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一讲 
今天和大家共同学习周惇颐的《通书》。周惇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其所创的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的主要人物如程颢、程颐等都曾师从于他,对其后宋﹑元﹑明﹑清的优秀士大夫所应具有的道德﹑情趣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其后的政治家﹑思想家也大都要经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在这以后所创办的书院,从严格意义来讲也都是在理学的范畴上进行研修。我们大家在中学时期曾读过他的文章《爱莲说》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烩炙人口。如果大家研读过《易经》一类的书,就应该知道周惇颐著的《太极图说》,是做为易经修行的重要参考理论。近代曾国藩作为通读经史的大家,从浩如烟海的关于经史的文献中精选了几百篇文章,编篡成为《经史百家杂抄》,周惇颐的《通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其意义可见一斑

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高峰时期:第一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其后是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这里又分了两个时间段,在初期是以《老子》《庄子》《易经》作为玄学的主导思想,到了后期则是以佛学为重点;第三个高峰时期是隋唐的佛学,在这个时期佛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四个时期是在进入了北宋时期后,一方面对佛学的精义进行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对其中的宗教理念进行了扬弃,与中国的儒学相结合,形成了儒学的核心,从而开创了宋明理学,在宋明理学兴起以后,佛学就逐渐淡出了中国思想史的舞台。在随着西方科学技术文化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日益衰微,但并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足,这是由于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并没有经过类似西方的比较系统的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因此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上的科学理论的积淀,从而失去了作为主导文化的基础,这也是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作为我们要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不能盲目排除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知识。而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取糟粕,从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善为我用,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美焕于天下,就有待于有识之士和在座诸君共尽一番心力了。

《通书》,是周惇颐在研读《四书》﹑《易经》后的心得总汇,又称为读易通书。《易经》作为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著作,众多贤达都曾对其有所研究,但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数术的层面上,认为是关于打卦算术风水之说,对其真正的含义不知所云。周惇颐的《通书》,作为读易通书,他不仅仅局限于在《易经》层面上的介绍,还结合了《四书》,特别是与《大学》《中庸》中的重要思想相结合所形成的心得。《通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它从很高的层面上涵盖了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甚至包括刑律和音乐等方方面面,展示了思维的秘奥,能够帮助我们如何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而其意又言简意赅,能够使大家在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通书》第一章是讲“诚”,第二章还是讲“诚”,第三章则在“诚”的基础上加入了“几”﹑“德”。“诚”。在《大学》里就提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庸》里对“诚”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二十章一十八则中说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一章又说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不胜枚举,都把“诚”提到了很高的层次,可见“诚”之重要

《通书·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诚,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提到诚信﹑诚意﹑诚恳,这些都只谈到了关于“诚”的比较肤浅的含意,而在《大学》﹑《中庸》和《通书》里对“诚”的阐述则是把它提到了精神本元的高度。就《通书》而言,“诚”是配合乾卦而言的。《易经》有云:“乾之大始;坤作成物”。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人心最初的发动是什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心又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人的思维可以无穷无尽的演示,为什么人的感情也可以无穷无尽的变化?为什么人心可以承受浩瀚的宇宙万物?其承受的平台是什么?首先肯定是人,是心,但心是很庞大的,其最根本的基点又是什么呢?是“诚”,它既是精神的本元,又是圣人教化的基础,是圣贤道的根本,即《通书》中提出的“诚者,圣人之本”。

书中又随之引用了《易经》乾卦中的彖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并称为“诚之源也”。在中国的《易经》里,首立乾坤二卦,乾为天,坤为地;乾为父,坤为母;乾为阳,坤为阴。阴阳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中是起着主导作用和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对乾坤﹑阴阳的认识,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是有着较为完美的阐述的,用西方科学技术理论是无法进行表达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宇宙的产生,万物的出现,是由乾坤二卦﹑阴阳二爻同时相互运作的结果,若离开了乾坤二卦,就谈不上什么宇宙,更谈不上什么万物了。在《中庸》第一章里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可谓之自然﹑上帝﹑大道或是人性的本自具足,正是由于乾元的千变万化,才产生并赋予了宇宙万物各自的形态和特色。

元,玄也,始也,为不确定和模糊的一种混沌状态,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这种情况下,乾元的作用,就形成了万物和生命,因此为“诚之源也”。它不同与现代科学所研究的,从物质层面上对生命的形成和发起进行复杂的探索,它是基于人心,或精神的发起而言,亦即精神的平台,这是一个纯净的﹑空灵的地带。犹如大家所熟知的交通,若不能保持通畅的状态,就会塞车,阻碍交通的运行;亦如在课堂里,若大家都随意说话,作为老师,他的课就无法继续。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也正是这样,需要保持一个空灵的状态,才能够感受万物,才能理解万物,才能如实反映外部的世界,才能进行分析﹑判断 ﹑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若搀杂了其他不良的心态,如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这样一来你就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事物,因为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唯一的,只有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现在的唯一,我们才能工作,才能思考,才能去做我们愿意做的事情。生命的活力,精神的活力,唯有在现在中表现。因此“诚”,就是我们精神的无污染地带,也就是我们思维的空灵状态。也只有处于这种状态,人才能够去接受事物,运算事物,使用事物。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但现在是过去的终点,现在则又是未来的起点!我们永远都面临着开始,又永远面临着终结!因为我们永远都处在现在之中!离开了现在,我们将一事无成,否则一切都将崩塌,消沉在黑暗的深渊之中,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万物资始”!所以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事我们的工作。这也是生命的秘奥,精神的秘奥,是人类文明的基点。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缘而变,犹如一股纯能量,可以变为电力,也可变为机械力或磁力等等。作为具体的个人,也有生老病死,也有要应酬各种场面的状态,也随时因为不同的关系对象而变换着自己的身份,如老师与学生,父亲与儿子等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根据不同的因缘,不同的组合而有不同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去变,“元”是不变的,我还是我。“性”就是本性,“命”就是“性”在时间和空间中所运行的轨迹。“性”者,本质也,“命”也,作用也,正因为有了“乾道变化”,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正因有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个基准,“诚”才可以建立起来,表现出来。我们认识的发起如果没有对象何谈认识的发起呢?但是没有认识的主体而只有认识的对象,认识也就不可能成立,认识的对象亦即这个世界是客观的﹑被动的,人的主观认识是属于主体地位的,所以称之为“纯粹至善者也”,这是对“乾元”力量的赞叹。

一阴一阳之为道,而在前面大都只谈到了“乾元”的力量,即阳的力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和排除阴的力量,正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要阴阳和合,才能万物滋生。亦说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阴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万事万物万法都不能离开阴阳二者而确立。一个人要善于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白天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晚上则应该要注意充分的休息,即睡觉。为什么要晚上睡觉,这也是“法天则地”。白天阳气充足,下午则阴气开始旺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