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爱因斯坦、圣雄甘地等排在一起了。
达尔文对蚯蚓发生浓厚的兴趣决不是偶然的。他年轻的时候就搭乘比格尔号(Beagle)船进行了越洋考察,他到过美洲和澳洲,到过很多“未开化的”(untamed savages)地区,采集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标本和化石,“目睹了人在文明和野蛮的界线上的舞蹈”。考察和研究使他解开了生物进化的奥秘,可是,他却不能把他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公诸于众,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和欧洲,教会仍然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进化论对教会的神创说是致命的打击。可想而知,达尔文遭到了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多么疯狂的攻击!而他的妻子埃玛(Emma也是他的表妹)又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理论与她的信仰是那样的水火不相容。还有他的十个孩子,社会将会怎么对待他们呢?
达尔文犹豫不决。“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作者出人意料地在书里提到了哈姆雷特。此时,一个伟大的发现正静静地躺在一个信封里,等待着昭示世界,可是它的发现者却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焦虑。达尔文在疾病和痛苦的双重折磨中把目光转向了蚯蚓,这隐藏在泥土中的小生命,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把荒野重新变成绿色葱茏的肥沃土地,把死亡又还原成生命……
不仅如此,适者生存的结论使他自己也陷入了生与死这种观念的危机。生存竞争太残酷了,生物生存的目的之一,似乎就是让自己成为整个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食物链一旦中断,随之而来的就是灭绝(extinction)。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达尔文在他的科学考察中,对物种的灭绝做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死亡,尤其是对生物个体的消失,是隐藏在他心中的一个解不开的结。他心爱的女儿安娜在十岁时不幸夭折,达尔文遭受的心灵创痛是难以磨灭的,正是安娜的死,促使他决心向世界公布他的进化论。在连续十三个月的疯狂写作之后,划时代的著作Origin of Species(《物种起源》)完成了。随后,达尔文来到一个叫Moore Park的地方疗养,在他给妻子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At last I fell fast asleep on the grass; and awoke with a chorus of birds singing around me; and squirrels running up the trees; and some woodpeckers laughing; and it was as pleasant and rural a scene as ever I saw; and I did not care one penny how any of the beasts or birds had been formed。
(最后,我在草地上快要睡着了,在我的周围,一群鸟儿在鸣叫,松鼠吱吱地蹿上树梢,还有几只啄木鸟在欢唱。它们的合鸣唤醒了我,这是我从未见过的让人愉快的乡村景象,我才不在乎那些兽啊鸟啊是怎么形成的呢。)
达尔文沉醉在田园诗般的美丽之中,以至于他发出了感慨“我才不在乎那些兽啊鸟啊的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想,one penny在这里决不是“一个便士”,而是“不值得”,“微不足道”,“毫不在乎”。
伟大的科学家退却了,不是因为教会和保守势力的攻击和辱骂,也不是因为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而是因为大自然的怡人景色让他在草地上就要睡着了。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最后一节里,达尔文描述了他在植物生长茂盛的河堤上深思的情景,他说,
……with birds singing on the bushes; with various insects flitting about; and with worms crawling through the damp earth……have all been produced by laws around us。
(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各种各样的昆虫在四周飞来飞去,还有蚯蚓拱出潮湿的泥土……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我们周围的法则决定的。)
啊,law(法则)决定一切。那么,是哪些法则呢?达尔文列举了这样一些:
Growth of Reproduction(繁殖法则)
Inheritance(遗传法则)
Variability(变异法则)
a Ratio of Increase so high as to lead to a Struggle for Life(由于繁殖率过高导致的生存竞争的法则)
Natural Selection(自然选择法则)
Divergence of Character(特征演变法则)
the Extinction of less…improved forms(改良不足的生命形式归于灭绝的法则)
我在每一个词和词组后面都加上了法则两个字。翻译就是这样,在需要说明的地方,译者就要把问题说明白。在这本书的翻译中,经常会遇到这种需要我们冥思苦想的地方。
大自然是法则统治的,人的情感,不论它多么令人激动,让人感叹,让人流泪,都是苍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有谁能够真正直面死亡呢?
有一个人。
这就是书中的另一个人——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也是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的创始人。
人们对弗洛伊德的生平知道得并不多,那是因为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销毁了自己所有的手稿和大部分书信,也许他不愿意给后人留下可以追踪他身世的证据,他也坚决反对别人撰写他的传记。可是他使用的一些名词却让人无法忘记他,比如,libido,直译为“里比多”,有的词典上写成“力比多”,还有的词典上写成“生命力,活力”,也有的写成“性欲”,等等。但是我想,这个词最好还是音译,因为中文里目前还找不到一个能够完全与它对应的词,也许在别的语言里也是这样,弗洛伊德使用它的真正含义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明白。
弗洛伊德认为,决定人的一切动机和行为的,归根到底是性欲(sexual desire),性的要求和性的行为从婴儿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它一直支配着人的一生。弗洛伊德在他的成名作Analysis of Dreams(《梦的解析》)一书中说,人为什么会做梦呢?那是因为白天人的性欲受到压抑,所以晚上就用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原来,梦是性欲的表现。
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极大地冒犯了宗教的尊严和体面,他把上帝赋予人的神圣外衣剥得一干二净,让人的内心和外表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并且对他(她)进行性欲的分析和死亡的评判。弗洛伊德杜撰了有关人的三个概念: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去死。他用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爱洛斯(Eros)代表人的生命本能,用死亡之神萨纳托斯(Thanatos)代表人的死亡本能,他说这两种本能是每个人都有的,死亡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以自己的风格去死”(die in one’s own fashion)。
弗洛伊德像一个沿街叫卖的小贩一样,到处兜售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在他自己开设的诊所里为他的病人做出“性欲受到压抑”、“暗恋”、“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plex)”等等的诊断,开出一张张精神分析的处方。他的怪诞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弗洛伊德却容不得别人对他个人进行“诊断”,他曾经以恶毒的语言拒绝了一位作者为他写传记的请求:
You; who have so much better and mor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you who can establish monarchs and who can survey the brutal folly of mankind from a lofty vantage point; no; I am far too fond of you to permit such a thing。 Anyone who writes a biography is mitted to lies; concealments; hypocrisy; flattery and even to hiding his own lack of understanding……
(你有这么多更好的、更重要的事情可做,你可以创立王国,你可以从一个至高无上的优越的位置去俯瞰人类兽行般的无知,不,我远没有这么乐意,允许你做这样一件事。任何一个写传记的人必定与撒谎、隐瞒、伪造、吹牛拍马纠缠不清,甚至还会掩盖自己的无知……)
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两个人同样都创立了石破天惊一般的学说,但他们却有那么巨大的差别。一个甘愿像蚯蚓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一生,即使在遭到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的百般攻击和侮辱的情况下,仍然埋头钻研小小的蚯蚓,表现出一个科学工作者宽阔的胸怀。达尔文的死是荣耀的,他被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的身边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
弗洛伊德侥幸逃脱了纳粹的迫害,在1938年6月被允许离开奥地利前往伦敦,但他不久就因为患癌症死去。不过,他倒真的是以自己的风格去死的,他在面部溃烂,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嘱咐医生给他注射药物,帮助他永远地沉睡了——我想这就是安乐死。
翻译完这本书,我似乎才明白,为什么书里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讨论弗洛伊德,而书名却偏偏是《达尔文的蚯蚓》。我想,积极的生命意义永远都会受到褒扬,就像达尔文赞颂的蚯蚓一样。但是,美好的一切却永远是短暂的,转瞬即逝,正像诗人Shelly有点伤感的诗句:
Th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dies
All that we wish to stay
Tempts…。
And then flies。
What is this world’s delight?
Lightning that mocks the night
Brief even as bright。
(鲜花今天微笑
明天却凋零
我们希望美丽永驻
她诱惑着我们……
然后飞逝
这世界上什么是快乐?
闪电让黑夜惊喜
耀眼只在瞬间)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