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正是波粒二象性(用比量,实则比此更复杂;但用现量,比波粒二象性更简单)在老子现量中的一种比量表达。它就像我们看一幅油画那么直观,要用比量则复杂得不可想象,但在现量境界中却很直观,再无比量的复杂性。老子在自心现量中,对物质态与能量态的存在状态,以及能量态与信息态的存在状态,物质、能量、信息三态共相混融的状态,都是直观的现量把握。用比量的语言表达,就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老子体悟的现量无法表述给我们,但老子还是将它们间的平衡转化的状态及其究竟一相的现量,表达为“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惟恍惟惚”、“是谓恍惚”、“渊兮湛兮”、“混而为一”、“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有精”、“有信”、“寂兮寥兮”等等。老子的这些描述,都是他自心现量的“强字之曰”。因为,一相“不知其名”,“其名不去”(不可得名也),只是为提携接引众生入一相现量的需要,老子不可言而言之,不可名而名之。   
  我们现代科学所用的数理的认识方式和认识状态,基本上都是二相的比量认识机制。这种认识工具和认识状态,和现量相比,并不优越,尤其在对微观、能量态、信息态的认识中,远不如现量简单明了,真实可靠。对于有形有象的物质态,比量可发挥一定的作用,那也是相对于现有的认识状态而言的。愈到深层的境界,比量就无法适用了,而且是极其严重的障碍。所以,要掌握绝对真理,必须要入现量,而要入现量,先要“涤除玄览”,清除识心的比量分别,才可契现量的境地。   
  一部《老子》,全是现量的“比量化”。《老子》五千言的真实性都来自现量的真实直观性。任何现代的比量科技发展,只能证实证明现量的可靠性和真理性,而不能推翻现量的正确性。这就是儒释道圣人经典千古不衰,万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不管是来自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也不管狂徒多么嚣张,多么定论,最终将会被现量的绝对真理性统统推翻,而且显示出主客比量浅薄无知的可怜!比量认识不了“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认识不了“一切境界,但随心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占察善恶业报经》)   
  老子、佛陀在他们的圣智现量,掌握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道理。佛陀是一切种智,他所证得的究竟真理(绝对真理),我们用比量的认识是无法认识的,就叫“不可思议”。因为“思”是比量的极性观念按一定程序的组合处理,“议”是“思”的一种表达,都是粗相的比量认识。所以,我们不能以“比量”之心去揣度圣者大智慧的“现量”之境。正因为他们处在甚深般若的状态,自住无量三昧的现量“观察”中,将其真实可靠的现量传递给人间,这是真理的语言相,将此语言相称为“圣言量”。我们凡夫证不到“圣智现量”,但可从圣者的“圣言量”中得到启发,受其引导,经闻、思、修的程序,自得证实“圣言量”不虚。古今中外,代代的大丈夫们踏“圣言量”的足迹,自证到“圣言”之境。所以,“圣言量”的真实性不依“世智辨聪”的怀疑不信、打击诽谤而寿终,反而续圣贤慧命代不绝人,更何况不乏其人。   
  知道了比量、现量、圣言量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比量充其量就是“聪明”。“聪”者,耳敏,“明”者,眼锐。“聪明”是耳目识别的灵敏。故二相“有欲认识”的聪明不出比量的范围,因而“聪明”突破不了极性观念和极性认识的束缚。所以,现量及圣言量,不能亲证,不经人开导,再聪明是无法理解的。有一从小聪明出众的高才生,到他取得了博士教授后,认为科学、哲学之路不契真理之道,转而研究道教经典。后经人介绍来交流一些问题,果然“聪明”,对我让他思考的问题,他耻于提示。但怎么使水晶球上没有影像这个问题,却几天未得答案。我给他说,佛法无人讲,虽慧不能知,他才感受到佛法深如海。虽然这人聪明,但始终在比量中,无法领略现量境。而般若智相反,那是现量的智慧,是大智慧,非比量的聪明所知。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是历代证悟者深入现量,要从比量中的聪明去理解其内涵,那是不可想象的。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无缚0,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大般涅槃经》)   
  这一段佛陀讲的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现量境”的表达,我们可从中领略到佛陀以不同三昧入不同现量境的情况。首先,佛陀入“甚深般若”,观到三界六道主客境界,“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永断诸有”,“断一切相,一无所有”。这种“现量境”,比量是无法知道的。只有到“甚深般若”的三昧境地,才可知本无一相,一无所有。焉有主客内外之相呢?!更何况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众生!只有证到甚深般若之人,才真正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真实含义。吾人所见的主客内外一切之相,也是我们共处在“甚浅般若”中所见到的现量境(只要对所现境不二相分别的话,就是现量)。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外境,以及我们自己的心身等三道境,都是“循”我们业妄的信息结构所展现出来的幻妄相。比我们人业妄重的众生所展现的三道境就更低下了,比如蛆发现大便可能是它的大城市,但对人却是秽物。   
  佛陀讲,各类众生在各自业妄的信息结构的处理下,展现出各自的“应所知量”。唯有佛陀入“甚深般若”时,其所现的现量才是超越其他众生所现之量的真实“存在”!能知本无一物、“一无所有”的现量事实之人,“名出世人”(将后再不会展现三界世间之相了);否则,因未认识到“本无所有”现量机制的智慧,没有“涤除玄览”上的业妄信息结构,仍“循此业妄”,展现三界六道的主客现象(现量)。   
  当佛陀入到“摩诃(大)般若”境地时,观到三界一切有情无情,“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可见在“摩诃般若”所现的“现量”中,“动念”、“思想”的心都息灭了,进入了无动、无念、无思、无想的“大涅槃”现量。“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到达此“现量”境时,断了尘沙惑,名为解脱。前一现量为“名出世人”,但出世人不一定究竟解脱。破了我执的业妄,断了见思惑,不一定破了法执的业妄,未断尘沙惑,故不究竟解脱。   
  当佛陀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时,现量的层次更深更细微了,观到“无明本际,性本解脱”,“所因枝叶,皆悉解脱”,这是佛陀给我们展现断了“无明惑”的“现量境”。断了无明惑,就入了“常寂灭光”之大涅槃。断了三惑时,所现“现量”不同,这是比量无法认识的。比量只能认识它那境界中所现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先要明白比量所见的现象,不是常寂灭光的究竟实相,都是各自循业发现的应该所知道的“现量”,并且这些“所知量”都是实相本体所现的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如梦所见”,“实无外事”,“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所以,比量是不真实的;即使是现量,业相现量亦是虚妄相,只是不陷入比量的无明中受其欺蒙,得智慧知见。直到破了三惑的“常寂灭光”现量时,才是宇宙万物本体的真实现量。   
  5、“道”是绝对的   
  对这些自然界的甚深规律、微妙之法、究竟“存在”,非入无欲的认识是不能认识的,非以主客合一的认识状态是无法了解的,非以现量的一相观照是证不到的,非转识成智是不能完成的。所以,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先要认识老子的认识、佛陀的认识、庄子的认识、伏羲的认识、孔孟的认识、列子的认识等,才能体会到圣贤大智慧的宝贵之处。以此,或许能知其大圣们的一点点真实信息。否则,毋容置喙,免贻误后人,自造无边业果,更何况是无知有意而诋毁,那就更不堪设想了!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老子》第一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老子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