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比亚迪之父王传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
  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读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因为他明白,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唯有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报答。所以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条信念,那就是“永远要比别人做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传福不服输、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他后来事业成功的基础。
  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又突然去世。命运给相依为命的兄弟俩以最沉重的打击。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生活的苦楚,年少的王传福是尝够了。深受打击的王传福,只能每日沉浸在学习中,以此忘掉痛苦孤独。
  生活的苦难也让王传福养成了坚强、独立、强势的性格。正像他自己说的“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支配,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管”。父母留给一对兄弟的全部财产就是四间茅草房,但是父母给他们留下的精神影响却让兄弟俩受益无穷,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王传福母亲去世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王传福因此缺考了两门课程,没有考上当时热门的中专。人生的命运有时完全是偶然的,一个小小的因素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王传福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改变的。在80年代中专管分配工作,因此是当时很多家境贫寒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但是90年代后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专毕业生都就业困难。
  王传福由于母亲的辞世,没有考上中专,而是进入无为县一所刚建立的普通高中。这种偶然给了王传福进一步读大学深造的上升空间。否则,一代技术狂人王传福可能会被淹没在平凡的生活中。
  因为家庭的不幸遭遇,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在18岁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中断学业工作赚钱。但无论生活多艰难,他始终要求弟弟要发奋读书。王传福看到家庭的困难、哥哥的辛苦,心里有所动摇时,哥哥却说:“再苦再累,卖房也要读书,只要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王传方眼里,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要求弟弟考上大学。

第一节 贫寒少年 学业优秀(2)
当母亲去世时,大嫂张菊秀踏入了这个遭遇不幸的家庭。她身上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妇女的贤良淑德重新温暖了兄弟俩的心窝。王传福高中的三年是整个家庭最艰难的时期,新进门的大嫂没有享受过一个新娘的快乐,而是要为柴米油盐发愁,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
  王传福从高中起住校,每周末回家向嫂子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而嫂子又不舍得他委屈自己,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借钱,最后才筹到不到5元的散票子。
  而后来在王传福考上大学时,哥哥将结婚时所带的一块“上海牌”手表和家里全部的新东西都送给了弟弟,并一路陪同他到长沙。在王传福求学期间,哥哥也决定将自己的小生意搬到弟弟所在的城市,尽量能在生活上多照顾到他。王传方一直承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研究生毕业。
  长兄如父,哥哥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弟弟,更教会他做人。勤俭节约、要有志气、尽量花自己的钱是哥哥常说的话。而兄弟俩在最困难的日子也没有到成家的姐姐家里过一个春节。
  手足情深,兄弟间的浓浓情谊延续至今。今天已经名动天下的王传福和哥嫂家住门对门,在生活上互相照应。在事业上,兄嫂全力支持着王传福,掌管后勤部门,为比亚迪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在王传福大三时,学校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
  王传福的母校中南矿冶学院组建于1952年。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由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这6所院校的矿冶类学科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湘江之滨。1960年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1996年9月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隶属于教 育 部、高等教 育 部、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9月起再次成为教 育 部直属高校。
  在2000年大学合并的潮流中,经国务院批准,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大学。因此王传福是中南大学的校友,2008年10月26日,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后起之秀的王传福回到母校,受聘为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这也是衣锦还乡吧。王传福是中南大学的骄傲!
  进入大学后,出身贫寒的王传福埋头于学习之中,一心把专业课学好。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传福想做科学家,肯钻研问题,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这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香港风险投资公司汇亚集团董事兼常务副总裁王干芝评价说:“王传福是我见到少有的非常专注的人,他大学学的是电池,研究生学电池,工作做的还是电池。”正是因为长期专注于电池领域,他才能做出成果。成功有时候靠的就是坚持。
  应该说王传福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生,王传福是外向型性格,天性开朗,喜欢热闹。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喜欢参加舞蹈。这一点其实挺让人费解的,王传福毕竟是一个霸气十足,男人味十足的男人。这种人在大学里一般都是踢足球、打篮球,哪有喜欢跳舞的?也许思维异于常人的王传福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吧。不过王传福总是精于技术,他的舞技之好在当时校园内是公认的,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学校里的“舞林高手”。结果读大学期间,王传福的名声就在学校里传开了,不是因为他学习好,而是因为他喜欢跳舞。书包 网 bookbao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二节 学者之路 崭露头角

  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创建于1952年11月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王传福的导师是著名专家李国勋。当时他正在主持“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课题研究,这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攻关项目。为得到电解铝自动加料时铝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的精确数据,王传福所在课题小组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经历了数千次实验,最后不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这个研究成果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专业杂志和学术会上交流。
  据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时最亲密的师伯董俊卿教授回忆,当时的王传福明显比其他学生稳重成熟。在大家进行学术问题讨论时,王传福的观点不少,而且往往有出语惊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课题进展中遇到难题困扰时。“他不但勤奋,更善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学者型人才!”董教授这样评价王传福。
  王传福的导师李国勋非常器重他。李老师回忆说: “他对专业知识抱着追究到底的精神,每次研究都弄到半夜;学习成绩很好,是很聪明的人。一毕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和我一起做研究。”王传福答应了,他已经决定将一生的奋斗奉献在电池事业上。
  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李国勋的推荐下,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经过刻苦研究,王传福突破了电池电极的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之后又在电解质惰性阳极的优选研究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突破。他的“稀土金属钕做电解阳极”和“影响金属陶瓷结构的氧化钇(Y2O3)”的研究报告又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一次实验中用山东蓝色不透明宝石提取电极原料时,王传福发现宝石中掺进不同的金属离子,会使得宝石不但透明而且可以变幻出无穷的色彩。于是王传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地试验,一本《宝石手册》就这样诞生了。这种用熔盐电解方法进行宝石改色的工艺当时可谓绝无仅有,其成果发表在英国权威刊物《宝石杂志》,并先后在全球各地的专业刊物上被广泛转载。
  由于做出这项研究成果,这时的王传福在世界上就有一点影响了。这时如果王传福选择出国,会比较容易,但王传福留在了国内。
  其实,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当时,稍有想法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出去“镀金”。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同学中,绝大部分人都通过各种关系流洋海外,能公派最好,实在不行自费也有很多人愿意,可以说只要能够出去,那些人都不太愿意呆在国内发展!
  此时的王传福出国的机会很多,导师支持他出去“镀金”,国外的同学更是极力鼓动他,但最后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于院里的公派名额王传福无动于衷,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培养了我,自己就应该倾尽所能报效国家。“留洋固然好,但学成之后又有多少人回来了?”他当时总是这样反问那些劝自己出国的人。尽管有人认为他固执,但今天看来,这正是王传福的心结所在,他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比国内的强。
  

第一节大业初创(1)

  1亲人相助
  对全世界的创业者而言,他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困难是钱从哪里来。王传福也是这样,当时国内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王传福不可能从国外金融资本那里拉到启动资金,同时又不可能向银行借钱。有一段时间,王传福真是体会到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尴尬,资金问题甚至要动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