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7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突厥的战争。

  中原与突厥之争,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汉朝与匈奴长达百年的斗争。之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逐渐汉化。北匈奴在汉军的军事压力下,逐渐西迁,进入欧亚大陆,给当地的政治格局带去了剧烈的变化。另外,匈奴还有一些别支,依旧生息繁衍在他们的家乡广阔无垠的北方草原。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与中原作战失利后,突厥人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之南,以游牧为生。当时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不得不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公元546年,铁勒部将伐柔然汗国,突厥首领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实力大增。土门以为有功,向柔然主求婚。柔然主阿那环不但不许,还辱骂道:“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周书·卷五十·突厥传》)这一句话使柔然汗国遭到了灭国之祸。公元553年,土门发兵击柔然,趁势灭掉柔然汗国,自号伊利可汗。自此,建立了突厥政权。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在漠北称雄一时,声威大振。 

  突厥初起时,内地正逢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裂和动乱时期,无力应付边防事务。突厥人强盛后,逐渐骄横起来,时时闯入内地劫掠财富人口。当时,内地忙于混战,对北方的威胁无能为力。本来,这是突厥进攻中原最好的时机,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游牧民族的进攻最佳机会整个中原四分五裂,无比混乱,广大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局面对突厥来说,绝对比后来蒙古南下灭掉宋朝更为有利。然而,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后不久,突厥却却因内讧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突厥的意外分裂,使中原与突厥的战略对峙发生了根本改变。

  东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隋朝对突厥的战争基本上还是防御性的。一战成功后,隋文帝开始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中原政治谋略远比游牧民族丰富,在隋文帝的一手策划下,突厥内讧更加剧烈,有限的精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内耗上,实力大为削弱。但到了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挥霍无度,加上隋军远征高丽失败,国力衰弱,突厥势力又开始崛起。隋炀帝北巡时,曾被突厥围困于雁门。隋末群雄并起,北方各路割据势力为了倚突厥为外援,大都向其称臣。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也曾向东突厥俯首称臣。当时突厥号称“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随后统一了中原。突厥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关中因此而震动,京都长安被迫戒严。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前去抵抗。当时关中已下了许多天雨,粮道受阻,将士疲惫,武器受雨,朝廷上下及军队中都很忧虑。同年,突厥颉利和突利可汗进军豳州(今陕西彬县),唐军与突厥在豳州五陇阪遭遇,双方布阵,准备大战。李世民单骑来到突厥阵前,先责备颉利同意和亲而今又违约,又上前对突利说:“你过去与我结盟,言明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向,何无手足之情!”借此来离间二位可汗的关系。当夜,李世民趁雨夜突厥军营,并派使臣再次前去劝说突利休战。李世民的分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颉利欲与唐军决战,而突利坚决不同意。最后颉利不得不派突利与阿史那思摩来见李世民,请求和亲,李世民答应,并与突利结为兄弟。突厥在与唐结盟后撤兵。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10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大震,长安戒严。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促使太宗决定要彻底铲除突厥。渭水之盟后,太宗加紧了备战,甚至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突利可汗突然派人来唐,主动请求唐朝援助。原来当时突利可汗在幽州北部建立牙帐,统治东部地区,其治下奚、霄等数十部大多叛变突厥投降唐朝,其叔颉利可汗因此而责备突利可汗。当时薛延陀、回纥打败了欲谷设,颉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前去讨伐,突利可汗战败,单骑逃回,颉利可汗大怒,将突利可汗囚禁了10多天,并处以鞭挞之刑,突利可汗因此而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不给,于是颉利可汗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太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

  贞观三年(629年),关中丰熟,而漠北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国势大衰,正是进攻突厥的有利时机。这一年的冬天,太宗命李靖和李勣(即《隋唐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徐茂公)率领10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

  李靖和李勣都是战功卓著的大唐开国名将。他们的敌人,则是称雄漠北的突厥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将李广雄风犹在,这一幕何曾相似!700多年前,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率汉军出塞,北逐匈奴,由此创下了不朽的军功。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慨。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3000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这一战,李靖出奇制胜。太宗因此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无论是官方五史,还是稗史小说,都有他色彩丰富的一笔。野史小说把他与红拂女、虬髯公并称为风尘三侠。而历史上真实的他却是一个功绩不亚于卫青霍去病的名将。史家称李靖“临机果,料敌明”,是战绩与理论俱丰的军事家。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兵书多部。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等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神宗时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中国古代兵学宝典。]

  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勣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5万余人。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收集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

  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其实,颉利可汗内心尚犹豫未决,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入朝。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勣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勣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7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

  [义成公主为隋朝宗室女,公元599年嫁给突厥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死后,义成公主又先后改嫁他的儿子:始毕、处罗、颉利三位可汗。始毕可汗与隋朝翻脸,曾围隋炀帝于燕门,还与北方各地反隋势力结交,一点也不顾及义成公主的情面。唐朝立国后,义成公主数请颉利可汗出兵攻唐,以为隋朝报仇,是以唐朝视她为大敌。]

  东突厥就此被太宗从地图上抹去,大唐军功盛极一时,国威远播四方。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指唐太宗)尊号为天可汗”(《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称号的来历。

  自隋朝以来,突厥一直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人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高祖与太宗曾经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因此,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耻其雪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