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是庄子这则寓言更深刻的表示。佛陀“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庄子所谓“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是指二相的语言思维“不可传”一相的境界,这正是佛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所在。所以,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用“不言之教”来传庄子“不可传”的“得心应手”之所证,而不贻后人以“糟魄”。正是基于这一点,要“观其妙”,必须“塞其兑,闭其门”,关闭六根趋外的“有欲认识”通道,这是“观其妙”的先决条件。言说不到、文字不逮、思维不入的“涅槃妙心”,正是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也是人类认识的终极所在。然而要入这种认识的境地,只能明心传心,唯证所得。佛陀将他独无仅有的心法,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心心相印,代代相续,绵延至今,真可谓大智慧的圣人之杰作!留“精华”于后世之典范。   
  《列子·黄帝》中曰:“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你)矣。”“情求”者,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六尘所求也,是外求非内求。二相反映的外求无法得“至道”(绝对真理);一相现量的内求,才能认识“实相无相”的宇宙本体的状态和属性。老子“塞其兑,闭其门”的“无欲观其妙”,正是佛陀所说的“微妙法门”和“正法眼藏”。然而,“而不能以告若(你)矣”和“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是对“微妙法门”的同一体证。后来的禅宗,则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勘验入一相境之与否,并将机锋棒喝式的“教外”之教(不言之教)流传于世。   
  《列子·说符》曰:“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成知之所争者末矣。”非极性一相的现量认识,尤其是大圣们所证得的“圣智现量”,无言说相、文字相、思维相(至言去言)。至言、至为正是“涅槃妙心”之境地,唯“无欲认识”通道的“微妙法门”才可观其妙道。人类的二类认识系统,导致了二类文明的出现,有欲的认识发展为主客对立的科技文明,称为“硬件性文明”;而无欲的认识深化,则泯灭极性的对立,成为天人合一的文明,称为“软件性文明”。“硬件性文明”由于对原本一相本体的二相分割,造成了主客二方面不可逆转的“烙印”,体现出“双刃剑”的虚妄之道;而“软件性文明”由于主客合一,无不可逆之效应,体现出“利而不害”的真实之道。   
  六祖惠能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回答说:“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坛经》)这个公案和《庄子·知北游》中黄帝给“知”的解说同出一辙,“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根尘相对,以“兑”、“门”入者,终究陷入两相极性之束缚中,说个“本源”、“佛性”、“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无从无道”,从逻辑上讲无错无乖,但却深深地印在极性观念的框框里,佛陀称为“频伽瓶”塞其二孔,细极性认识没有解脱。                    
■三、从“有欲”到“无欲” 
  1、“有欲”的危害   
  老子反复讲“塞其兑,闭其门”。“门”者,感官之门也。从世法讲,不闭其“门”,就会扰乱民心,故老子主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确,世风的日下,人类社会的道德沦丧,就是人们不听老子言,开其兑,敞其门,纵情贪欲,放肆无度地满足感官享受所导致的。所以,“塞其兑,闭其门”也是治理人类社会有序化的根本所在!从认识角度讲,二相的根(主体)尘(客体)对立的认识状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更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真理的根本障碍。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可见关闭感官“有欲”的奔驰,泯灭两相的极性观念,才能彻底断除烦恼与痛苦(“终身不勤”)。   
  用佛家的话讲,只有“塞其兑,闭其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六根(门)的趋外奔逸,二相识取的认识,无法认识自性,更谈不上证悟、契入“无上道”。佛陀在《楞严经》上讲:“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门),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佛陀明确指出,不“塞其兑,闭其门”,六根外驰,犹内贼劫自家珍宝,使无量劫轮回生死,于极性世界不能脱出。“从无始来,循诸色声(六根攀缘六尘),逐念流转(二相分别的“有欲认识”),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无法认识究竟一相的宇宙真谛,不生灭的真如实相)。”   
  2、妄与真   
  “若弃生灭(一切根尘相对,必然外界事物的变化反映入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外境事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中,两相执取,根尘相对,反映成识,必然极性生灭观念不断,故生死轮回种子相续。若能‘塞其兑,闭其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必弃生灭’),守于真常(因一切生灭运动变化,皆在不生灭的真常中运动变化,犹如电影上的一切运动变化,皆在不变的屏幕上进行。能于生灭中识取不生灭的‘真常’,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必然结果,久久功深),常光现前(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微妙玄通,‘是谓玄同’,一相的‘无欲观其妙’呈现),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有欲的二相认识完全转成一相的“无欲认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是佛陀大智慧对应“塞其兑,闭其门”最本质最彻底的诠释相通。老子讲,“塞其兑,闭其门”达到“玄同”的境界,具有“终身不勤”的效应;否则,会有“终身不救”的恶果。但没有佛陀的大智慧,人们很难理解“塞其兑,闭其门”的深邃意义,更不了解“不勤”、“不救”的根本所在。有了佛陀的大智慧点拨,我们才知道“根尘同源”,根(主)尘(客)不是二相,是一相,本来不二,只因极性识心,妄分内外、主客、人我,致使一相的本体,习惯地分割成二相的虚妄认识和感受,从而颠倒妄想、无明愚痴层层叠加,恶性循环,无法解脱。犹如虚空中挂鸟笼,鸟认为虚空分成内外(根与尘),其实鸟笼并未将虚空分成二相,实则虚空仍是一体(根尘同源),只是鸟的识心处理成内外二相的感觉和感受而已!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感觉和感受,无不似虚空中挂鸟笼,妄分内外,实无内外之实。是故佛陀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空华本无,病眼妄见。见者,自以为感觉感受真实,其实华本无生,是感官处理得到的感受在欺骗着我们。为什么?根尘犹如太极图的阴阳两半,当“S”线一旦现于无极圈内,阴阳同时并立,互为前提,无先无后。同理,根尘交芦,相辅相成,亦无先后,同根同源。故“由尘发知,因根有相”,尘由根有,无根不显尘;根由尘立,无尘根不存。我们六根对六尘的能见(见)所见(相),佛陀证实了都无自性(相见无性),都是根尘相对的识性所现(唯识所现)。虽然所现之感受真真实实,实则与空华显现的感受无异。这正是佛家讲的“唯心所造,唯识所变”的机制。佛陀讲:“诸根(六门)如幻,境界(六尘)如梦。”这种深邃的“观其妙”,唯其佛陀也!!!   
  根尘相对的发识,犹如我们戴墨镜看见晴空为“墨空”一样,晴空本未变,戴镜者成镜色。同理,我们的六根亦如戴有色眼镜的镜子,受镜子的限制,只能感觉到镜色的感受。可见,众生各自的六根结构和功能不同,处理出的感受不同,所见到的事物不同,以致各自所见的世界各异。《大涅槃经》讲:“‘恒河流水,汝(指五百饿鬼)何不饮?’鬼即答言:‘如来见水,我则见火。’佛言:‘恒河清流,实无火也,以恶业故,心自颠倒,谓是为火。’”《楞严经》讲:“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详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勃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同处一小洲,各自的“循业发现”则不同,故猫头鹰不知七色,人不见单色世界。《金刚经》讲:“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因为众生根尘相对,所见到的世界,无非是各自“循业发现”的“应所知量”。   
  据佛经讲,地狱众生根尘相对,只发现铜、铁、火、石四种物体所组成的世界景象;饿鬼众生根尘相对,发现阴沉昏暗的阴间;人道的我们则发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世界存在;天人见不到日月星辰的世界。我们和畜生同处一世界,但由于二者业根不同,所感受到的世界并不相同,如食肉动物闻着血腥味,口垂馋涎,而人闻着却不香美;人见到日月星辰,可天人却见不到日月星辰的世界。所以同处一地球,各自的世界感受不同。所以,世界的现象不实有,都是各自依据自己的一套处理系统处理出的现象。所谓的世界,正是根尘发识的产物。故佛经曰:“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各法界众生,各自循业发现不同世界的总和)。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