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下 [美]-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零用钱”。克雷布斯循环的每一圈总计形成 
18个 
ATP分子。因
为整个过程涉及到氧和为形成 
ATP而积聚的磷酸基,所以这整个
过程叫做氧化磷酸化,这是活组织的一个关键反应。如果这个反
应受到任何严重干扰(如一个人吃了氰化钾),几分钟之内就会致
死。

参加氧化磷酸化的全部物质和酶都包含在细胞质内的小颗粒
里。这些颗粒是德国生物学家本达 
1898年首先发现的,当然,当
时他并不了解它们的重要性。他把它们称为线粒体(他误认为它
们是“软骨的丝”),这个名称就这样保留下来。

一般线粒体呈橄榄球形,约 
1/10 000英寸长, 
1/25 000英寸
粗(1英寸=2。47厘米)。一个一般细胞含有大约几百个到上千个
线粒体。非常大的细胞可以含有几十万个,而厌氧菌里一个也没
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证明,线粒体虽然很
小但有自身的复杂结构。线粒体有一个双层膜,外膜光滑,内膜精
巧地折叠成脊,以增大表面积。沿着线粒体的内层表面有几千个
叫做基粒的微小结构。看来这些基粒就是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实际


第十二章 蛋白质

第十二章 蛋白质

场所。

脂肪的代谢

在此期间,生物化学家在研究脂肪的代谢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已经知道,脂肪分子是碳链,它们可以水解成脂肪酸(最常见的有 
16个或 
18个碳原子长),并且每次可以从分子上分解两个碳。 
1947年,F。 A。李普曼发现了一种相当复杂的化合物,它在乙酰化
中起作用,即把一个二碳片段由一种化合物转移给另一种化合物。
他把这种化合物叫做辅酶 
A(A代表乙酰化)。3年以后,德国生
物化学家吕南发现辅酶 
A与脂肪的分解有密切关系。辅酶 
A一
旦附着在一个脂肪酸上,就会接连发生四个步骤的反应,最后在辅
酶 
A附着的链的那一端的末尾断掉两个碳原子;接着另一个辅酶 
A分子附着在剩余的脂肪酸上,再断掉两个碳原子,这样继续进行
下去。这个过程叫做脂肪酸氧化循环。由于这项成就和其他成
果,吕南分享了 
1964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分解显然一定比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分
解复杂得多,因为蛋白质的分解涉及到二十来种不同的氨基酸。
在某些情况下这个分解过程比较简单:一个氨基酸上有一种微小
的变化就可能把这个氨基酸变成一种能够进入柠檬酸循环的化合
物(如脂肪酸断掉的两个碳的片段那样)。但是氨基酸主要还是通
过复杂的途径分解的。

现在我们再回到蛋白质转变成尿素上来,这个问题我在酶一
节中已经谈过了。这种转变碰巧比较简单。

有一个原子团是尿素分子成为精氨酸侧链的一部分所必不可
少的。这个原子团可以被一种叫做精氨酸酶的酶截下来,剩下一
种被截短的氨基酸,叫做鸟氨酸。1932年,克雷布斯和他的一位
同事亨斯雷特,在利用大鼠肝组织研究尿素的形成时发现,当他们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把精氨酸加到大鼠肝组织里时,大鼠肝组织产生大量的尿素——
实际上,远远超过他们加入的精氨酸的每个分子都分解所能产生
的量。克雷布斯和亨斯雷特断定,精氨酸一定起着使尿素反复产
生的催化剂的作用。换句话说,在精氨酸分子被精氨酸酶截去其
尿素结合部分以后,剩下的鸟氨酸又从其他氨基酸中获得氨基(加
上从体内得到的二氧化碳),重新形成精氨酸。就这样精氨酸分子
反复分解,再形成,再分解,一直进行下去,每次都产生一分子的尿
素。这个过程叫做尿素循环,也叫做鸟氨酸循环或克雷布斯 
…亨斯
雷特循环。

利用精氨酸除去氮以后,剩下的氨基酸的碳主链就可以通过
各种途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
和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全过程见图 12…5)。


图 12…5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新陈代谢全过程示意图


第十二章 蛋白质

第十二章 蛋白质

示 踪 剂

虽然可以利用所有这些方法对新陈代谢进行研究,但是仍然
使化学家们好像处于一种从屋外向里观瞧的境地。他们能够说明
总的循环,但要查明活的动物体内实际发生的情况,他们需要一些
追踪的方法,非常详细地了解新陈代谢各个阶段的各种事件的过
程,也就是追踪各种特定分子的实际命运。实际上,在本世纪初就
发现了追踪的技术,但是化学家们未能很快地充分利用这些技术。

首先沿着这个途径开创前进的是德国生物化学家努普。 1904
年,他想出了一个方法:用带有标记的脂肪分子喂狗,然后观察这
些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他把一个苯环连接在链的一端,给脂肪
分子做上标记;他使用苯环是因为哺乳动物体内没有能够分解苯
环的酶。努普推想:苯环在尿中出现时所携带的东西可能会告诉
我们一些有关脂肪分子在体内怎样分解的情况。他的推想是正确
的:排出的苯环总是附带着一个双碳的侧链。他由此推断,身体一
定是每次从脂肪分子上分解出两个碳原子。(前面我们已经看到, 
40多年后,对辅酶 A的研究证实了他的推断。)

一般脂肪上的碳链都含有偶数的碳原子。如果使用链上含有
奇数碳原子的脂肪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一次截去两
个碳原子的话,最后在苯环上就会只附带一个碳原子。努普用这
种脂肪喂狗,最后的结果果然如此。

努普在生物化学上使用了第一种示踪剂。1913年,匈牙利化
学家赫维西和他的同事德国化学家帕内特想出了另一种标记分子
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他们从利用放射性铅开始。第一个生化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实验就是以铅盐溶液的方式测量一棵植物吸收了多少铅。由于植
物吸收铅的量确实太小了,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化学方法都测量不
出来。但是,如果使用放射性铅,利用铅的放射性就很容易测量出
来。赫维西和帕内特给植物施加上这种带有放射性标记的铅盐溶
液;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烧掉一颗植物,然后测定它的灰烬的放
射性。用这种方法,他们能够确定植物细胞吸收铅的速率。

但是苯环和铅是非常不利于生理的物质,用它们来作标记很
容易破坏活细胞正常的化学反应。最好能够使用实际参与体内一
般代谢作用的原子(如氧、氮、碳、氢、磷等原子)来作标记。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证实了人工放射性以后,赫维西立
即转到这个方向上来,开始使用含有放射性磷的磷酸盐。他用这
种盐测定了植物中磷酸盐的吸收量。遗憾的是,活组织中的一些
主要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氮和氧)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们
的寿命很短,最多只有几分钟的半衰期。但是,一些最重要的元素
中的确有可以用作标记的稳定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碳…13、
氮…15、氧…18和氢…2。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产生的量非常小(大约
为 
1%或更少)。比方说,在氢 
…2中,“浓缩”天然氢就可以使氢作
为含氢分子的特殊标记进入身体,而任何化合物中有重氢都可以
用质谱仪探测出来。质谱仪是利用重氢多余的重量将重氢分离
的。这样,人们就可以在全身追踪带有标记的氢的命运了。

事实上,氢是人们使用的第一种生理示踪剂。 
1931年尤里分
离出氢…2(氘),这时人们可以用氘来示踪了。用氘作为示踪剂最
先弄清楚的几件事情之一是,体内的氢原子并不像人们曾经认为
的那样固定在它们的化合物上。结果证明,它们总是从一种化合
物到另一种化合物,穿梭般地来回跑动,在糖分子、水分子等的氧
原子上不停地交换位置。因为无法把一个一般的氢原子与另一个
相区别,所以,如果没有氘来泄露,这种穿梭活动是发现不了的。


第十二章 蛋白质

第十二章 蛋白质

这一发现表明,氢原子在体内到处跑动,如果把氘原子附着在氧
上,那么,不管有关化合物是否发生全部的化学变化,氘原子都会
散布到全身。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查明,在一种化合物中发现的氘
原子是通过某种确定的酶促反应到那里去的,而不只是通过穿梭
或交换的方法跑去的。可庆幸的是,附着在碳上的氢原子不交换,
所以,沿碳链发现的氘具有代谢的意义。 


1937年,德国出生的美国生物化学家舍恩海默和他的同事们
开始使用氮…15,进一步强调了原子的游动习性。他们用带有
氮…15标记的氨基酸喂养大鼠,过一定的时间以后把大鼠杀死,然
后分析大鼠的组织,看哪些化合物中带有氮 
…15。他们又一次发现
交换是重要的。一个带有标记的氨基酸进入身体以后,很快就发
现几乎所有的氨基酸都带有氮 
…15。1942年,舍恩海默出版了一
本书,名为《身体成分的动态》。这个书名就说明了同位素示踪剂
给生物化学带来的新面貌。原子完全摆脱实际化学变化,在繁忙
的道路上不断地往返游动。

使用示踪剂使人们对代谢过程逐渐有了详细的了解。它进一
步证实了诸如糖的分解、柠檬酸循环以及尿素循环的总图式。它
使人们认识了更多新的中间产物,找到了许多其他的反应途径,
等等。

由于核反应堆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 
100多种不
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大量利用,示踪研究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
阶段。一般的化合物在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取出后就会带有多
种放射性同位素。在美国(我大概可以说几乎是在全世界,因为美
国很快就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