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经杂说;南怀瑾-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空去,但牛顿的地心吸力的定理还存在。其实每一个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里转,但问题在于太空中有这么许多星球,为什么不会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抛掷许多球不会碰撞,是因为时间、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摆得好,用力适当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谁在抛掷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没有找到,全世界人类正在找,我们把这些资料汇集起来,再研究《河图》、《洛书》,就知道它们本身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这图案下面两点是偶数,黑点表示是阴性的,阴的东西是构成物质以后,阳的是在没有构成物质以前,等于现代科学名词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见的,以哲学而言能是抽象的,在这里的代号就是白点,是奇数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释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发,由地下生出火来,因此叫作“地二生火”,这种解释似是而非,是前一个时期的知识范围所能作的解释。事实上“地二生火”是说地球形成以后,它的转动摩擦,发生了电能,然后“天七成之”,这个是因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北斗七星,所谓大熊星座有连带关系。我们中国讲天文地理,离不开北斗七星,古人认为这是皇帝的星座。我们不必看得那么神秘,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科学、天文,样样都有关联。
              《洛书》与大禹治水
  关于《洛书》的图案,传说是有一个乌龟从洛水里浮出来,背上有这个图案,我们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图》、《洛书》以后,启示了他的灵感,所以把中国的水患平定下来了。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大禹的功劳最大,因他治水以后,中国九州才开始可以农业立国,一直传下来几千年,治水可以说是大禹一件划时代的工作。而他做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图》、《洛书》的启示而来的。这个《洛书》的图案,正好是一个乌龟壳的形状,图中的点点,古代有一首歌来叙述它说:“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头上是九,下面是一,左边是三,右边是七,这些都是阳数,白点子,占了四方。另外四个角,上面右角是两点左角是四点,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点,左角是八点,像两只足,为阴数,是黑点,五则居中,这是《洛书》的数字,《洛书》的数字摆法,是后天的用,《河图》的数理则是体。
                不传之秘
  这两个图的数字方位知道了以后,再把《洛书》数字的图案,套在文王后天八卦的图案上,于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的道理就看出来了。现在告诉大家,以前古人讲易数卜卦,不肯传人的秘诀,老实说那些传秘诀的人,自己对秘诀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说的,书上为什么这样说,他就不知道了。问题在于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后天八卦,用《洛书》图的数字,配上后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对与不对,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经》感到困难,就是因为被这些符号迷住了,尤其中国人过去的思想,研究了许多年发现了,却不肯教别人,否则他自己没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瞒一手;这一瞒就完了,后人又要费好多心血去找出来,假如又瞒一手,几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这是一个科学的东西,科学上的最高原理,现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风水上,现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则上。学通《易经》后,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学问,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文化伟大之处了。
             《系传》——孔子研究
              《易经》的心得报告
  谈到《系辞》上下二传,相传是孔子所著。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学《易经》的心力,他认为得了道。不过后来有人考证,认为《系传》不是孔子著的。不过我对考据的事情,虽非常重视,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据的东西很难断其是非,我始终有一个理论,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说出来,都会有些模糊,如果说今天拿到一块泥巴,考据到几千年前的事情,硬说它是某种情形,那你爱怎么讲就怎么讲好了,谁有把握?所以《系传》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问题,我们现在主要的是研究这篇心得报告的内容。其次我们知道,中国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辞》的文字真是美极了,在古人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孔子自己写的,的确很美,文字用得很简要,一个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读起来很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义也很多,和《论语》比较起来,学生们的文章,到底差了一点。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系传》,以文字的立场看,的确很美,文章中有关哲学的道理、科学的道理,实在包含太多了,中国人都懂。
         
南怀瑾》易经杂说》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个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并不是说权力财富的尊贵,卑亦不是下贱,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对于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觉得天很伟大,如对登山者登上玉山,赞它一句伟大,这是尊的真意,是一种形容词,越远大的,越摸不到的,我们觉得它越尊贵;而对于地,我们离不开地生活,离开了一秒钟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和地很近、很亲切,卑也就是很亲近很亲切的意思。这其中有很多哲学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远的,摸不到的,看不见的,都认为是好的,理想永远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对于浅近的,就觉得没有多大意思,没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间的恋情,对于一个没有追到手的小姐,永远觉得是好的,永远美丽,爱情笃实,可是一旦结婚以后,慢慢地接近,这个卑就出来了,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许多人用这四个字,作为结婚者的贺词。过去结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给算命先生合婚,就用这句话说是“乾坤定矣”。其实这句话用错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两个卦的代名词,乾卦是代表高远的天,坤卦是代表与我们亲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学理上、卦上的话,可是古人的解释,以为有了《易经》,我们的祖宗伏羲画了八卦以后,天地就开始了,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说法一样,西方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我们说盘古老祖宗这么一画,天开于子,地辟于五,于是天地就开始了,是一样的错误。真正的意义是,乾坤两卦是天空与大地两个自然形象的代表,我为什么这样解释?因为在这里接下去说,“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句是解释上面的话,卑就是亲近的,地球对我们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远,“以陈”这一高一卑陈列在我们的前面,所以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看见远大而摸不到的,认为尊贵,而对于亲近的却觉得无所谓了,因此乾坤两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这里。
              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这要注意,将来研究《易经》的象数,一定要记住动、静、刚、柔这四个字,动静就是阴阳,一动一静,动为阳,静为阴。刚柔,看得见的事物,如牙齿与嘴巴,牙齿是硬的为刚,嘴巴是软的为柔。实际上是这里面含有两层道理,动静是讲物理世界的情形,当地球没有形成以前的那种物理层面的世界,是一动一静的现象,这是阴阳正反两面的力量在互荡,到了物质的世界,就是刚柔,是物质出来的现象。所谓“动静有常”,宇宙间任何法则,太阳、地球、月亮、宇宙的运动,乃至人类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国家大事的趋势,并不是盲目的,虽然未来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这是因为不懂《易经》,懂了《易经》至少会知道个大概。“动静有常”总离不开一个一定的原则、一个常规,等于一个孩子的长大,今日一岁,绝不可明天就是两岁,后天就是三岁,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满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长大一岁,这是有常。“动静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动静是有其常轨的,研究科学的人知道,原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则,这种排列形成这种现象,那种排列产生那种变化,经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便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轨迹,没有办法违反。“刚柔断矣”的“断”,不是一根线断成两截的断,是断定的断,判断的断,决断的断,有了刚柔,就可以判断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这个“方”字有两种解释,古代的方字,写得像一只猴子蹲着,所以有人解释方以类聚,是说像猴子一样,一类一类地分别聚在那里。这说法有人反对。“方以类聚”的真正意义,方是指空间、方位,所以学《易》要注意时间与空间,也是现代的科学精神,中国过去不称空间而称“位”,“位”这个字用得比“空间”还要更好。懂了《易经》以后,处理事情,到处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们现在立脚的一块地,在五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