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傅娜耍湍芄挥写蟪删停蚴都付艹墒啤O氲蹦昝蠖暇谏降氖焙颍芟氲狡渚尤荒芤孕切侵鸲闪窃颇兀坎⒁煌持泄兀咳绾文苡墒都付墒疲馐切枰桓龉痰模怯凶藕苌畹难省O胂胂衷诖蠖嗍某晒θ耸浚泊蠖际窍却有∈伦銎鹄矗缓蟛拍苈⒄蛊鹄础
“诚、神、几”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所以书中又接着提到“诚精故明”。如果我们能精诚,也就是要集中我们的注意力,不要受其他杂念和不良情绪的干扰,将其放在我们要去专注的事物上,就能够明,就能够看清万物的本来面目,万物的本象就会清清楚楚的展现在你的眼前。就象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个一瓦的小灯泡用来照明,周围都是昏昏暗暗的,看不清楚,惚兮恍兮,恍兮惚兮,但我们为其加一个灯罩,变成一个简易的电筒,其所照耀的方寸之间,就能让我们看得出清楚,看得明白,如果将灯泡的瓦数增大,就会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我们的光明从何而来,是从我们心地的诚而来。精神的关注,精神的聚焦点才能称之为精,明,光明,也就是对万事万物一目了然,不恍不惚。
“神应故妙”,神就是我们的精神,应就是我们的感应,妙就是了知,万事万物背后的因果关系,操纵万事万物运行的背后的力量。这都是不可言的,其解也是无穷无尽的。在《易经》里,则化繁为简,就将其归结到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要看清楚自己。德国的哲学大师康德有一句名言:“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最好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我们要扪心自问是凭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我们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有没有去思考过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维结构是什么?有没有破绽?有没有错误?如何去填补?如何使自己更强大?要学会找回自己,回归自己,要自知。对此,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书院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学习和修行,让学员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再在这一基础上,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自身破绽百出,那就可能处在失败的边缘上,你又何谈什么发展,何谈什么成就。
“几微故幽”。幽,是针对明而言,是对几的一种形容。万事万物都有公开的一面,也有不公开的一面;有显示出来的一面,也有没被显示出来的一面;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没显示出来的,潜在性的,是不公开的,是有可能出来的,尚待发育发展的,称之为幽,只有别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得到。所以对我们而言,在平时的学习和修行中,要从“几”之上着眼 ,善于发现事物的苗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等等繁杂的因素中,如何从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的关系中捕捉商机,捕捉战机,找出其中的必然性,这就需要诸位将“几”放在心眼上,要将在书院的所学反复研修,才能找到经典中的意思,乃至言外之意。《易。系辞上》就说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当然作为我来讲,也不一定能把这些道理说得很准确,很明白,只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觉随现在的状态进行一番发挥,与大家进行交流,共同研修,这也就需要大家多听多思多感,说不定能从中找出更深,更高明的理念。将以上归结出来,就是“诚、神、几,曰圣 人”。从诚,神,几这三个点上定义和阐述了什么是圣人。
 

题目: 《通书》第四讲 
————————
《通书?慎动第五》:“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易经》里有云:“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当我们运用语言的时候,行为在表现的时候,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吉凶悔吝各占四分之一,即可能是吉利的,事物会朝好的一面发展;可能是有凶险的,事物朝不好的一面发展;可能是要后悔的;也可能是费了很多力,但什么结果都没有。动,首先是意动,心动,其后才能是语言的活动,行为的活动。我们的思维活动,语言活动,行为活动应该规范化,要归结到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轨道上来。这个轨道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
大道运行一往无前,大道无私,堂堂正正。如果有私心,有杂念,那么在思维上,语言上,行为上就难免会遮遮掩掩,躲躲闪闪,闪烁其辞。正,直,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是不变的,其方向是不变的。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其语言和行为一定要直,其心事要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要合乎道。和,和谐,就是动的时候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首先自己要与自己和谐相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和谐相处,如果不能和谐,处于一个矛盾彷徨之处,自己的心就会很难过。只有把自己的心弦调理好,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以好的状态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其次才能与环境相和谐,只有相和谐,你才能控制环境,驾驭局面,并为我所用。思维如此,语言要如此,行为也要如此,即思维,语言和行为都要“用而和”。
“动而正”与“用而和”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又怎样做才能叫“道”呢?“德”呢?文中又对此提出:“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匪就是非。如果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就会进入歧途,进入人事的阴暗面,进而无异于邪恶。这样一来,就会受到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否定,自取其辱 ,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更甚者,会有损于天理,有损于法律,道德,就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为社会所抛弃,就会给自己种下无穷的祸患,所以“故君子慎动”。君子在思维和活动的时候是很审慎的,《中庸》里就讲到:“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番质量管理,对自己的七情六欲,对自己的念头来往,都要进行监控,进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想要把事情做好的人,就应该注意自己这方面的学习和修炼。这里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前面在《通书》?《诚几德第三》的阐述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定义:“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相互进行参照,就会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道,非老子《道德经》的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而是圣人之道,为人之道。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书院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效果是什么?在《通书》里就给予了非常准确,非常中肯,非常简单的定义:“仁义中正而已矣”。仁,仁爱之心;义,利之和也;仁和义要放在中正的地方。中,居中,不过。平常做人做事的时候,既不要落人前,也不要落人后。中国古代的时候讲究中道: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毛泽东在读古书的时候也最爱引用一句话:“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用平常人的说法就是“枪打出头鸟”。做人做事不要处处都去抢先一步,要去为人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提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但也不要处处为人后,落在后面也并不肯定就安全了,因此要居于中间,要守中。既然守中,就不能过,过仁则成伪君子,要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实力,即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决定能够承担的责任大小,不能过于追求仁的状态。正,前面我们曾讲过“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的对立面就是正,就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的本份,是需要守住的。所以圣人之道,说穿了就是仁义中正而已矣!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圣人之道的根本所在,那就应该去学习,去修炼,并予以致用。在文中就接着说到:“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只要我们坚持住人的道德底线,做好人的本份,即坚持仁,义,礼,智,信的修行,那你就会成为贵人。如果你占在其对立的一面,即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就会成为贱人﹑小人。如果能将仁,义,礼,智,信运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以这五常来武装自己,变化自己,并且将其居于中正,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遵循市场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就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和睦相处,就会有诸多人士来帮助你,就会在做事的时候一帆风顺。反之,你要逆天而行,要去违背市场规律,就会诸事不顺,为社会所摈弃。正如《易经?系辞上传》有云:“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做人做事只有顺应天道,这样天才会帮助你。做人要讲信用,才能有贤达之士团结在你的周围,并协助你成大事,成大业。这些做到了,就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不要轻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认为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伦理说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灵魂修炼的过程,是我们修炼的根基,是我们的道德底线,可使你自然而然的处在不败之地。它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才能派生出大智慧,大谋略。就如同古人学兵法,只有符合为将之道的将才可学,而为将之道就是“智,信,仁,勇,严”,否则不能学兵法,学之轻则人亡,重则国破。
因此当你理解了圣人之道的根本——仁义中正,并予以守之,予以行之,就会成为贵人,就会获得大利,就可以与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