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聂绀弩刑事档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许多是根本没有看懂,恐怕终于看不懂的。那些书,每一个问题都是用自然科学来论证的,是牵涉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历史的,有的是专谈自然科学的,是牵涉到这么多的国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和谬论的,千头万绪,五光十色,使人摸不着头脑。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历史,都是外国的,而与中国有关的没有一件,就是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恩格斯、列宁著这些书时,是不能不这样做的,因为它本是学说问题,首先是学说问题,而且是论证性著作,不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就无法论证,不驳倒别人的谬论就不能阐发自己的真理,尤其是在这个学说的创建时期。问题是到了现在,那些学说已经成了普遍真理,必须普及到广大人民中去的时候,还是那么博大精深的原样,就不容易使群众迅速掌握理论,也不能使理论迅速掌握群众。所以毛主席要把哲学解放出来,而他自己的哲学著作就说得很通俗,不用或尽量少用自然科学和外国人或事作论证,而是用中国人所熟悉的,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来做例证。这也是经典著作所未注意到的问题。
 
  这是聂绀弩从马列原著与毛著比照中,看出了毛泽东在哲学方面的创新和贡献。
 
  六、结束:这里所谈的这些,就是对毛主席伟大的认识,在别人根本不成问题或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在我,无论这认识怎样粗浅,也还是个思想改变,而且是个重大的思想改变,世界观的改变,根本性的改变。这个改变过程,就其较易说清的方面而言,是通过看书学习而来的,是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马恩列斯的著作,花了些时间,下了些功夫而来的……看书学习,不仅对毛主席的伟大有了若干粗浅认识,也对别的问题,即使不是一切问题,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我的业务范围,语文问题,文学问题,中国古典小说等等……为了赎罪,我很想写东西,但最有把握的还是关于古典小说,这一点目前还难实现。我还要学习,还要看书,要看许许多多书,要把全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书,应用到业务上去。
 
  结束语说到“我很想写东西”,还想重操业务,这也是聂绀弩的真实思想的流露,但他也明白“这一点目前还很难实现”。既然目前不能实现,那么“目前”之后还有未来吗?当年政治形势风云叵测,而他毕竟已是古稀之年,对未来还抱有许多期待,这也是难能可贵之处。
 
  监狱中组织学习,是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往往要求罪犯们写成学习心得。对于看守所的未决人犯来说,组织学习更有着促使他们坦白交代的作用。因为看守所的人犯不参加劳动,除了接受审讯,交代问题,就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和写心得,但写这种东西无须讲究写作水平,随便写一些套话交卷也可以。聂绀弩的《思想改变过程》写得那么认真,那么有水准,那么不乏真实思想的流露,这无疑就是文化人的一种写作癖性所致。
 
  这篇由六个段落组成的《思想改变过程》,写作落款日期是1973年8月27日。任何写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语境。聂绀弩这样一个书痴文癖,不论任何时候,都不想放弃阅读和写作,而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时代,尤其是在监牢森严这种特殊的条件下,读书只能读马列毛的书,写作也不可能任其自由,文笔很难避开当时语境下一些通用的语汇。尽管如此,在聂绀弩的笔下仍然写出了他的某些真实思考。
 
  所谓他的思想改变成过程,即是解决对“毛主席伟大”的认识过程,重点在第二阶段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回顾,第三阶段从马列原著看毛对哲学和军事思想的发展。而聂绀弩的“现行反革命”问题,实质并不在这些地方,他的“恶毒攻击和诬蔑”主要是关于1957年“反右”以后的种种现实政治,包括“三面红旗”、“四清”到文艺界大批判等等,所谓思想改造过程对于这些实质性问题却概不涉及,一字一句都没有提到,你能说他的思想是真正改变了吗?所谓“世界观改变”、“根本性改变”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大帽子罢了。你看他这句话:“不仅对毛主席伟大有了若干粗浅认识,也对别的问题,即使不是一切问题……”,这说得很妙,什么意思呢?他的思想改变只是粗浅的,而且还不包括一切问题。那就是说他还是有保留的,不是一切问题上他都改变了。换句话说,不是一切问题上他都错了。他认为自己错的,就坦率承认并改之。他认为自己不错的东西,却不能笼统认错。不能改变的东西,他也自然不会改变。这就是聂绀弩,说了半天思想改变过程,实际上他还是他,始终还是他自己。
 
  身陷囹圄何处去
 
  聂绀弩在稷山看守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尚存者,除了《思想改变过程》,还有一篇《学〈南京向何处去〉的一点小结》,篇幅不长,堪称奇文。
 
  学习毛著要“活学活用”,这大概是林彪的首倡,曾经成为一个时期人们的口头禅。如“老三篇”一类文篇,是举国上下人人都要“活学活用”的,此外,各行各业还要结合自身工作,选择相应的文章和语录,以便更直接地学以致用。政法机关就有一个内部用的小本子,叫《毛主席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当然这是供公安司法干部学习的。对羁押和劳改的犯人,也要从《毛选》中专门选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篇章段落。《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就是经常让犯人们学习,让他们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篇著作在《毛选?四卷》中,是1949年4月毛主席下达解放军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前所写。文章说:“两条道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的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蒋介石战犯集团同归于尽;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国帝国主义决裂,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第三条路是没有的。”
 
  让罪犯学习这篇文章,目的很明显,就是告诉他们:继续抗拒,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必须认罪伏法,立功赎罪,求得宽大处理,别的出路是没有的。犯人们大多不傻,都能心领神会,学习以后作一个“活学活用”的发言,或是写一篇学习心得,表示决不继续与人民为敌,坚决向人民靠拢,一定要坦白交代,争取政府宽大处理云云。
 
  聂绀弩却偏不说这种话,偏不写这种东西,他怎么写的呢?分析他学习这篇毛著后写的“一点小结”,其中表达了六层意思:
  一、南京解放了,蒋介石去了台湾,所以,“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即使说蒋在台湾的政权是现在的“南京政府”,那也一定要灭亡的,祖国一定会统一,也不需要讲向何处去的问题。
  二、今天的中国与南京解放前相比,强大了许多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过去大大不同了,拿毛主席以前写的文章联系现在的形势,是联系不起来的。
  三、更不能把在押犯人与“南京政府”联系起来,过去的南京反动政府是投靠帝国主义、杀害中国人民的,而今天在押的这些犯人,包括杀人犯在内,都没有人要投靠帝国主义。
  四、在押犯人中尽管有的抗拒改造、不肯交代、违犯监规、不肯学习、顽固无知,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南京政府”,但他们既已在押,就难以乱说乱动了,不会有“向何处去”的问题。
  五、犯人能向何处去呢?哪里也不去,只能在监号里。
  六、犯人即使自己主动改造,能够改造得好,改造得快,但这也算不上是和某一篇毛主席著作相联系,因为事情本来如此,是不说自明的。
 
  真不敢相信这是聂绀弩在监狱中写的学习毛著的《小结》,倒像是一个杂文家夹带着幽默笔调的一篇评论。还正当“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阶级斗争的惊雷骇电仍然足可让人人自畏,关在牢房中的聂绀弩,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变个法儿飞了出来,他的《小结》是奉命而写,是要上交当局的,自然没有必要写什么对抗性的话语,也不得不使用那时通行的政治词汇,但他又不会说违心的话,不会谀词媚上,所以写得不温不火,看上去句句有理,政治上也挑不出大的毛病来,内中却隐藏了一种不满情绪和不屈的个性。老聂不愧是一个杂文老手。
 
  《小结》写作时间是1973年12月1日,在写了《思想变化过程》3个月之后,两文对照,在写作情绪和语气上略有不同,这大概是关乎政治背景。自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坠死于温都尔罕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出现了逐步纠正极“左”错误的政治迹象,一批被批判和打倒的各界人士重新露面,1973年3月邓小平复任要职。政治形势的这种兆头,可能对聂绀弩有所鼓舞,他也许会认为形势将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思想变化过程》一文中表露了某种积极的心态,包括还想重操古典文学研究和写作的意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年的10月间,江青出面发动了“反击右倾回潮”运动,清华、北大成立“大批判组”,以梁效(两校)为笔名连连撰文发起轰击,“批林批孔”运动也在1974年初拉开了寒气逼人的帷幕,极“左”气势更加甚嚣尘上。到此之时,聂绀弩不会再有任何幻想,既已在押,更向何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了这篇杂文式的学习小结。
  现将《学〈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一点小结》,主文照录如下: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现在,这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历史早已回答了。南京政府的历史行为,不是在它做出来了之后才看出的,毛主席早就看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