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1-李敖:要把金针度与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仲:《管子》

  管仲(约前七一九~前六四五).字夷吾,安徽颖上人。他年轻时候很穷,但是碰到一个知已——鲍叔牙。两人在齐国内乱时,分别在公子纠和小白两个继承人身上押宝,结果管仲押的公子纠失败,管仲被关起来;鲍叔牙押的小白成功,变为齐桓公。鲍叔牙深知管仲有才干,乃请齐桓公放管仲出来,并用之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大的功业。管仲后来回忆说: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这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管仲名下的这部《管子》,包含的思想很杂,有儒、道、名、法、纵横、兵等各家,并包含管仲死后的史实,当然不是管仲所作,该是祖述其说的战国稷下学派所作。朱熹说:〃其书恐只是战国时人收拾〔管〕仲当时行事言语之类著之,并附以他书。〃是可信的。

  晏婴:《晏子春秋》

  晏婴(?~前五○○),字平仲,莱之夷维(山东高密)人。他一生跟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因为他有这种美德,所以柳宗元把他列为墨家。柳宗元《辩晏子春秋》说: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予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冶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照柳宗元说法,人是晏子的,书是墨家的,这种见解是很高明的。虽然晏子在墨子之前,但是《晏子春秋》这部书,写的却是墨家的思想。晏婴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言行,开了墨家的先河,他给墨家选中了做尾闾,是可能的。

  慎到:《慎子》

  慎到(约前三九五~约前三一五),《史记》在《孟子苟卿列传)后面带了他一笔,说他是〃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论〃。《庄子》说: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子虑,不谋子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骄、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冷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大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元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这些话特别强调了慎到接近道家的一面。事实上,慎到是出于道家而入于法家的,《荀子》说他〃尚法而无法〃、〃蔽于法而不知贤〃,其实他是早期的法家。

  申不害:《申子》

  申不害(约前三八五~前三三七),河南荥阳人。《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带了他一笔,说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前三五一~前三三七)。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秧重〃法〃。《韩非子》有一段话,说到这点: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中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好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记》有〃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的话,《汉书》有〃申子六篇〃的话,但这些全本都失传了。《战国策》中有申不害为亲戚讨官做的故事,韩昭侯不答应,要他坚守法治原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公孙鞅:《商君书》

  公孙鞅(约前三九○~前三三八),是卫庶公子,故叫卫鞅;又被秦封于商,也叫商鞅。他年轻时候,就有〃奇才〃,后来见到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第一次说以〃帝道〃,秦孝公昏昏欲睡,怪他是〃妄人〃;第二次说以、'王道〃,秦孝公仍不感兴趣;第三次说以〃霸道〃,秦孝公愈听愈朝前靠,听得有味,〃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听了几天,还要听。

  于是公孙鞅得君行道,大变其法。他的基本理论是: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诸至德者,不和子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公孙鞅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又最成功的一次变法。虽然他自己最后被兔死狗烹,车裂以殉,但这一事迹,在中国,却是罕见的纪录。

  《商君书》是后人辑录公孙鞅的言行,而做出来的一部书。原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

  韩非:《韩非子》

  韩非(约前二八○~前二三三)是战国时代韩国的国姓爷,可是没有机会得君行道,于是他写了十几万字的书,以抒抱负。这书流到秦国,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表示但恨不见古人。秦始皇的行政头子李斯说韩非不是古人,乃是他的同学。于是,秦始皇就向韩国发兵抢人,就这样的,韩非到了秦国。但在秦国,韩非君是得了,道却被别人行了,-最后李斯用了韩非的理论,却把韩非给害死了。韩非死后十二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韩非的书是中国法家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代表中国思想中〃礼〃〃法〃之争中法的立场。对统治者说来,法治比礼治更来得深切著明、来得实际。虽然在正统上,法家思想因为反对儒家思想而饱受评议,但对统治者说来,〃外儒内法〃却是他们所优为之的。结果呢?中国的统治者,最会挂儒家的羊头、卖法家的狗肉,变成了最虚伪的二重人格的恶棍。

  韩非原来被尊称韩子,宋朝以后,因为尊称儒家的韩愈,就把韩愈称为韩子,把韩非称为韩〃非〃子,这种尊称抢夺战,构成了中国思想上的一大特色。在儒家挂帅下,一些非儒家的人与书尚能知名、尚能幸存,得力于中国人虽尊孔,但也崇古,在崇古的条件下,非儒方面的人与书,早期的尚被容忍,只是要被〃非〃化而已。

  贾谊:《贾长沙集》

  贾谊(前二○○~前一六八),河南洛阳人。他十八岁就以博学属文出名,那时天下初定,有这样人才很难得,就被河南大守请去做门客,进而推荐他给汉文帝。汉文帝任他做博士,当时贾谊只有二十二岁,是最年轻的。

  贾谊虽然少年得志,但得到一个限度,就不得了。这个限度就是有为与无为之争。贾谊主张政治改革,要改历法、易服制、更官名、兴礼乐,他说:〃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筐,而不知大体。〃但是,〃俗吏〃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大到可使汉文帝不能破格重用他。在他二十五岁时候,终于被外放到长沙。一年后,汉文帝找他回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叫他教小太子读书。后来小太子骑马摔死了,贾谊伤感异常,三十二岁那年,也短命死了。

  贾谊的政论和辞赋,都是很有名的,他在政治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有双重的地位。

  贾谊的身世,构成了一个象征,那就是中国政治中,〃青年才俊〃的发展,有它一定的瓶颈。中国政治以老人政治为本位,年轻人想夺棒子,成功的机会是很少的。

  崔寔:《政论》

  崔寔(?~约一七○),字子真,河北啄县人。〃少沉静,好典籍。〃他出身在书香之家。祖父崔駰是班固级的大学者;父亲崔瑷是马融级的大学者。崔寔在父亲死后,〃隐居墓侧〃,不肯做官。他是一个清高的人。

  东汉桓帝时候,要选〃至孝独行之士〃,崔寔被看中。后来他〃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写了一部《政论》,很有名。仲长统主张这部书〃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座侧〃。可见对他的推崇。

  崔寔对政治的批评,是很敏锐的。他批评西汉文帝除肉刑是所谓德政之说,有这样露骨的话:

  昔高祖令萧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文帝虽除肉刑,当劓者笞三百,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