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_形包围 戴旭-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备竞相生产,后来美、俄讨价还价互“掐”。现在美国突然出手主动大幅度削减了,俄罗
斯必将一下子被闪得手足无措。因为美国有研制21 世纪新武器系统的技术和资金,削减大
批战略核武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大大加强国家安全,而俄罗斯则没有这些条件。如果俄
罗斯不随美国的举动“起舞”,会在世界上受指责和非议;而如果跟随美国,俄罗斯将一无
所有。
C 形包围第二章窥破玄机第六节、海啸赈灾的准军事观察(1)
此举还意味着美国今后将在防止核扩散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待那些试图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的态度将国家严厉。毋宁说,布什放下了许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战略核弹头,但却
拎起了一条可以任意挥舞的“道义”核大棒。
二、实质:美国加速对核武库进行信息化改造
布什此举在军事理论领域引发的一大争论是:在信息化时代,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不是
降低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所专家谢尔盖·卡津诺夫认为,自从美国拥有高精度武
器之后,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重要性就开始下降了。而大多数西方战略学者则认为美国裁减
核武库最多只是一个结构性调整。德国学者尤瑟夫就说,这表面上是布什上台所作的唯一一
件“好事”,但别忘了,美国拥有在15 分钟内摧毁敌人的能力,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白宫
女发言人佩里诺在美国宣布削减战略核武库之后随即举行的记者会上也强调:“拥有一种可
靠的核威慑力量依然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核力量也依然是迎接潜在安全挑战
的关键。”《华盛顿邮报》称,布什政府的这项决定并没有影响到美国核武计划的关键部分,
包括一些核研究中心,正在研究和设计中的新型核弹头,并且还有3 万多科学家和科研人员
继续受雇从事与核武器相关的工作。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负责核弹头项目的托玛斯·阿古
斯蒂诺则更加清楚地说:“现在的核武设施需要走出冷战时期的旧模式,以前的模式已经过
时了。现在的核设施应该规模更小,但更安全,更可靠,而且花费更低。”
答案实际上已经很明显。美国此次大规模削减核武库,并非认为核武器在信息化时代的
作用减弱,而是认为必须走出冷战时期的旧模式,使核武器战略向实战化转变。说得再清楚
一点,就是美国在成功实现了对常规武器系统的信息化改造之后,将要对冷战时期遗留下来
的庞大的核武器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了。由于信息化常规武器系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巨大
不对称优势,在对付一系列中小国家时,美国暂时不需要依赖战略核武器。但是,随着中小
对手基本被打光,美国今天和未来面对的都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大国,其中几个还拥有核武器。
美国因此感到,趁着别国都在追赶它常规信息化优势,现在正是进行核武器系统信息化改造
的时候。这样可以打一个时间差,等潜在对手回过头来,美国又将在新的领域独占鳌头了。
美国非常清楚,仅靠它的信息化常规武器系统,是威慑不了拥有核武器的强大对手的。靠它
的已经被证明没有效果的老式核武器体系也不行。它必须要拥有新型的核武器系统。如果人
们把美国此举与它已经试验成功正在全球大规模部署的NMD 系统联系起来看,这一切就豁
然开朗了。美国在宣布压缩战略核武库之前,当量小、污染小的新型战术核武器事实上已经
试验成功,并且是和美国的新型钻地导弹研制相同步的。美国此举是把一把抡起来很笨重的
核铁锤,改造更多轻快锋利的核飞刀。
这是世界军事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喻示着作为一个军事阶段,曾经终结了机械化
时代的核武器时代已经正在被信息化时代所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核武器作用的降低,更不
意味着核武器从此将退出战争舞台。相反,这意味着核武器的浴火重生。经过信息化改造后
的新型核武器,由于使用门槛降低,将使传统核武器只作为心理武器的概念成为历史。由于
这一实用性,新型核武器的威慑性将急剧增大。
美国改造核武器系统是和其加强信息化常规武器系统相辅相成的举动,一方面为核武器
注入信息化技术的快速、灵敏、精准特性;另一方面又为信息化常规武器系统赋予核武器的
巨大威力。美国一系列的精确打击,曾经刺激它的对手们纷纷将重要设施转入地下,但现在
美国的新型核武器系统,又在理论上让它的对手们陷入困境。
可以说,美国削减战略核武库的举动是一个战略性的“进攻信号”。世界不会被美国的
假象所迷惑,而会因此准备开始新一轮以信息化技术改造现有核武库的潮流。世界面临的核
战争威胁,将比冷战时代更大。由于这种恐惧,一些国家或恐怖组织,将以更大的“热情”
倾心核武器,世界反核扩散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了。
C 形包围第二章窥破玄机第六节、海啸赈灾的准军事观察(2)
导读:
本文写于2004 年。作者不愧是站在国家航船的桅杆上瞭望远方的人,从一次海啸的人
道主义救灾中,居然看到了亚洲北约的轮廓,当今世界的老大以及欧盟幼儿蹒跚的身影。
再没有什么比突发事件更能检验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了。很多的国家,也正是通过这个
事件,展现他们的政治亲密度、军事反应力。
所以,作者选择这个角度,观察离中国如此之近的这个地方,那些穿梭的军事背影。
难得中国有这么个哨兵,时时为祖国的安危警惕着,怪不得海外称之为“*”,不仅要有
鹰之硬,更要有鹰之锐,鹰之警。
12 月26 日,平安夜的钟声响过,眼看2004 年就将成为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一个难
得的政治、军事“平安”年。然而,忽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结合部的海底一声巨响,将
风光旖旎的南亚群岛瞬间撕裂,也把自伊拉克战争以来,正在进行“粘合”的世界几大政治
板块,剧烈地震开了。惊天动地的海啸,带来了一幕远远超过“”灾难的人间悲剧,同时还
意外地带来了一场充满政治和军事意味的角逐。渐趋平静的血腥海水,遮掩着看不见的波澜
此起彼伏。
此次救灾行动与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军队的大量介入。在政治家眼里,发生在世界战略要
地的这场自然灾难,为争夺、扩展势力范围和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博弈机会;对于军人们
而言,那波及海域之广、杀伤威力巨大的海啸,则不啻为一场突发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各国
不约而同地将海啸救援,当作介于战争与演习之间的准军事行动。作为旁观者,冷眼向洋打
量那些全副武装的身影,不是没有必要的。毕竟,那里距我们的南国门仅一步之遥。
一、美国:自越战以来美军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美军是最早发现此次救灾可以开发出军事效益的。地震一发生,特别是美国政府决定大
力介入之后,美军高举人道救援的旗号,以海啸为假想突发局部战争事件,立即展开了各军
兵种的联合作战保障行动。日本军事评论家藤井冶夫说:“美军此举的目的是显示力量,同
时要针对‘不稳定地区’战事的计划,打算在此次救援活动中演习美军主导的联合作战”。
法新社称,这是自越战以来美军在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这“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
反映出的是美国应对战略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美国按照一场突发的战争模式,来检验从国家层面到驻亚太战区部队的全面应变能力。
1、迅速做出政治和外交反应。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小布什总统弟弟到灾区巡视;老布什和
克林顿领导“全国性赈灾运动”的场面。小布什在夫人劳拉和老布什及克林顿陪同下,还到
印尼、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大使馆进行吊唁。同时,布什总统下令全美国下半旗一周,对
“大悲剧中的受难者”,尤其对数以万计的死者和孤儿表示同情。美国的认捐额,也戏剧性
地一下从1500 万美元飙升到3 亿5 千万美元。2、立即组成区域性国际联盟--实际上即战
争结盟,为组成盟军做准备。这种类似战争动员和舆论准备的行动开始的同时,布什在他的
得克萨斯州牧场宣布,美国已经联同澳洲、日本和印度,组成“国际核心救灾组织”,领导
印度洋海啸灾区救援工作。不仅把中国、欧盟有意撇在一边,连联合国也再次被晾在一边,
一如伊拉克战争时的历史重演。此次美国组织的“四国帮”,被分析家称为“可能是美国主
导的亚洲版北约的一个翻版”。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是太平洋大国,也是美国的传统军事盟国;
印度近年与美国是“战略伙伴”,彼此已经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联合行动机制。四国在如此短
暂的时间里如此惊人的步调一致,足见其在共同利益促使下的心照不宣。虽然“四国帮”的
寿命不到一周,作为应付未来在亚洲战争危机中联合军事行动的一次实践机会,其意味十分
深远。3、以高机动性的海空力量快速开进,以控制局势,抢占有利态势。这些国家战略层
面上的行动之后,是军事战略层面的紧密衔接。在所有参与救灾的世界各国军队或救援组织
中,美军最早到达灾区,显示了以海空力量为主要编成的美军的高机动性。
C 形包围第二章窥破玄机第六节、海啸赈灾的准军事观察(3)
2004 年12 月31 日--距海啸发生5 天,美国第一支包括航母和4 艘舰艇组成的舰队
已抵达苏门答腊的北部海域。2005 年1 月3 日,以“好人理查德”号为核心,由一艘直升
机航母和7 艘支援舰组成的第二支美军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灾区。由6 艘运输
舰组成的第三舰队,满载包括可支持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行动30 天所需物资,从韩国和关岛
开往灾区,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