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穴秘密-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
【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 中都  郄穴。 
【别名】 中郄,太阴,大阴。 
【穴义】 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
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
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膝关 
【别名】 阴关。 
【穴义】 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名解】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膝关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膝关。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8 曲泉  合穴,属水。 
【穴义】 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
【名解】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
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
【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
9 阴包 
【别名】 阴胞。 
【穴义】 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 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 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0 足五里 
【别名】 五里。  
【穴义】 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名解】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足五里。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 由天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 阴廉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名解】 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阴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本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本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阴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 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2 急脉 
【别名】 羊矢。  
【穴义】 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
【名解】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急脉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急脉。
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
【功能作用】 生风化湿。
【治法】 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
13 章门  脾募,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别名】 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 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章门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
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
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
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
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降浊固土。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4 期门  肝募。 
【别名】 肝募。  
【穴义】 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
【功能作用】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十三、任脉
1 会阴  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别名】 下阴别,屏翳,金门,下极,平翳,海底。  
【穴义】 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
【名解】1)会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会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
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别,别走。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与屏翳同。
4)金门。金,肺金特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极。下,下部也。极,极点也。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海底名意与下极同。
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