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郝万山讲伤寒论 _录音版_20060606-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做“血虚经寒”。为什么说是在厥阴?因为它有血虚的表现,肝不是藏血吗?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血虚经寒证”,他的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如果“手足厥寒,脉微欲绝”的话,那是“少阴病”,那是“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现在是“手足厥寒”,就手脚发凉,“脉细欲绝”,细者小也;它主血虚,那是肝血不足,“四末失温”,又受寒邪的侵袭,治疗用什么呢?当归四逆汤。
如果“外寒伤厥阴之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疼”,当然这个头疼是“肝寒循经上扰巅顶”,和经脉也有关系,治疗用什么方子?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大家可能想到一个问题,前面多次提到,“老怕伤寒少怕劳,伤寒专死下虚人”,“少阴直中,病情沉重”。说过吧,可是现在谈到了厥阴了,你看厥阴的传经之邪,由“少阴传来”的这种厥阴病,哎呀,预后不良。而“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的,那没问题啊,就是手脚发汗,脉细。“外寒直接侵犯”厥阴脏的,也不就是“干呕,吐涎沫,头疼”,用吴茱萸汤就可以了吗。所以“厥阴直中病不重”,因为他“心肾真阳没有衰”,尤其是“外寒直接侵犯”厥阴脏的,它心肾真阳并没有衰,人体的生机没有泯灭,只不过是寒邪郁遏了厥阴的相火,肝寒,所以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是,三阴直中,病情都沉重,沉重的是指的少阴病。当然好多人也没有这么直说了,我这个直说厥阴直中病不重,没有人这么说,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它就是不重。
如果是“经脏两寒”呢?既有血虚经寒,又有厥阴脏寒,这个时候怎么办?我问大家,我们《伤寒论》快学完了,“合方治疑难”,经寒用当归四逆汤,脏寒用吴茱萸汤,干脆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了嘛。那就是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以上这两个证候,都是厥阴的寒证,由少阴传来的寒证预后不良,厥阴经脏直接感寒的寒证,治疗之后完全可以恢复。

第三种情况,“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这个“寒盛伤阳”的证候在“太阴病”里头有,在“少阴病”里头有,你看少阴病“脉阴阳俱紧,咽痛吐利”,那个不就是“寒盛伤阳”吗。在“厥阴”也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这就出现了阳气的恢复,相火爆发,阳气来复,这就使病症发生了转折,出现什么情况了呢?
第一种情况,“阳复阴退,自愈”。过去当讲到厥阴病有自愈证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了,那我们看到一个外感病就不用治,由太阳传到阳明,由阳明传到少阳,由少阳传到太阴,由太阴传到少阴,最后传到厥阴,阳气来复自愈了,实际上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啊?我们这里所说的自愈证,不是由少阴传到厥阴的厥阴病,而是“外寒郁遏”厥阴相火,在人体心肾阴阳不衰的基础上,只不过是厥阴相火它也不衰,它被寒邪所郁遏,人体的正气是要抗邪的,所以阳气恢复,相火爆发,阳气来复,祛邪外出,可以有自愈。这种 “厥阴被郁遏的相火”,有人也把它叫做“雷火”。我上学的时候是刘渡舟老师给我讲《伤寒论》,讲了一大部分,他讲到厥阴的时候,他说,满天乌云,一派阴气,在乌云中孕育着雷电之火,然后一打雷,相火爆发,阳气来复,云开雾散,天空晴朗,病自愈了,它用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所以一派阴证怎么阳气来复啊?是在真阳不衰的基础上,可以有这种情况,可是人体的生理活动,或者机能活动常常有一种惯性。
第二种情况,“阳复太过”。这个阳气来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了,它还继续沿着这个轨迹走,就表现了阳复太过的临床表现,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啊!结果就导致了“热证,阳热上伤阳络”,这就可能出现“汗出,喉痹,热迫津液外越”,就出现了汗出,“阳热闭塞咽喉”就出现了咽喉疼痛,吞咽呼吸不畅,“闭”就是疼痛而不畅的意思,“阳热下伤阴络”,这就可能出现了便脓血。这里所说的阳络和阴络,是伤寒注家习惯的一种说法,上部的经络就叫阳络,下部的经络就叫阴络。如果这种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喉痹的,它就不会出现便脓血,如果出现便脓血的,那是阳热往下走了,它就不会出现汗出喉痹,《伤寒论》的原文就有这种话。还有“阳热泛溢肌肤”,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发痈脓”,全身多处出现了皮肤感染性的化脓性的病灶,头上长疮,脚下流脓。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泛溢肌肤所造成的。阳复太过,还可以导致“发热不止”,和“热不罢”。怎么由寒证变成阳热证的?就是“寒极,物极必反”,就意味着要衰退,阳郁到极点,意味着阳气要爆发,阳气要恢复,就是这样“由阴转阳”的。
第三种情况,如果“阳气时进时退”,人体的阳气恢复的机能,有时候没有力量那么持续的发展,过几天阳气恢复占优势,过几天阳气又衰退了,阴寒邪气又占优势,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厥热胜复”。有几天是手足厥冷,下利,阴寒证;又有几天是发热,手足也不凉了,下利也停止了;又有几天下利厥冷;再有几天持续发热,这叫“厥热胜负证”。
有时候这个阳气的恢复,它不是整体的,而是局部的,“局部阳复太过”,那就出现了热证,而“阴寒未尽退却”,下部的阴寒并没有退干净。你看在一个人身上就出现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这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证候,都是因为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所郁以后,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诱发的。大家看,厥阴病是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死或活,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所以路渊雷说:“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

除此之外,在厥阴病篇,涉及到许多“厥证”。

我们刚才说了,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之下,有“厥利呕哕附”这样一句话,因此我们知道这个厥证呢,它不一定全是厥阴病,它是“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这一篇的内容,附到厥阴病篇里了,但是我们也把它当作厥阴病篇的一个内容来讨论,就厥阴病篇涉及到的厥证来说,有“蛔厥”,有“脏厥”,脏厥这个词我们刚才已经谈到了,有“寒厥”,我们在讲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的时候,那讲的就是寒厥,有“热厥”,在太阳病篇所讲的“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那么就是讲的一个热厥,“热邪内闭,热邪内郁,使阳气不能外达”,那讲的就是热厥,还有“水饮致厥”,有“痰阻胸阳致厥”,有“血虚寒厥”,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当归四逆汤证,它也属于厥证之一,如果我们把少阴病篇谈到的那个四逆散证也结合起来学的话,那不就是“气郁作厥”吗?因此这些厥证的病机,这些厥证的治疗,在厥阴病篇来说,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内容。

除此之外,厥阴病篇还有“呕哕下利”的证候。
厥阴的厥是什么意思?厥者,尽也,极也。它意味着阴寒盛到了极点,或者意味着阳气衰到了极点,物极必反,这是个自然现象,黎明最黑暗的时候,就意味着黎明即将到来,中午最热的时候就意味着太阳要偏西了,那么天气就要变得凉爽了,所以阴寒极盛的时候,就意味着阳气要恢复,阴寒要退却,你看,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嘛,因此厥阴病就表现了一种什么情况呢?“两极转化”。这个思想,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或寒或热,或死或活,或厥热进退,或寒热错杂,这不就是两极转化的特征吗。因此厥阴病篇就常常有这种两极转化的特征。
所以厥阴病所附入的“呕哕下利”:
“呕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
“哕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
“下利”的证候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应当说这就是厥阴病篇的大体的内容。

我们说,“太阳病”,主要证候是表证,在治法上是汗法,我们学太阳病的时候,要重点学汗法的应用,学麻黄汤的发汗散寒,兼宣肺平喘;学桂枝汤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学小青龙汤的发汗散寒,兼以化饮定喘,温化水饮以平喘;学大青龙汤的发汗散寒,兼以清热除烦;学葛根汤的发汗散寒,兼以疏通经脉,学汗法。

“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在治法上,它是清法和下法,我们学阳明病篇的时候,就要学清法的应用,下法的应用。清法,上焦的热怎么清?清宣。中焦的热怎么清?辛寒折热。下焦的热怎么办?清利,利小便,给邪气以出路。下法,有泻热法,有通便法,有泻热通便并重法,有润下法,有导下法,有泻热逐淤法,这是学阳明病的下法。

对于“少阳病”来说,它是少阳经腑受邪,半表半里枢机不利的证候。我们学少阳病的治法,重点在学和解法。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解表,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清里,和解的基础上,兼以补脾,和解的基础上,兼以宁神。

“太阴病”重点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的证候,我们学太阴病,重点学温补法,也就是《伤寒论》第277条所说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阳,以其脏又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用四逆辈来温中补虚。

对于“少阴病”来说,有寒化,有热化,对于寒化证,我们就以扶阳气为主。对热化证,我们或者滋阴清火,或者滋阴、利尿、清热。

因此,前五经病在治疗上都有它的特色,可是到了“厥阴病”,什么是它的治疗特色?在治法上没有。或寒或热,或死或活,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而这个寒是真寒,热是真热,所以要看厥阴病的治法的话,那就是寒者热之,热着寒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常常是随证施治,并无定法,这就是厥阴病篇的治法,随证施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