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穴秘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名解】 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功能作用】 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承满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名解】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功能作用】 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梁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 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梁门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梁门。(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穴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穴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 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 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22 关门
【别名】 关明。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关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关门。
2)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关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23 太乙
【别名】 太一。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太乙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 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 除湿散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滑肉门
【别名】 滑肉,滑幽门。
【穴义】 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滑肉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门。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 天枢   大肠经募穴。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
【穴义】 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名解】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6 外陵
【穴义】 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7 大巨
【别名】 腋门,液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名解】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8 水道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9 归来
【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 气冲   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 气街,羊屎。
【穴义】 体内冲脉气血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