为“nikujjitam ”(MN。 I。 p。414); 中文译为
      “扭曲、背离”。 
 196。 仰:对应之巴利文为“rittam tuccham”(MN。 I。 p。414); 中
      文译为“空虚无用的”。中文译为“空虚无用的”。 
 197。 喀:音ㄎㄚˋ,同“髂”,腰骨。 
 198。 胁:音ㄒㄧㄝˊ,同“胁”,胸旁有肋骨的部分。 
 199。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巴利文为“Ekam
      dhammam atitassa; musavadissa jantuno; vitinnaparalokassa
      natthi papam akariyam。”(Dhp。 176),中文译为“若有人违犯妄语
      之法,则不在乎后世〔会如何〕,而且无恶不作。”
 200。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巴利文为“Seyyo 
      ayogulo bhutto tattho aggisikhupamo; yan ce bhunjeyya dussilo
      ratthapindam asannato。”(Dhp。 308),中文译为“宁愿吞下燃烧
      如火的热铁丸,也不应违犯禁戒,而接受施食。” 
 201。 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对应之巴
      利文为“Yam nu kho aham idam kayena kammam kattukamo
      idam me kayakammam 
      att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parabyabadhaya pi sam…
      vatteyya ubhay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akusalam 
      idam kayakammam dukkhudrayam dukkhavipakan ti。”(MN。 I。
      p。415),中文译为“我将要造作身体的行为,我的这个身体的行为
      是否会导致恼害自己?恼害他人?恼害自己与他人?是否为不善的
      身体的行为,会导致苦及苦报?”因此,本书将《大正藏》 中的经
      文“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不
      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校勘为“彼身 
      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净,
      或○不自为,或○不为他,善与乐果受于
                                                                                  49

                                                                                  50
      乐报”。
 202。 善知识:巴利文为“kalyanamitta”中文译为“好的同伴,有德
      行的朋友”,是指能够教导佛法,使人趋向解脱的指导者。其中,佛
      陀与其他的解脱者是最好的善知识。 
 203。 本从他活:乞食为生者,指修行人。 
 204。 故作业:巴利文为“sancetanika kamma”,意思是“故意造作的
      行为”。 
 205。 妇父母所护:此句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并不存在。 
 206。 亲亲:巴利文为“nati”,其意为“亲戚、亲族”。 
 207。 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rakkhita
      sassamika saparidamda”(AN。 V。 p。292),意思是“已经结
      婚,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其中,“罚护女”
      (saparidamda)的意思是“侵犯此女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
      此女是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