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衿缤竞臀笄N颐峭诓痪獾氖焙颍突峤胝庵肿刺=胝庵制缤镜脑颍且蛭颐抢肟恕俺稀保肓恕胺恰钡牡卮H宋尥耆耍颐强梢酝ü昂托扌校涂梢约右园殉郑右缘骼恚×咳米约捍τ谝恢制胶偷淖刺米约盒陌玻突嵩诖硎挛锏氖焙虬盐照返姆较颍换崛プ呒恕
“故诚则无事矣”。无事不是不做事情了,而是不会让杂念杂物干扰自己,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维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让心保持空灵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在处理繁杂的事务中应付自如﹑得当﹑有度,才能够让自己没有那么多负累。庄子的逍遥游不也正是需要保持这种心态吗?否则何以逍遥?又何以游呢?
“至易而行难”,以上所说,为自然的真理,是朴实无华的,并不是不可及的,是随处可见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让这些真理融入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自己处事之中,并把他做好,那就比较难了。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应该把他作为我们的人格目标﹑智慧目标,加以修行,并加以坚持,这样一来才能够无时无刻的享受到我们心灵上的这种“诚”所带来的愉悦感﹑优越感,让身心得以安,身心得以养。胜不骄,败不馁,不因一时一势的利害而动其心,不因一时一势的利害而乱其智。
“果而确,无难焉”,如果能果断的,明确的,坚持不懈的去修炼心的“诚”这个状态,去进行陶养,那还有什么事情会难办呢?孔子《论语》中提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这样去做,那我们就一定能达到“诚”的境界。所以文中说到:“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是人的一种美德,克己就是克服自己的缺点,摒弃不良的习性,完善性格上的不足,随时检讨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闪现过的思绪,正如儒家先贤所再三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礼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准则,涵盖了道德的,法律的,风俗的方方面面,复礼就是要遵循这个准则。只有坚持克己复礼,最终才能使自己达到“诚”的这个层面,也只有坚持克己复礼,才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万事万物,而别人也会给以相应的回报,从而使自己圆融完满。正如世界是世界在心的反映,心是怎样一个状态,那世界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人皆可为圣贤,就看怎么去做了,在座诸君又以为何如呢?
《通书?诚几德第三》:“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这一章又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将“诚”加以了更深更高层次的阐述。“诚无为”,在前面我们曾提到“诚”是精神的本元,没有什么外物附着在上面,这样才能包容万物,其最高境界就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无为而无不为”。
“几善恶”。几,《易经》中说到:“几者,动之微”。我们要注意观察万事万物发起﹑变化和初始时的细微之处,才能够把握机会﹑机缘,才能抢占先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也不要忘了事物的两面性,既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我们要努力让它往善的方向发展,抑制其向恶的方向运行。在心的层面,念头一动,意识的阀门一打开,而它和万事万物一样也是有两面性的,也是既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是善要扶持,是恶要抑制,不能让恶搅乱了我们的心智。这一点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谋略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识几,不足以谈谋略。
“几善恶”提倡的是光明的一面,是善的一面,正如下文所说“德爱曰仁”。仁就是德爱之心,就是要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上多去弘扬仁爱的一面。而仁爱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是应去发扬的。“宜曰义”,义,非江湖义气之义,更非盗亦有道之义,而是要合乎时宜,是要为社会所能接受的,要知几,要知度,才能称之为义,它具有和谐的状态。“理曰礼”,礼,只有合乎道理,合乎法律,合乎人心,才能称之为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礼节要合理,男女之间的礼节要合理,人的所作所为也要随着时代的不同而调整到合理的状态,正所谓与时俱进。万事万物也只有合理,才能够存在延续。
“通曰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就谈不上什么智慧了。智慧不等同于知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与知识相比较,智慧是更重要的。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能够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是智慧,能够建立知识的是智慧,能够创造知识的是智慧,离开了智慧就无以谈什么知识了,只有智慧才能让知识运动起来。知识固然多多益善,但不赋予智慧的力量,那就会无法吸收,无法为我所用。智慧的表现就是通,通则无碍,无所不达,无所不及,就能使我们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既能从上面看问题,又能从下面看问题;既能从前面看问题,又能从后面看问题;既能从表面看问题,又能从里面看问题,那就能通。如果不通,有所障碍,那你的智慧就会被局限所困扰。如何达到通,它不是知识,它是需要经过经验的积累,历炼,磨练,才能够融会贯“通”。
“守曰信”,守,坚定不移,要坚守道德底线,要坚守原则,不失信;不失约。孔子就曾说:“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其《论语》中就反复强调了“信”。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准点﹑凝固点,离开这一点,那整个社会就将失序,人与人的交往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最近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机关,从机关到企业,从团体到个人,整个社会都在大力提倡诚信,亦即“诚”也,“信”也。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摈弃,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使整个社会失去了“诚” ﹑“信”的基准点,从而在某些方面陷入了无序的状态,影响了整个社会﹑整个中华民族的顺利发展。可以试想一下:人无“信”如何?企业无“信”如何?国家无“信”如何?在国际事务中无“信”又如何啊?“信”是人格的基点,人无信即无信誉。从五十年代反右以来,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已成了某些人,某些事物,某些方面的固疾﹑顽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民将不民!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要大力提倡“诚”“信”,以重现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以仁义治天下的形象。人智慧略低尚可,而只要有信那就值得人们的尊敬,有信就有诚,所以我们要牢守,坚守人格的基点,道德的准则——“信”。
上面我们谈到了“仁,义,礼,智,信”,如果我们能将心性安住于这几点,以这几点为基准,心安理得的处在其中,那就是圣人!这是圣人的本质,是圣人的基础。若当我们不能安于“仁,义,礼,智,信”,但我们愿意以这个为目标,执着的去追求这种境界,这种人格的品质,以这几点作为衡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检点自己,那就是贤达!正如文中所说:“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神,不是神仙的神,也不是什么神气的神,孟子曾说过:“聪明正直之为神”。在中国古代讲究的是两世说法,即“生而为人,死而为鬼”,而在鬼里面那些聪明正直的就称为神。聪,指耳朵不乱听,要善听。明,指眼睛不乱看,要善视。正,即心正,道德基准要摆在正确的地方。行为妥贴,没有偏颇,没有差谬,称为直。在这里神是基于“诚几德”来谈的。“诚”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存在于细微之处的,它们是属于人的本源,是不容易看清楚的,是不容易用知识的层面来表述清楚的,它们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是自然的法理,是自然的准则,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庄子就曾说:“至小无内,至大无外”。虽似如此不可捉摸,但我们若能以前人所述“诚”,“圣”的道理,作为精神的理念去加以修行,去加以把持,我们就能够进入这种不可言说的神圣的状态和这种美妙的宏大的境界,愿诸君为此而努力。


题目: 《通书》第三讲 
————————
《通书?圣第四》:“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 人 ”。
我们经常谈到圣人二字;但圣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先知先觉吗?是神通广大吗?是能够预知未来吗?这些都是大多数人对圣人的误解;是不准确的;是空泛的。在本书里面就对什么是圣人谈到了三点,即“诚、神、几”。首先我们要对“诚、神、几”这三点打破以往的迷信色彩,他是要谈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能耐。在前三章的介绍里面,我们已经对“诚”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在这一章里又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寂然不动者,诚也”。
《易经》原文有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易,是无思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精神内容;也是无为的,并不是要去铸造一个有形的物体,而是寂然不动的。从而感而遂通通天下之故,即通过交感这个活动,就能明了天下所有的因果,所有的渊源。但是作为易来说,它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大家都认为其是非常难的,是非常神圣的,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周惇颐则是将其存放在我们的心上,并和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情感结合起来,放在我们这个存在于现实中的生命体当中。
在前面我们曾谈到:“诚者,圣人之本”和“圣,诚而已矣”,现在又将其推进到“寂然不动者,诚也”。诚是我们的本元状态,是我们精神的无污染状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我们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