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mba宝典-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难逢的学习机遇。 

  不愧是MBA,目光如炬,志存高远:到底是男人,有情有义,情义无价。 

  顾彪和MBA可谓是一见钟情。1992年初,三十而立的顾彪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身为公司团委书记的他,正是前程似锦之时,与此同时,经过6年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实践经验,顾彪也早已被上海机械学院教授看好,欲将其揽入门下攻读内燃机专业研究生。 

  顾彪却将彩球抛给了刚刚在中国登陆的MBA。 

  回首当年,顾彪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读了MBA以后,自己仿佛有了一种质的飞跃”,因为,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在赴菲律宾负责筹建海外公司的惊心动魄。 

  1996年,时任总工程师室主任的顾彪受公司委派远赴菲律宾以实现企业技术输出的目标。 

  7000万人口的菲律宾没有自己的摩托车制造业,每年10万辆摩托车的消费全靠进口,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海外市场。按照计划,顾彪肩负三大重任:了解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和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顾彪亲自作市场调查,为了车型和颜色的定位,他甚至跑到了连当地人也谈虎色变、社会治安极不稳定的棉兰老岛。

  一个月后,详尽的市场调查报告出来了,设备流水线和展示厅等方案也已选定,随着合作协议的草签,可谓万事俱备,只等“埋单”。性急的国内媒体早早发出了“上海——易初跨出国门”的报道。 

  这时,敏锐的顾彪在菲律宾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美金和菲律宾比索的汇率已从1:25上涨至1:30。凭着在MBA读书时受到过国际金融知识方面的良好培训,顾彪隐约感到可能是菲律宾的金融系统出了问题。 

  而事实上,那正是今天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最初症状,只不过那时尚处于“伤风感冒”阶段。 

  商场如战场。顾彪迅速将暂缓投资项目的计划建议上报总部,并很快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从而避免了公司数百万美金的“套牢”。对此,顾彪感谢MBA,“说得更直截了当一些,是MBA挽救了公司。” 

  马建平: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并非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首要素质,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马建平真的很难找。 

  “逮”人是记者的必备素质,记者也算久经沙场,然而整整两个星期过去了,还是连马建平的面也没能见上一回,令记者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精力过人,早晨鸡鸣即起,晚上三更方睡。每天的安排以半小时为单位计,这不能说和其从事瞬息万变的职业没有关系。 

  不可否认,早在7年前,马建平在事业上就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攻读MBA的时候,他是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南市支行的行长,也算是“一方诸侯”。 

  MBA毕业后,马建平来到上海市商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曾经创下外汇期货一天进帐621万美金的辉煌纪录。战绩彪炳的马建平随后入主上市公司“商业网点”。一年前,他又只身来到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重新回到了自己得心应手的老行当——金融领域。 

  这位中国第一代MBA显然对高级工商管理拥有足够的自信和极大的偏好,这从其公司已经拥有3名MBA似乎可以得到佐证。但是出于对东方传统理念和中国国情的较深刻理解,马建平毫不讳言MBA的作用,“MBA只有置身于跨国大公司和那些大企业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所在,而在小企业中可以说没有用武之地。” 

  对此,马建平的目光颇具独到之处。“高水平的管理才能,包括MBA并非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首要素质,至少在中国是这样。难道不是吗?最近风靡一时的《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一书,在谈到中国成功企业家九大必备素质时,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仅仅被排列在第6位,就很说明问题,而首选则是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和敏锐的政治头脑。” 

  “其实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马建平继续“引经据典”,“我在商业投资公司轻松自如、尚未一显身手之时,外汇期货居然创出了621万美金的天价;而我在‘商业网点’日理万机、施展出浑身解数之时,公司效益却每况愈下,连连亏损。” 

  “当然,目前中国的MBA还够不上高水平的管理才能,这主要和中国的MBA教育水准有关。如果在未来的数年内MBA还没有实质性的飞跃的话,那么明天的MBA,很可能就是今天电大、业大、函大等‘五大生’的境遇。” 

  马建平重申,这决非危言耸听。 

  方杰:MBA仅仅是进入现代企业的一张通行证。我爱MBA,但不唯MBA 

  在方杰敦厚浑朴的外表下,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令行禁止,以严格著称的管理者。 

  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跨入不惑之年的方杰,平日为人随和,但在工作中却丁是丁,卯是卯,容不得半点商量余地。方杰坦言,这可能是十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吧。 

  毕业于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机械动力专业的方杰,可谓专业对口。1983年,方杰被分配在主要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上海动力机厂,先后在工艺科和检验科从事产品设计及整机的产品检验。读MBA之前,是总装车间主任。 

  当时,一帆风顺的方杰面临两种选择:是“高升”担任厂长助理?还是另起炉灶,去读MBA? 

  方杰果断选择了后者。虽然当时不是全国统考,但入学考试难度丝毫不低。毕竟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回自己培养MBA,能不高标准、严要求吗? 

  在一番近乎挑剔的面试之后,方杰终于成为17名幸运者之一。显然这与方杰良好的工作背景不无关系。

  两年半MBA生涯后,方杰奉命上调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先后出任生产部经理和质量保证部经理。有了MBA的理论指导,方杰得以在工作实践中大显身手:美国的MRP—II管理模式、日本的准时化生产方式,顿时立竿见影: 

  仓库中零部件的存放周期缩短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减少了,物流更加科学清晰了……总之,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产品成本降低了。 

  公司几位外方老总闻讯后冲着方杰直竖大拇指:“MBA,就是不一样!” 

  方杰却异常清醒,“MBA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或者说MBA给了我一个高屋建瓴般的视角,它教会了我从俯视的、交叉的、立体的角度看问题,而非原先平面的、单线的、短视的。MBA仅仅是进入现代企业的一张通行证,它是先进的,但不是万能的。我爱MBA,但不唯MBA。” 

  说这番话时,憨厚的方杰又露出了他朴实本色的一面。 

  第一代MBA心声:薪金多少是次要的,事业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完善结合才最具吸引力。 

  记得在采访顾彪时,顾彪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复旦大学的一位MBA老师给他们的那句毕业赠言——“一个MBA在公司中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5年过去了,老师的这句赠言至少在第一代MBA身上得到了部分验证。在17名MBA中,有的被迫离开国有企业,跳槽到了外企;有的经历了从国企到合资企业,再到独资企业的三级跳;还有的则索性自己办起了民营企业…… 

  “其实在MBA毕业后,我们都满怀一腔热血。想在自己的单位干一番事业,但现实无情地应验了老师的毕业赠言……”回首往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MBA至今怅然若失。 

  这时,记者突然想到去年在采访中国猎头业“四大天王”之一——上海成达高级人才顾问公司时,董事经理赵立民介绍的情况:他们90%以上的客户为外资企业,其需求对象几乎全部被要求具有MBA的教育背景。而前来“纳贤”的国企不但寥寥无几,而且仅有的几家也很少提出这些“非分”要求。 

  确实,对这些平均年薪达到10万元以上,绝大多数已成为公司老总的第一代MBA而言,薪金的多少是次要的,而事业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完善结合才最具吸引力。显而易见,和年轻一代的MBA相比,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和理性,少了一份幼稚和浮躁。 

  记者在对这17名第一代MBA调查后得知,影响他们跳槽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公司未来、升迁前景、职权范围、人际关系、监督方式、最后才是工资待遇。他们本身都将职业发展机会看得比眼前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 

  曾经有过无奈,曾经有过曲折,也曾经有过迷惘,但是超常的事业心、丰富的专业经验、广阔的视野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自信心,构筑着第一代MBA的人生基石。 

  作为强者,他们不会轻易被外界或自己打败,不会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横亘于他们前面的,永远有一个新的高度。

  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代MBA。 

陈火良
 

 

上一页  目 录  

□ E书时空编辑整理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本书由TXT之梦(阿信)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11drea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