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穴秘密-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 头临泣 
【别名】 临池。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头临泣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质为阳白穴上传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降水云气,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泪滴从上落下,故名头临泣。临池名意与头临泣同,池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降水云气,富含水液。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 目窗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至荣、至宫。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目窗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目窗。
2)至荣。至,最也、极也。荣,植物的茂盛之状,此指穴内的阳热风气充实饱满。至荣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为充实饱满之状。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宫。至,最也、极也。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之气。至宫名意指穴内气血为饱满的卫外阳气。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饱满的阳热风气,它一方面循胆经上行正营穴,另一方面则上行并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补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正营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名解】1)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正营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正营。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随着穴内气血的收引变化,阳维脉的气血亦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吸湿冷降循胆经下传承灵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承灵  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脑空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颞颥。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
【名解】1)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脑空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脑空。
2)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名解。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为云化雨降,阳维脉的满溢阳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功能作用】 降浊分清。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风池  足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热府。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名解】1)风池。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2)热府。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理同风池名解。
3)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肩井  手少阳阳维之会。 
【别名】 肩解,膊井。 
【穴义】 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名解】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胆经之外,经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块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胆经下行至此的经水一部分渗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丰满之处,为人体局部重力场的最高点,脾土中的水湿容易渗流外出,穴内的肌肉层中水湿因而稀少,由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至此的地部经水也就不断地渗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气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层次气血因而处于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及手少阳经天髎穴吸热上行的气血因此汇入穴内,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化雨冷降,地部经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体内,二是渗入穴内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2 渊腋 
【别名】 泉液,涧渊。  
【穴义】 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
【名解】 渊液。渊,深渊也。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腋部也。渊腋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循胸侧肋部从上落下。本穴内物质为肩井穴溢流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水液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由胸侧上部直落腰侧下部,经水如同落入无底深渊一般,故名渊腋。泉液、涧渊名意与渊腋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经水由胸侧上部流落胸侧下部,小部分气化之气横传辄筋穴。
【功能作用】 排泄水液。 
【治法】 寒则通之导之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人体何以胸侧部位肌肉组织不够丰满?其原因就在于胆经渊腋穴的下行经水及脾经大包穴的下行经水冲涮了地部的脾土物质之故。
23 辄筋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
【名解】1)辄筋。辄,古指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平板,其作用是防止车轮之泥水的飞溅,此指胆经气血在此的变化为冷降下行。筋,肝胆所主的风气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风气。辄筋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湿后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渊腋穴传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从天部降至地部,气血的变化如同飞溅的泥水被挡下一般,故名辄筋。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明亮之意。神光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冷降,天部气血虚少并变得明亮清晰。理同辄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由天部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 收引寒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日月  胆募。 
【别名】 神光。  
【穴义】 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名解】1)日月。日,太阳也,阳也。月,月亮也,阴也。日月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质一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气的阴阳寒热分界之处,故名日月。
2)神光。神,与鬼相对,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光,光明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神光名意指天部的冷收水气由此汇入穴内。本穴物质为辄筋穴传来的弱小寒湿水气,所处为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