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穴秘密-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盲俞。盲,昏暗之意,指穴内外输的气血物质为膏脂,混浊不清,有别于肾经经水应有的清也。俞,输也。盲俞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胞宫外传的膏脂之物。理同肓俞名解。子户名意与盲俞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膏脂之物。
【运行规律】 散热冷凝并输散于腹表各部。
【功能作用】 积脂散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深刺而泻。
17 商曲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高曲,商谷。 
【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
【名解】1)商曲。商,漏刻也。曲,隐秘也。商曲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本穴物质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特经上行,如从漏刻中传出不易被人觉察,故名商曲。
2)高曲。高,高处也,天部之气也。曲,隐秘也。高曲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气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行。理同商曲名解。
3)商谷。商,漏刻也。谷,两山所夹空隙也。商谷名意指本穴穴周范围内的寒湿水气吸热后皆由本穴上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 循肾经横传石关穴。
【功能作用】 运化水湿,清热降温。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8 石关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石阙,石门,食关。 
【穴义】 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
【名解】1)石关。石,肾所主的水也。关,关卡也。石关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水液。本穴物质为商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肾经上行,故名石关。石门名意与石关同。
2)石阙。石,肾所主之水也。阙,碑坊标记之意。石阙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停止不能前行。理同石关名解。
3)食关。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关,关卡也。食关名意指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不能上行。理同石关名解。
4)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及地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少部分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大部分散热后冷降归地,地部经水则循肾经下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
19 阴都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食宫,通关,不宫。 
【穴义】 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  
【名解】1)阴都。阴,阴凉水湿也。都,都市也。阴都名意指肾经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集散。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云集之状,穴外气血不断地聚集本穴同时又不断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阴都。
2)食宫。食,胃所受之五谷也,此指脾土物质。宫,宫殿也,大的居住地也。食宫名意指随肾经冲脉气血上行的脾土尘埃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为石关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归于地部,随冲脉气血上扬的脾土尘埃亦回落地部,如同回到脾土应有的居住之地,故名食宫。
3)通关。通,通过也。关,关卡也。通关名意指肾经冲脉的水湿之气在此仍有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石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其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因此寒湿水气大部分不能循肾经继续上行,只有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肾经上行并保持肾经气血的流畅传递,此部分上行气血如闯关而行一般,故名通关。
4)不宫。不,否定词,否定之意。宫,宫殿也。不宫名意指本穴冷降于地的脾土尘埃不能存留穴内。如食宫之名解,本穴天部的脾土尘埃冷降归地后,由于肾经上部经脉有经水经本穴下传,本穴的降地脾土无法存留穴内,故名不宫。
5)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后下走腹通谷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20 腹通谷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通骨。 
【穴义】 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后漏落腹内。
【名解】1)腹通谷。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也。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也。腹通谷名意指肾经冲脉气血在此散热冷降为经水后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阴都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故名腹通谷。
2)通骨。通,通孔、通道也。骨,肾主之水也。通骨名意指肾经冲脉之气在此冷降为经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肾脏的水液聚集之地。理同腹通谷名解。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态物冷降的地部水液。
【运行规律】 由本穴的地之表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 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21 幽门  冲脉足少阴之会。 
【别名】 上门,上关,幽关。 
【穴义】 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 
【名解】1)幽门。幽,深长、隐秘或阴暗的通道。门,出入的门户。幽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极少部分循经上行。本穴物质为腹通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因其性寒湿滞重,至本穴后,在外部传入之热的作用下只有极少部分水湿循经上行,肾经冲脉气血从此由寒湿之性转而变温热之性,故名幽门。幽关名意与幽门同。
2)上门。上,上行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上门名意指肾经冲脉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上行。理同幽门名解。上关名意与上门同,关指穴内滞重的水湿被关卡于下,只有轻质之气循经上行。
3)冲脉足少阴之会。本穴物质既有肾经气血又有冲脉气血,故为冲脉足少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冷降,小部分则吸热循经上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针。
22 步廊  
【别名】 步郎。  
【穴义】 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 
【名解】 步,步行也。廊,走廊也。步廊名意指肾经上传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幽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风气吹刮地部的脾土微粒滚动向上,如人在走廊中行走一般,故名步廊。步郎名意与步廊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循肾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冲脉气血与肾经并行,何以自本穴起单为肾经气血而无冲脉气血?这是因为,冲脉气血为高温高压高湿的水气,它自大赫穴起一直带动肾经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冲脉气血原有的高温高压高湿特性已无,气血物质只乘下肾经的寒湿之性,故自本穴起,气血物质单属肾经。
23 神封  
【穴义】 肾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
【名解】 神,与鬼相对,指穴内的物质为天部之气。封,封堵也。神封名意指肾经吸热上行至此的经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步廊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势弱缓行并散热冷缩,大部分冷缩之气不能循经上行,如被封堵一般,故名神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散热冷缩后循肾经下行,少部分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灵墟 
【穴义】 肾经经气在此吸热蒸升,穴内气血空虚。  
【名解】 灵,神灵也,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墟,土丘或故城遗址,指穴内物质空虚荒无。本穴物质为神封穴传来的极少水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蒸升于上,穴内气血如同废墟一般,故名灵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稀薄的干热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向经穴外部扩散。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而微灸,热则深刺泻针出气。
25 神藏  
【穴义】 经穴之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肾经。  
【名解】 神,与鬼相对,所指为天部之气。藏,收藏也,指气血物质由穴外汇入穴内。本穴为肾经之穴,所处为肾经的北方寒湿之地,由于肾经部经脉无物传至本穴,经穴之外天部的冷缩水气因之汇入穴内,本穴如同神气的收藏之地,故名神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的天部汇入本穴。
【功能作用】 收敛神气,安神定志。
【治法】 寒则补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26 彧中 
【别名】 或中。  
【穴义】 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彧,茂盛的样子。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彧中名意指肾经的寒湿水气在此吸热后化为充盛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神藏穴上传的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而化为充盛于穴内的阳气,肾经气血在此重又恢复其茂盛之状,故名彧中。或中名意与彧中同,或为彧之讹传。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循肾经上传于俞府穴。
【功能作用】 生气壮阳。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