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刘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级一级的,但是不同级别有不同级别的保卫措施。但是呢,就像我们后来的比如说皇城,皇城是各种官府,再后来有郭城,为都城服务的,或者以都城这种为中心的,各种以它为生计的,比如手工业者。以国王为主的统治者你还要生活,你还要消费,还得有人给你生产。这些人要居住在哪儿呢?就后来所谓“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个大城,里头住的是其他人。当然这个人分等级,等级越高的,住的离皇帝越近。比如我们讲唐长安城,有好多里坊,上百个里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离皇宫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远级别越低,远到最后都是老百姓了,再远外头就没人了,再远出去就成坟地了。就是这样的结构,城的结构也是这样的结构。所谓有宫城,宫城外头后来有皇城,皇城外头有郭城,这样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现在我们看看现在这张图,这张图是文献上记载的,后来人画的一张图,根据文献记载他理解的。看看最外头一圈是个大城,里头还有个小城。然后城上呢,每面有三个城门,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设计,实际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城。迄今为止在我们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没见一座这样的城。这种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完整的,没有那么平平整整的,或者这种理想化的地形。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但是它体现出那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都城建设当中都完全体现出来了。比如城门,一边三个城门,一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呢,每三个城门,对着道路。大家看一条道,那是道路,对着城里的道路。中间呢,正好是一个宫城,就是国王皇帝办公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紫禁城,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故宫。当然因为现在大家见不到城门了就不好理解这个了。大家知道城门和一般门不一样,城门都是有三个门道,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国王走的,两边有的是左出右进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间走的。你们现在看一看城门也是一样,北京有保留下来的不是一个,有一个门洞是简易的。真正皇帝要通过的地方,都不是一个门洞,都要留成有三个门道。而这个制度呢,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里看到的二里头遗址,有一号宫殿遗址,这宫殿遗址南面是个大门,一共四个方块,方块是什么呢?方块是夯土墙,中间是门道,走人的,走车的,有三个门道,门道里那么个院子,不大的一个院子,东西才一百米,修那么大一个大门。大门和殿的宽度差不多,中间留三个门道。它这个显示出一种制度,谁走哪个门,谁走哪个门道,显示一种地位差别。进入了国家,所谓社会就分了层次,层次指什么?指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唐长安城叫含光门,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个门道,也是三个门道。当然也有个别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唐长安城的正门,其他门是三个门道,城门正门变成五个门道了。更显示因为到了唐代,盛唐时期,我想可能也许是当时的皇帝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时候,城门五个门道。但是一般来说,都城的城门都是三个门道,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在皇宫里头也是照顾到用路来切割不同的居住区,不同的功能区。路呢,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我谈到路是作为切割的。为什么我们就像现在地图一样,对一个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题建筑,注意它的城门。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个骨架。好像我们搞美术的素描一样,你要想看一个人,要对一个人的基本了解,首先你要有一个素描,把他骨架描出来,大体的轮廓描出来。我们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张地图的时候,首先要看路,这个路呢,往往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结构。同样在古代,路也决定了一个都城的结构。不同规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宽的路,古代也是一样。比如刚才我们谈到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中轴线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间那条路,轴线是那条路,宽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宽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点。古代中国路的等级划分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都城主要路宽度是最宽的,其次还有次要路,还分成多条道。最后环绕城墙还要有路,在路中间还要分,中间走皇帝的,两边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么?叫驰道,奔驰的“驰”,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时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经过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给讲个故事。汉代的时候,汉元帝的儿子是后来的汉成帝,他儿子原来不住在皇宫里头,住在皇帝后妃的宫殿里头叫桂宫。那个宫正在皇宫的北边,隔着一条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让他儿子过来,他儿子从那个宫里出来走到这个路边,其实只要从路上穿过马路就到皇宫了就可以马上见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样走,他要顺这条路,因为后妃宫殿在皇宫的北边,这个路呢正好在两个宫之间。他顺着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门绕过来,再走路南边再进入皇宫。他就没越过那个驰道,表示对他父亲的尊重。这是个太子,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见他。当然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许是故意为了表现自己。到那见了皇帝,皇帝问他来那么晚,你不直接过来,他说因为我是绕着走,因为这是驰道,我得尊重父皇。当然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古代对道路的要求,比我们现在交通警察管得严得多,不能随便穿马路。这个制度也反映当时等级森严的一种道路管理制度。这个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强烈,体现在都城的另一个方面呢,这是我所谓布局方面。

    再一个它的内涵方面,我们看一看在都城里头,都有好多礼制建筑。什么叫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礼仪的“礼”,制是制度的“制”。为了宣传这种礼仪制度,为了保持礼仪之邦的礼仪,它要修建好多建筑物。修建筑物目的是什么呢?通过建筑物在建筑物的搞些礼仪活动,来灌输它的礼仪思想。现在反过来了,我们要研究建筑物,通过建筑物来看统治者的礼仪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礼仪建筑。比如我举个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天坛、保存到现在的太庙、保存到现在的社稷和地坛是干什么用的?这些就是礼仪建筑。这些东西既不是当时的公园,也不是现在休闲的地方。显然它是贯彻一种思想,同样研究古代也是一样。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灵台。灵台也是一种礼仪建筑之一,在东汉和汉魏洛阳城这遗址已经发掘了,当时的灵台遗址。这个建造我们现在说的北京有地坛,北京地坛应该说是很晚了。这是我们在前几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发现的六朝时期的祭坛,这是一个祭坛的复原图。为了让大家看得比较直观,祭坛的复原图。祭什么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这些祭天祭地的,应该说更主要的还是宗庙,宗庙和社稷,宗庙呢是在中国很早就有。古代人说,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庙,“宗庙为先,宫室为后”。为什么修宗庙呢?宗庙是祭祖宗的,包括我们现在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祖先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自己。因此,中国这个传统的观念对宗庙的祭祀非常重视,反而对神庙不是太重视。大家知道西方特别祭祀神庙,神庙特别发达,在我们故宫里头应该说主要是太庙。在历代都城里头,应该说宗庙在所有的庙里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远,对中国来说,宗庙在中国的位置,在都城里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们说先秦时期,秦朝以前,我们现在考古发掘,发现的在秦国的首都雍城现在宝鸡一带,凤翔县。它的宗庙和宫殿并排,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都在宫城里边,两个是并排的。到了秦朝的时候,宗庙就不行了,到了秦迁都咸阳以后,到了秦始皇那个时候,登基上台以后,当了国王以后。他的宗庙老祖先的宗庙,搁在了他原来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庙搁在了咸阳城南边的渭河南边。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说得很清楚,宗庙已经从宫殿区移到外边来了。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把宗庙当成一种宣传的东西,实际突出了他的地位,什么地位呢?突出他执政者当前的统治地位,他是最神圣的。宗庙是为了证实他的统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并列的。到了汉代宗庙就彻底摆在什么位置上呢?摆在了宫殿的南部。所谓左祖右社,一个在它东南角,一个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你们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继承这种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庙和社稷,分别在它的东南和西南,一个好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个在中山公园,它并不是和它并列的。这种位置的变化,也就说明一个统治者他所体现出自己的一个统治理念的变化。这个礼制建筑,当然再变化,他还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还要到宗庙去祭祀,去祈求去,不过那都是一种形式。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为了统治的一种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么突出呢?在都城建设当中,就要突出自己执政的办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轴线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庙和社稷,都要放在从属地位。

    作为都城来说,从礼制建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