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二次转型,新陆军呼之欲出
要说清军的转型,海军比陆军要早二十年。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大清帝国苦于没有自己的海军,单纯的依靠陆上防御,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有鉴于此,在左宗棠和沈葆桢等人的努力下,福州船政学堂得以成立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北洋舰队骨干力量的刘步蟾、林泰曾等人。这批海军人才在国内学习后,又被派往英德等欧美国家深造,算得上是标标准准准的海归派。这些人回国后,大都当上北洋舰队的各舰管带,而北洋舰队也成为当时大清帝国最有技术含量的兵种。只可惜的是,天不佑人,这批海军精英在黄海之役和威海之役中,或战火中阵亡,或兵败后自杀殉国,极为惨烈,而随之而去的,则是那支曾经排名世界前八的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转型了,但失败了;陆军还没有转型,更是失败得一塌糊涂。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北洋舰队的覆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的陆军的无能和脆弱。正因为如此,在甲午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朝野中便有人提出要编练新军,挽回颓势。这时,一个人进入了朝廷要员们的视野。
这个人是谁呢?
说起这个人,他在中国的经历可不简单的。此人名叫汉纳根(VonHanneken,1855…1925),德国陆军大尉,也是曾任中国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女婿。汉纳根1879年从德国陆军退役后,由中国驻柏林公使馆以“海外优秀人才”的名义引进来华,开始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后来在李鸿章的委托下,负责设计建造旅顺军港和威海卫军港的防御炮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汉纳根随同清军的运兵船“高升”号前往朝鲜。途中,“高升”号在丰岛附近海面被日本军舰偷袭,“高升”号不幸被日舰击沉,舰上一千一百多中国士兵除了两百多人遇救外,其它人全部葬身海底。这一役,汉纳根命大福大,他虽然是陆军出身,但水上的功夫也相当了得,居然自己泅水游到岸边,后被路过的德国军舰搭救而幸免于难。丰岛一战后,汉纳根被李鸿章聘为北洋舰队总教习兼副提督,随后又参加了黄海大战。当时,汉纳根在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协助提督丁汝昌及管带刘步蟾指挥作战。由于汉纳根在黄海之战中表现英勇,清廷后来还特颁谕旨,加恩赏给二等第一宝星,后又赏加双眼花翎提督衔。
黄海海战后,鉴于清军海陆皆失,汉纳根曾向清廷建议加练陆军10万人,以对日持久作战。这个建议得到了恭亲王奕䜣和帝师翁同龢的重视和支持,1894年11月,清廷下发谕旨称:“详察汉纳根所议,实为救时之策。著照所请,由督办王大臣谕知汉纳根,一面迅购船械,一面开招新勇,招募洋将即日来华,赶速教练成军。所有一切章程,均责成臬司胡燏棻会同该员,悉心筹画。”谕旨下发后,汉纳根深受鼓舞。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原先训练10万新军的计划大打折扣,只能先编练3万兵马。
人数缩减还是小问题,关键还是共事的人别扭。当时和汉纳根搭档的胡燏棻,原本是进士出身,他曾任广西按察使,素来喜欢谈论洋务与军事,这才获任与汉纳根同办新军。但很可惜的是,两人的共事十分不愉快。胡燏棻后来向朝廷打报告说汉纳根动机不纯,其“建言本意,似欲多购船械,为牟利起见”;而且,万一让他掌握了军权,只怕以后不好控制,恐有后患。
胡燏棻的话提醒了清廷,他们想起当年洋枪队统领戈登等人难以控制的前车之鉴,加之当时的朝廷大员荣禄、刚毅、李鸿藻等人都群起反对汉纳根练兵,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更是声称:“练此大军本系创举,中国不能操纵,练之何用?”在这些人的鼓噪下,恭亲王奕䜣和翁同龢等人也只好让步,首创编练新军的汉纳根反而靠边站,最后愤而离开,搞煤矿赚钱去了。
由此,胡燏棻便成为编练新军的主要负责人。好在这个胡燏棻当时也算是知兵,他早在任广西按察使时就曾指出当时的募兵之弊端,说“今各招之勇,急于成军,乞丐无赖,驱以赴敌,一经临阵,望风而遁,反以利器资敌,沿途更肆焚劫”;而统兵的将领,骄奢淫佚,克扣士兵的军饷口粮,以至于万众离心,一旦打仗,谁肯给你拼命;军队里的武器,“件件购自外洋”,而且型号各一,前膛后膛,德制粤制,搞不清楚;最要命是,装备混乱,阵法陈旧,这些士兵拿着新式武器茫然不知用法,还是习惯使用原来的大刀长矛,这怎么能胜任现代战争?
为此,胡燏棻提出了编练新军的四个办法:一是训官之法,即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挑选各地的武生武举,只要文化还过得去,年龄又不太大,便选入学堂,聘请洋人教习三年后经考核发给文凭,随后分派到各军营;二是练兵之法,即在招募新兵的时候,由各地方官负责登记新兵的家庭地址等情况,杜绝逃兵现象,新兵到营后先检查身体,不合格的立刻清退。三是放饷之法,即防止统兵将领克扣士兵的粮饷,改由各粮台直接发给;四是简器之法,即统一各项枪械武器,防止各种制式的冲突浪费。(来新夏:《北洋军阀史》)
1894年底,胡燏棻便屯驻马厂募兵训练,开始编练了新军3个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兵种如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都齐了。由于样子看上去还不错,清廷便让他扩大规模。由此,胡燏棻便于第二年移驻距天津东南70里处的新农镇,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小站(练兵)。小站原是淮系周盛传、周盛波所统领盛军的练兵场,在消灭捻军后,盛军在此驻扎了二十多年。后来甲午战争爆发,盛军开赴前敌,因为平壤之战时盛军继任统帅卫汝贵临战溃逃而被处斩,盛军亦由此全部溃散。胡燏棻便在此地编就新军10营,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称定武军。
定武军的士兵,大都是从山东、天津等地经过仔细挑选招募而来,这支军队在编制、训练、战术、武器等方面完全摈弃了以往练军和湘淮旧军的习惯,而是“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这里的所谓西法,其实指的就是德国陆军的模式,其中也有一些德国军官在此担任教习。除此之外,胡燏棻也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招募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如何宗莲(当时担任总教习)、曹锟、田中玉等人来军营中担任军官或教习。
就当时而言,定武军是一支全新的部队,它不仅武器装备新,阵法训练也全是按照德国操典进行。可惜的是,这支新军建军刚一年,还没有焕发出它全部生机的时候,它的开创者胡燏棻却被调离前去督办津卢铁路,而他的接替者便是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话题先按下不提,先说说南方的另一支新军。在北方定武军编练之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向朝廷上奏,请求在南京编练一支按洋法操练的新军,这就是后来的自强军(也叫南洋新军)。自强军的兵种和定武军类似,也分为步骑炮工四兵种,分别为步队8营,每营250人;马队2营,每营180骑;炮队2营,每队200人;工程队1营,每营100人,总计2860人。
自强军在1896年开始招兵买马,主要从江北和江浙一代挑选士兵,张之洞认为江北人体格比较强健,因此多分入马队和步队;而江浙一代的人比较聪明,主要分到炮队和工程队。当时新军的待遇很好,军饷饭食衣物等各方面条件都远胜于防军和湘淮勇营。
张之洞是儒学大师,特别注重士兵的文化素质,美国人鲍维尔在《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就曾提到,张之洞招的士兵大多会写能读,许多人的文化水平都还不错。不过自强军刚刚建立,张之洞便被调任湖广总督,自强军也被继任的刘坤一续办。不过,刘坤一对新军似乎没什么大的兴趣,在此后的几年中,自强军并没有扩充,后来这支南洋新军的兵员和素质也远不如北洋新军。
1901年,清廷下令将自强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操练。由此,自强军便成为袁世凯掌管的军队,后来在编练北洋陆军的时候,自强军被编为第四镇(师),此是后话。
三、乱世奸雄,袁老四如鱼得水
胡燏棻编练的定武军为袁世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许很多人会问,袁世凯怎么运气这么好,这刚长熟的桃子怎么就让他给摘了呢?
这事说来话长。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他的这一生,说起来还真挺复杂。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那老袁家在数百年间原本也是默默无闻,后来也不知是他家祖坟的篙子翘了还是文曲星路过他家,这袁家突然忽喇喇的发了——乖乖,父子进士,弟兄举人,一门两代四贵人,了不得啊。于是项城袁家也便成了望族。
父子进士,弟兄举人,本来和袁世凯都没有直接关系。这所谓的父子进士,指的是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的长子),这对父子分别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国藩早一届)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鸿章晚一届)中了进士;所谓的弟兄举人,指的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和袁世凯的叔叔袁保庆(袁树三的次子,袁甲三的侄子)分别中了举人。
古代人说科举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大家想,当年这科举考试是何等的难考,那举人进士可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当时的读书人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是稀罕。袁家不过区区两代人,一下子就出了两个进士,两个举人,真是发大了。
不过,老天爷又是公平的,这袁家虽然显赫,但家里做官的却大都命不长。比如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当年也和曾国藩一样文官从戎,和太平军捻军厮杀,干的是刀口上舔血的营生,靠着无数颗人头,才染红了头上的顶子——大概杀气太重,只活了57岁便见了阎王。袁甲三的两个儿子,袁保恒和袁保龄,这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