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大椿)
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
(Il…qanulus)元朝西北宗藩国,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统治波斯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汗。伊利(il),突厥语“从属”之意。
1221~1222年,成吉思汗在攻灭花剌子模的战争中,占领了波斯东部呼罗珊诸城。1231年,窝阔台遣大将搠里蛮统诸部军三万西征,攻灭在波斯西部复国的花剌子模算端(Sultan,阿拉伯语“国王”之意)札阑丁,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其后,谷儿只(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鲁迷(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王朝)等国也先后归附蒙古。窝阔台命搠里蛮领所部军队镇戍波斯,并设置了管辖阿母河以西波斯各省的行政机构。1251年蒙哥即位后,置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以阿儿浑为行省长官,设治于呼罗珊的徒思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1252年,蒙哥遣同母弟旭烈兀分镇波斯,统兵征讨尚未降服的国家,以搠里蛮军和出征怯失迷儿(克什米尔)等处的蒙古军并隶旭烈兀,又命诸王各从所属军队中签发十分之二随从出征。1256年,旭烈兀军攻灭盘踞祃拶答而(今伊朗马赞德兰省)诸山城的“木剌夷国”(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派势力。其他伊斯兰教徒称他们为mulāhidah,意即“异端者”)。1258年攻陷报达(伊拉克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Khalifat,伊斯兰教主的称号),灭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1259年,分兵三路,侵入叙利亚。次年春,旭烈兀得知蒙哥卒于四川,于是留先锋怯的不花继续征进,自率其余军队退回波斯。九月,怯的不花军在阿音札鲁特被密昔儿(埃及)算端忽秃思军击溃,蒙古所占叙利亚诸城尽失。
旭烈兀回波斯后,获悉忽必烈已经即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遂不再东返蒙古。他向争位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指责阿里不哥。元世祖忽必烈遣使传旨,将阿母河以西直到密昔儿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大食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成为旭烈兀的领地,从而建立了又一个汗国。其领土东起阿母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为都城,设宰相以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命长子阿八哈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1262年,钦察汗国别儿哥汗为争夺旭烈兀控制下的阿塞拜疆地区,发兵来攻,双方激战两年多。别儿哥虽然退回,但此后两蒙古汗国经常为领土争端发生冲突。
阿八哈汗及其子阿鲁浑
1265年旭烈兀卒,诸王、大臣奉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以未得大汗许可,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于是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他为汗。现存1279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当是忽必烈颁赐给他的王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忽必烈大举攻宋,征工匠于阿八哈,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京应命,回回炮技术因而传入中国。1282年阿八哈卒,弟帖古迭儿(又名阿合马)继立。1284年,阿八哈子阿鲁浑声言其父尝受大汗册命,汗位应当属己,于是在权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并遣使入元奏报。忽必烈命他继承汗位,并授不花为丞相。在此之前,忽必烈遣孛罗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国,1284年到达。孛罗在元朝历任要职,学识丰富,阿鲁浑将他留在汗廷参议政事。阿八哈、阿鲁浑父子为夺取叙利亚之地,采取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结盟的政策,和拜占廷帝国结亲,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1291年阿鲁浑卒,弟海合都(又名亦邻真朵儿只)继立。海合都挥霍无度,国库空虚,于是仿效元朝钞法,在孛罗丞相指导下印造发行交钞(见钞),但行用未久即废。1295年,权臣谋杀海合都,奉诸王拜都为汗,阿鲁浑子合赞起兵讨灭叛者,夺取汗位。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信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他的即位和改变宗教信仰,都得到元成宗铁穆耳的承认。1298年,合赞遣使入朝,贡珠宝等物。蒙哥时,曾以彰德路为旭烈兀分地,这时,成宗即将旭烈兀分地历年应得岁赋赐合赞。现存1302年合赞致法国国王信上,钤用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方印,当是元朝新颁给伊利汗的王印。合赞即位后,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限制蒙古贵族、将校和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使农业、工商业得到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他还鼓励发展科学文化,在首都兴建天文台,设立学校,命宰相拉施都丁编纂《史集》。合赞通晓多种语言,对天文、医学和许多工艺都颇有知识,尤精通历史,被誉为贤君。他与密昔儿的马木路克王朝为争夺叙利亚多次发生战争,察合台汗国的笃哇汗乘机攻占伊利汗国东部的吐火罗(今阿富汗东北部)之地。1304年合赞卒,弟合儿班答继立,号完者都汗,迁都于新建的孙丹尼牙(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合儿班答遵循其兄政策,仍用拉施都丁为宰相,继续发展经济、文化。拉施都丁除完成《史集》巨著外,还编纂了一部《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介绍中国历代的医学成就。这时,元成宗与笃哇、察八儿达成和议,蒙古皇室的内争暂停,东西驿路畅通,伊利汗国和元朝的使节往来更加频繁。1305年,合儿班答致信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宣告此事,信上钤用汉字“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方印。1316年合儿班答卒,子不赛因嗣位,还都桃里寺。权臣出班有拥立之功,不赛因为他向元朝请封,1324年泰定帝授出班“开府仪同三司、翊国公”,赐银印、金符。出班专擅国政,诸子皆居要职,与不赛因发生矛盾。不赛因杀其第三子,出班举兵叛,兵败被杀。经过这次内乱,国势削弱,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同时迸发。
伊利汗国汗系表
1335年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权臣、统将各自拥立傀儡可汗,互相攻杀。1355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攻入桃里寺,杀操纵朝政的出班后人,伊利汗努失儿完不知所终。在纷乱中,一些地方贵族也乘机独立,形成割据局面。据有报达的蒙古贵族哈散(札剌亦儿氏)于1340年自立为汗。1358年,其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于桃里寺,史称札剌亦儿朝,14世纪末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参考书目
Paшид…ад…дин,сборнцк леmоnuсеu;т.ш;лереB.слерсидского;МоскBа…Ленинград;1946。
J。A。Boyle,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5。
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陈得芝)
伊利可汗
伊利可汗
见突厥。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兰一词,阿拉伯语意为“顺从”。该教尊奉安拉(中国穆斯林亦称真主)为唯一的神,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们必须绝对服从安拉的意志。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是立法和行为道德规范的依据。穆罕默德创教不久,因受迫害,于622年动员大批教徒从麦加迁至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Ummah)。后来穆斯林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2年,穆罕默德完成了创教和统一阿拉伯半岛的事业。以后他的继承人(哈里发)对外进行征服战争,建立了在中国史籍上称为“大食”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在亚、非、欧广大地区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
史学界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651年8月25日(唐永徽二年八月初四)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唐书作噉密莫末腻)首次派使臣来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这是伊斯兰教国家与中国第一次遣使聘问。但民间交往可能更早。早期来中国的大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他们通过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来到中国。陆路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经天山南北、河西走廊来到唐都长安。当年的长安有西市,内有“波斯邸”、“胡店”。海路前来中国的商人由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出发,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分别到达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杭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唐书上称他们集中居住的地区为“蕃坊”,这些商人被称为“蕃客”。他们在蕃坊内建造清真寺,过宗教生活,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751年(唐天宝十载)为争夺石国(今塔什干),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发生一次“怛逻斯之战”,唐败,唐军有大批人员被俘往西亚。其中,杜环回国后撰有《经行记》,原书已佚。其叔父杜佑所撰《通典》中有他介绍伊斯兰教情况的片断记载。
中唐时,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向大食等国借兵。两京收复后,肃宗允许大食兵世居华夏,可与中国妇女通婚。据传天宝以后留居长安一带的蕃兵胡贾几达四千人。
宋代与阿拉伯之间的交往绵延不断,来华穆斯林有增无减。为扩大贸易,宋朝廷先后在广州、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专设市舶司。五代、北宋之际,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新疆地区。到15、16世纪,在新疆地区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