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店十年-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店里卖起了自行车,有凤凰、永久、鸽子、金狮等牌子,后来又有可变速的赛车。乡村的公路和土路,很适合骑车,不但家家有自行车,有的人家有好几辆,整个乡镇的自行车,将近一半的出自凌老师的商店。人们对于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凌老师的生意,做得顺顺当当。
  
   1990年前后,凌老师把商店搬到了新街,这时候的他,已不是商店承包人,而是商店的主人了。自行车的销量在削减,他就改售三轮车和农用电瓶车。买三轮车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不大会骑自行车,却会骑三轮车出来卖菜;买电瓶车的,用来载物和载客,每天能挣几十块钱,也是不错的收入。1992年开始,他卖起了“玉河”等轻骑摩托,还有五羊本田等大的摩托车。当时,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在显著提高,姑娘出嫁时,选为嫁妆的三大件,已从过去的自行车、录音机、缝纫机,升级为彩电、洗衣机和摩托车。男的骑摩托,女的就用轻骑。那几年,凌老师店里的摩托车,在过年时的结婚高峰期,销售十分紧俏。
  
   又过了几年,交通部门对轻骑进行管制,不再上牌照了,紧接着不让上路了,可凌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在经销电动自行车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凌老师店里的两驾马车,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老师和开店积累的人缘,使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他的店面也是越开越大。去年,他的店遇到拆迁,他租下了靠近马路的一座楼,宽敞的店堂,摆放着上百辆各款摩托车和电动车,宛若车展一般,顾客也是络绎不绝。
  
   凌老师的卖车生意,比我的租书生意强多了,他卖掉一辆车,利润少说也是几十或几百,而我租书不过才几角钱,他赚到的钱,想必有数百万了。然而,凌老师是个低调的人,他的穿着依然朴素,也没有购买别墅或高档轿车,很多次看见他是步行去店里的。我叫他“凌老师”时,他总是笑着答应,并关切地问着我的生活情况。他经营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脉搏;他卖车的时机,也是和时代的步伐吻合的。我想,再过几年,要是看到凌老师在卖轿车,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奇怪。
  
   身为老师,相对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也较敏锐,但讲课和经商是不同的,讲得口若悬河,做起生意来,未必就一路绿灯,碰壁的也不在少数。有位和我同龄的小学老师,在10年前,曾停薪留职,一试商海深浅,最后弄得血本无归。当然,也有旗开得胜的,前几年,有位中学老师,和人合伙开了家旅馆,生意火爆,一年就收回了本钱。今年,听说他和朋友散了伙,独立开了家旅馆,还和旅游公司挂钩,不愁客源,获利颇丰。
 21、鱼行变成木行,偏僻也有黄金
  
   光阴似箭,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人生的奥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深度,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幸运女神将何时向我们垂青?所以,我们要只争朝夕。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要是犹柔寡断,有可能等到望眼欲穿、白发苍苍,看到的还是她的背影,又怎能形影相随、生死相依?机遇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倘若你想到了一个好的项目,好的点子,不妨大胆尝试,如果你前怕狼后怕虎,成功是不会向你招手的,兔子撞到树桩上的概率,毕竟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的汉字中,掂量的掂,惦记的惦,都包含了这个“店”字,说明早在数千年前那个造字的时代,那个造字的人,都认为掂量的标准,是以“店”来参照的,而人们心里惦记的,也是那个“店”。这充分说明,开店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有之,而且深入人心。所以,今时今日,我们谈论开店,想方设法开店,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而不必羞羞答答。人生在世,名利两字,又有多少人能免俗?
  
   女人,都渴望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男人,都渴望有一份轰轰烈烈的事业。爱情不一定是从一而终的爱情,事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积蓄实力,把握机遇,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主宰自己,不再受命运的摆布。我们所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指财富的倍增,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点某一方面,有出色的发挥,同样能受人尊敬和推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于朋友的鼎力相助,对于家人的善解人意,对于客户的充分信任,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有时,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家人扶一把,朋友拉一把,我们就能跨过那道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想成就一番事业,身边如果没有肝胆相照的朋友帮忙,要想成功是非常之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哪个开国皇帝身边,不是簇拥着一帮赤胆忠心的伙伴,为他披荆斩棘、冲锋陷阵,他才能所向披靡,赢得天下?
  
   家乡小镇,本是江南鱼米之乡,水网纵横,物产丰盛,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入,农业文明才逐步退出舞台。1990年之前,镇上有一个鱼行,作为苏州第二大淡水湖的澄湖,渔民每天清晨会把从湖里捕获的鱼,运到鱼行交易,大部分是卖往城市,一小部分卖给居民和饭店。鱼行非常热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里码头上的舟船云集,比粜粮食的万盛米行的码头,更为繁华,因为这里每天停靠着上百条渔船。
  
   90年代,澄湖水面划片承包了,镇上也有了较大的菜市场,鱼行已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渐渐荒废了。1993年,房管所对公有的房屋出台了一个可租可售的政策,鱼行近千米的占地面积,五六百平米的旧房建筑,以不到十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渔业村的一位村民。这位村民在空地造了几座新房,把沿河的几间破旧的危房,改造成新楼,其它几间进深的建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完好保存了下来,后来做了堆放材料的仓库。
  
   这位渔民的儿子叫培林,是个木匠。当时,村民结婚前,会请木匠做一套家具,有床、写字台、梳妆台、三门橱、方桌等,造房子时的梁、椽、门、窗等,也离不开木匠,木工的活还是挺多的。因为常在外头这家那家轮流忙活,木匠被人尊称为“百家师傅”。1995年,镇上的商品房建设,方兴未艾,而农村里的平房,大多在翻建楼房,建筑材料大量需求,身为木匠的培林,萌生了一个念头:卫浴设备有人卖了,水泥、钢材、磁砖等建筑材料也有人卖,而专为木工配套服务的各种材料,似乎还没人做,我为什么不开家店,填补这个空白呢?
  
   开店之初,为了节约成本,他并没有在沿街租店面。这类材料占的地方大,面积大的店面,是笔不小的费用,自己家有的是空置的房屋,何不就利用一下呢?以前,乡村公路还没通,人们上街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靠船,鱼行又在镇口的码头,自然风水很好,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鱼行的风光已成为历史,如今的商店,都是沿街沿马路开的,把木行开在鱼行的位置,有点偏僻,这儿可很少有外人经过,能行吗?
  
   效果怎么样?只有实践了才知道。培林的木行一开出来,就深受木工的欢迎。什么胶合板、三夹板、木工板、地板,什么胶水、螺丝、拉手、锁具,什么木条、封口、扣脚、塑板等,应有尽有。依仗家里空间大,进的货也齐全,几个屋子都堆满了货,有的地板是代销的,卖掉了跟厂家结帐。由于他做过好多年木匠,一般的木工,他都认识,同门师兄弟,大家自然要来照顾他的生意。
  
   他的店,是开在家里,市口可以说很不好,但他的生意,却是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他的门口没有打广告,这里一般人都不来的,来的都是陪东家买料的木工。这些年,外面也开了几家和他经营品种类似的店,但他们的生意,都竞争不过他。他的知名度,完全是靠口碑相传。口碑的树立,是靠材料的质量、价格,还有服务态度,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不但送货上门,购货还可欠帐,材料可随时调换,用不完可退货,质量和价格又很公道,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他的木行,在同行之中,始终遥遥领先。
  
   当然,做生意也要有点窍门的。东家购买相关材料,通常会接受木匠的建议,而木工把东家领过来购物,就可以得到一笔“辛苦费”,这已是潜规则了。这费用并没有转嫁给消费者,而是从营业利润中支出,因为他的售价,只会比同行低,不会比同行高。他宁愿少赚一点,和木工搞好关系,建立这张庞大而牢靠的人际关系网络,这就是他的生财之道吧? 
  
   随着生意的扩展,他家那么大的地方,也不够做仓库用了,他就购买了几艘15吨的水泥船,常年停泊在岸边,充当他的水上仓库。这样的水泥船,以前在人们搞运输时,一艘的价格接近二万元,现在没什么用处,买来不到二千元,这为他省了不少钱。码头前的河道宽,停几艘船,上面搭上凉篷,可以堆放很多的材料。他的这个店,要是搬到外面沿街的商铺,店面至少在200平米以上,这样的店面,年租金可得20万,他省下了这笔钱,不就是利润吗?
  
   培林的年纪和我相仿,但我原来并不认识他,倒是我弟弟和他熟悉。我了解他的情况,也是从我家翻建楼房,以及购买商品房和几次店面的装修,到他店里购买材料后开始的。他的妻子是位朴素的农村姑娘,很勤劳,待人也很和气。前不久,听说培林去开厂了,具体做什么我没问,偌大的木行生意,就由他妻子一个人打理,送货是请的两个亲戚,不容易。我一向认为,肯吃苦的人,会生活得更踏实,也更接近于幸福。
  
   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把想法付诸实践,这是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