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翱罩谢鸹钡母惺艹志没⒂篮慊踩衔罩姓嬗小盎鸹贝嬖凇H绻巳硕加姓庵指惺埽蔷偷弊骺凸壅媸档拇嬖诹耍撬嫡狻盎鸹笔切榛孟啵皇钦媸档拇嬖冢鞘邪司牛嗣腔崛衔窬徽!R窍衷谟腥怂等赵滦浅健⒂钪妗⒅谏鹊摹翱罩谢鸹辈徽媸担强删褪前俜种俚纳窬×耍∫蛭巳硕即沓鋈赵滦浅健⒂钪妗⒅谏恰罢媸档拇嬖凇保ǘ婪鹜印⒗献拥鹊摹笆ブ窍至俊闭呷衔骸笆饺缋醇按笃腥肫渥宰∪Φ兀ㄒ幌啵┲校ㄖ魈澹┯爰担ǹ吞澹┎⑺胂啵ǜ泄俅沓龅南嘧春透惺埽缧榭栈ǹ罩小鸹疚匏小4思霸担ㄖ鳌⒖投矫妫瞧刑崦罹幻魈澹ㄓ钪嫒松谋纠匆幌嗟拿婺浚苎С莆咎濉献映莆馈坪戊吨杏惺欠鞘牵ǘ嗟募怨勰钪校小恰汀鞘恰募员泶铮诿罹幻魈宓姆羌砸幌嘀校咎覆簧嫌屑怨勰畹摹恰搿鞘恰纫磺卸源挛锎嬖冢!彼裕诶献印⒎鹜拥囊幌唷叭鲜丁敝校の虻搅擞钪嫒松谋纠疵婺亢驼媸荡嬖凇9史鹜忧康鳎骸耙磺杏形ǎ缑位门萦埃缏兑嗳绲纾ψ魅缡枪邸!崩献咏玻骸拔抻ㄓ吒泄僖玻抻遣挥酶泄俚娜鲜蹲刺簿褪且幌唷鲜丁┕燮涿睿ū局实摹⒛诤说摹⒄媸档拇嬖谧刺杏ǘ嗟母泄偃鲜叮┕燮溽瑁ǚ潜局实男榛孟窒螅缑位门萦暗南嘧矗!薄坝杏钡娜鲜墩诒瘟宋颐恰爸!钡拇笾腔郏ㄖT幻鳎世献映缟幸幌嗟摹拔抻鲜丁薄R虼耍绾稳萌嗣怯啥嗳鲜督胍幌嗟摹叭鲜丁保抢献尤鲜堵壑械娜朊殴丶!                   
■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知与不知,言与不言   
  懂得了上述道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老子反复强调的“塞其兑,闭其门,……”的用意何在?很明显,老子是让人们从二相的“有欲认识”进入一相的“无欲认识”,以达到“抱一为天下式”。这是说,以一相的“认识”为认识的终极模式。严格地说,一相没有认识,一相时只可说是现量。事实上,究竟一相时,说现量亦是多余的。因为一相时的境界,用我们二相的思维、言说、文字已无法把握,它超越了我们现有的一切认识(二相的认识)。二相的认识已无法推测想象一相的境界了,更何况用二相的认识去证明它!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是一相的“无欲认识”,非极性境地,用二相认识的表达工具——言说,无法表达,故“知者不言”。反过来说,凡是可以言说的,必定是二相的极性认识境界,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极性存在,根本未契入一相的“现量”地,更何况谈究竟一相的“圣智现量”呢!所以,老子说“言者不知”。   
  《庄子·天道》中亦讲:“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世人以二相的感官认识想掌握宇宙万有的本来面目,或绝对真理,实在是愚昧可怜啊!)。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的确,从感官见到的形色、音声等根尘处理的幻化相,无法认识真实存在的面目),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的大智慧也肯定了“有欲”的感官认识是无法把握真理的存在,二相分别的认识无法穷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二类认识的境界差异。“无欲认识”证得的现量境,“有欲认识”无法领略,故前者(知者)不屑一顾后者(言者)的浅薄无知,或者可怜后者的愚昧;而后者则以无知的狂妄嘲笑前者的迂腐不堪,甚至大加可笑地评论与笔伐。于是,造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境界隔阂。《庄子·天地》中著名的“索珠”之喻,正是对二相与一相认识的形象表达。“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垢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这个寓言很绝妙地说明了如何求(索)得“玄珠”(宇宙万物的本体,吾我众生的自性),二相属性的“知”(“知”喻二相意识思维的代表)、“离朱”(用眼睛等感官“有欲”观察认识的代表)、“喫垢”(用语言文字来认识的代表)都无法认识宇宙的真理和吾人的本来面目,唯有“象罔得之”。“象”者相也,“罔”者无也,“象罔”者无相也,无相者一相也。可见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进入一相的境地,超越二相反映的认识局限,才是正确的认识论。   
  《庄子·知北游》的公案中更深入地说明了“知者不言”与“言者不知”的道理。“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也,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庄子》的这一段,集中地表达了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内涵,以及“有欲认识”和“无欲认识”的机制与原理,是哲学史上认识论中最精彩的智慧表达之一。“知”代表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无为谓”代表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非极性、“无欲认识”;“狂屈”代表已降服了极性心识,能契入一相境地的明心见性者,但还未达无为自然的一相认识。虽然黄帝答得无有不对之处,但错就错在无有错处。正是“一句合头语(正确的表达),万世系驴橛”,恰好堕入有言有说、有思有虑、有相有住的二相识心分别的窠臼中,没有脱离极性属性的语言相、思维相,仍处在“有欲认识”的桎梏中。“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不知”者是无有二相分别之知也,不再有主客对立的“有欲认识”。由于进入无内外的一相境地,没有可认识的对象,焉有根尘相对的反映之识别呢?!故“不知”才是一相的真知(真是)。庄子这一深邃的认识,唯独圣者相通。伟大的佛陀亦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佛陀的大智慧明示,只要是主客二相分离的认识,必是一切错误的不正确的源头及根由,直到无内外一相的“无见”之“知见”,才是无生无灭、无二无别的究竟一相之“真是也”的“圣智现量”。“予与若终不近,以其知之也。”“知”与黄帝终不近道的根由,就在于二相的“有欲认识”状态的限制,也就是受“知见立知”的二相认识的无明愚痴所障碍故。   
  2、“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这一点在后来的禅宗悟道中表现得极为细腻和精湛。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有绝妙的体证:“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二相分别的“有欲认识”)。”“唯滞两边(局限在二相的“有欲认识”中),宁知一种(怎么能知道本来就是一相的真实存在呢)?一种不通(不能入一相的‘“无欲认识”’,就不能证得非极性一相的真实相),两处失功(不能‘无欲观其妙’,极性观念的认识必‘即无明本’,其所得之认识定是颠倒梦想,无一真实可言,何有功德之存哉?)。”“一切二边(一切极性的二相认识),良由斟酌(皆由极性观念分别而形成),梦幻空华(极性的“有欲认识”,所得的知见皆非真实的存在,无不是虚妄的颠倒之见),何劳把捉(徒劳无益)。”“非思量处(二相的极性思维无法契入真如实相),识情难测(有欲的认识只能‘观其徼’,无法‘观其妙’),真如法界(一相的状态),无他无自(无主客、无内外、无人我)。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要想认识真相的存在,只有从二相的“有欲认识”状态转到一相的“无欲认识”状态才可)。”   
  《庄子·齐物论》中讲:“既已为一矣(究竟一相),且得有言乎(一相给谁言说表达呢)?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相本无言,言为‘一相’,是为有言)?”“不得有言”而有言,佛法中斥为“增上慢”。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常道”一相,二相极性言语之表达,就烙上极性的烙印,故成“非常道”了。正如佛陀讲的“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以极性观念揣测非极性属性与状态,佛陀喻为盲人摸象。言说思维是二相极性认识的集中表现,这种极性观念的活动,严重地阻碍着一相契入。故佛陀在《普贤行法经》中强调:“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忏悔,名破坏心识。”只有“坏”掉极性心识,才能不受语言思维的干扰。   
  吾人要想突破常规认识的束缚,非进入“坏心识”不可!否则,永远只在门外徘徊,无法入其堂奥。禅宗对心识极性的观照极其细微,对“坏心识”的操作独具风格。诸如机锋棒喝,以截断二相极性之识流。如:有僧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