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 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泽厚: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远走高飞。如果走,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详解:三人都把“方”解释成“方向、方位、处所”之类,但这里的“方”通假“谤”,这在《论语》中并不是孤例,例如“子贡方人”这句也是这个意思; “远”,不是指距离远,而是指偏远险恶之地;“游”,这里指的是“游学”。

 

该句意思是,当父母还健在时,即使像“游学”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要以身赴险,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如果一定要去,那么就会有“谤”,也就是被诅咒的意思。这里的诅咒,可能是旁人的,也可能是命运的,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是一种诅咒。

 

孔子在这里说得很平实,对于一个家庭,家族的传承是很重要的,别以为这是封建思想,试想,所有人都断子绝孙,那人类还存在吗?唯一需要纠正的,就是家族传承并不一定以男性为基础,女性也一样。而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父母在,对于家族来说,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延续其香火,任何以身赴险的事情,必不可取。即使香火已延续,一旦以身赴险使得白发送黑发,那就是天底下最大的不孝了。这点,对男性女性都是一样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当父母健在时,即使是游学也不能到偏远险恶之地,否则一定招致旁人或命运的诅咒。”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杨伯峻: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钱穆:先生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李泽厚:孔子说:“父母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呀。一方面是欢喜,一方面是忧惧。”

 

详解:“孝”是一种当下的,直接呈现的情感,而这一章,是对此一个最平实的描述。“知”,从“口”,旁边是“矢”,意思是“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即“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像箭一样快”。“父母之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不可不脱口而出。请问,你能否立刻不加思索就能说出自己父母的年龄?这一点,绝大多数的人都办不到。

 

什么事情才能脱口而出?当然是常被挂念的,与自己的身心、情感一体的。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被父母所养育,自然与父母是身心、情感一体的。如果连“父母之年”都不能脱口而出,那如何能称为“孝”?这里的“年”,除了指出年龄,还有和父母相关的一些日期,例如他们的生日,还有我们的出生日等等。有人可能奇怪,我们的出生日如何与父母相关?其实,我们的出生日,对于父母,特别是母亲来说是苦日,在古代,这一点更明显,因为生育条件不好而死去的母亲,在当时并不罕见,就是平安,生育中所受之苦,也是人生之大苦之一。

 

而这种当下的情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悲欣交集”的。其实,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如此,“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悲欣交集”。人,非纯苦非纯乐,苦乐皆有,才有所谓的人。如果按六道轮回的观点,鬼道、地狱等纯苦,天道纯乐,都不适宜修行悟道。而只有人道是苦乐皆有,“悲欣交集”,所以才说人身难得。得此难得之人身,而不行正道,就如盲龟偶遇一孔木而弃之,怎能不万劫于苦海沉浮?如果连“孝”这最基本的情感都没有,又何以为人?何以行之正道?孔子、论语虽非彻底之论,但从这最基本处着手,却是最平实可行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生日等,不能不常常挂念以至能脱口而出。这种当下的情感,一方面带着欢喜,一方面带着忧惧,悲欣交集。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7)(2007…08…20 22:36:24)转载标签:人文/历史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钱穆:先生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了解礼仪,小人了解利害。”

 

详解: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千古以来的翻译,问题多多。按上面三人的解释,那种连利益、利害都不懂得、了解的君子,只不过书呆子而已。而对于用改头换脸的《论语》奴役人民的统治阶级来说,这种不懂利害、利益的所谓君子,当然是最好的奴才,中国二千年来,无数奴才,就此而成。

 

而对于小人,又何曾真明白利害、利益?利益、利害,都必须究底穷源,对整个社会、各种制度的运行有深切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对利害、利益有稍微的了解。否则,不过是一个利益机器上被摆布的一群,利益战争下的一堆炮灰而已。

 

何谓小人?首先是人,只是画地为牢,自小而已。而一般的所谓人,在社会结构被社会机器所玩弄,所有的学问、观念,不过被所谓的常识、天经地义的所组装而已。这里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孔子眼里,一般的所谓人,连小人都算不上,不过是假人,木偶而已。

 

“於”,是“被”的意思,后面的“义”、“利”,都是“喻”的主动者。无论“君子”、“小人”,其“喻”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是因为被“义”、“利”的力量所牵引中而“喻”的。如果没有“义”、“利”,没有这个社会结构本身,所谓的“君子”、“小人”之“喻”都是胡诌。何谓“喻”?开导也。

 

本章的意思,就是“君子被义所开导,小人被利所开导。”那么,何谓“义”,何谓“利”?“利”,就是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行机制;“义”,各种现实结构所对应的道德、法度等规范。

 

小人,在参与利益之网的现实运作中,被利益之网的潜在力量所开导,明白了其中运行的机制与结构,从而于其中而游刃有余,由此而得其大利,所谓窃财而不留盗痕,窃名而万古留名,窃国而成国之圣人,这才算够得上当一小人。

 

君子,首先要成一小人。君子成于小人,一个不是先成小人的君子,不过是一个糊涂蛋。于“利”糊涂,成不了小人,更成不了君子。“君子”,能游刃于利益之网中,更被各种现实结构所对应的道德、法度等规范所开导,知其时、依其时、行其时而转其时,不相其相,转毒药而醍醐、大地而黄金,“人不知”而“人不愠”,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小人,虽说是对利益之网而游刃有余,但因为画地为牢,自我小之,为一我所牵,最终不过仍是机关木人,到头来,被一点聪明所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而君子,尽知小人所知,行小人之行而无一我之所牵,不废一法而行千法万法,行千法万法而不立一法,于所知所行而自在。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被各种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对应的各种道德、法度等规范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小人被利益、利害关系所组成的现实社会结构以及其对应的一套现实运行机制的关系之网中蕴藏的力量所开导。”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8)(2007…08…28 21:57:19)转载标签:缠中说禅论语 分类:文史哲学(《论语》详解) 
6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钱穆:先生说:“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详解:这三种解释,都是典型的胡解,根本没有从“周”和“比”的原始意思着手。后人解前人文字,最大忌讳就是把一些当时根本没有的字义附会上去。句子意思可以引申,但字义一定不能胡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章的根本就两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 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的学问、宗教、理论等等,都是小人之学。例如所谓的基督教、道教之类的玩意,立一个上帝、道,然后让人去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学。

 

君子之学,不同而大同,不需要什么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世界有无数种花,怎么可能让每种花都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看看马克思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知道,东西方君子之间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