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77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禄山当年经常参加玄宗举办的各种宴会,也颇好这一套,飞觥畅饮后,便叫乐工们协奏献技。为了逼迫乐工们就范,还下令采取了“露刃持满以胁之”的卑劣手段。于是玉箫凤笛,金钟玉磬,羯鼓琵琶等器乐齐鸣。或吹或弹,或敲或击,实在是清音亮节,悦耳动人。

  安禄山大乐,说:“我当日在唐宫侍宴,也曾听过几次雅乐,只是前番作客,尚受拘束,比不上今日作主这么快活。可惜李三郎(指玄宗)有美人儿(指杨贵妃)陪着,我却不及他那么风流。”有人阿谀说:“皇上要选美人儿还不容易?然而,如今娘娘(指安禄山小妾段氏)德容均备,比起杨氏姊妹还要好得很。”安禄山摇头摆手说:“不,不,未必,未必。”言语中充分流露出对杨贵妃美色的垂涎。后人因此说安禄山起兵作乱,一是要当皇帝,二是想得到杨贵妃。

  段氏聪明美貌,向来受安禄山宠爱,他的三子安庆恩便是段氏所生。她听了这话,隐隐有些不安。此时,安禄山二子安庆绪已经被封为太子,这让段氏更加心中不快起来。

  酒至半酣,安禄山又夸奖乐工说:“真好看,真好听。孤家向来虽蓄大志,只因李三郎待我甚厚,所以不忍,意欲待他宴驾了方始举事,我想杨国忠这厮屡次发我隐谋,激我做出这些事来,正所谓富贵逼人。一起兵时,呼吸间得了二十四郡。想李三郎不知费了多少钱粮,用了多少心机,教成这班梨园子弟,自己不能受用。倒留与我们作乐,岂不是个天数。”这话是安禄山踌躇满志时说出来的,应该是真心话,可见杨国忠确实在促使安禄山谋反一事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梨园乐工听了安禄山的话,一个个眼泪汪汪,低头伤感,不觉间歌不成声,舞不成态。乐工雷海清更是当殿痛哭,大骂安禄山恩将仇报,罪恶滔天,并将手中琵琶向安禄山掷去。可惜未中,遂被乱刀砍死,并“肢解以示众”(《明皇杂录》)。后来清人洪昇作传奇剧本《长生殿》,其中有一出《骂贼》,便是讲述雷海清骂贼这段历史故事。当时享有盛名的大诗人王维闻此事而赋诗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而王维自己,也没有逃脱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灾难。此时此刻,他正被迫在安禄山手下为官。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王维感伤下吟诵雷海清事迹的这首诗竟然会成为他日后的救命稻草。人的命运亦如同历史的发展,某位意外和不经意的所为往往起了关键性的所用。关于王维,在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篇章叙述。

  玄宗抛弃臣僚子民,自己率先落难而逃,长安兵不血刃沦陷于叛军之手,标志着盛唐的时代正式结束,但大唐江山的梦魇还远没有结束。

  被乐工激怒的安禄山,立即以长安百姓曾乘乱盗抢国库为名,命叛军在长安进行大搜捕。叛军将卒乘机抢掠,百姓多数因此而家徒四壁。安禄山还认为难解心头之恨,于是又下令对百姓进行严刑逼供,连引搜捕。结果搞得长安人心惶惶,百姓们更加思念唐朝。民间经常流传着太子李亨要领兵夺回长安的小道消息。有时只要一人大呼“太子的大军来了”,长安城中的人就会四散奔逃,街市为空。叛军一旦看到北方有尘土飞扬,也往往以为是唐军到了,惊慌失措,随时准备逃走。长安中的一些江湖豪侠,也时常暗中袭击叛军官兵,令叛军人心浮动。安禄山诏令南不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北不过云阳(今陕西富平东),西不过武功(今陕西武功),这让他更加气急败坏,下令史思明、阿史那承庆等挥兵攻打唐军控制的城镇。 

  叛军每攻破一城,便把城中的妇女、财物甚至衣服抢夺一空。把青壮年男子组织起来,给他们担运货物,而把那些老、弱、残、病、幼都用刀挑死,并以此取乐。叛军兵威所到之处,无不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大多官僚、士绅、老百姓一听到太子李亨在灵武郡登基,都争相前去投奔,“相继于路”。而一些被被叛军攻陷的州郡,叛军一来,军民无力抵抗,便一起投降,表示为安禄山守城。而叛军一走,军民就奋起杀死留守的叛军部队,重新归顺唐朝。如此反反覆覆十几回,以至城镇已经都成了废墟。如此可见,天下的人心依然向着唐朝。

  后来唐朝能够起死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人心所向。对于天下的百姓们来说,回首往昔的繁华,唐朝依然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朝廷,他们期待朝廷能重新回到辉煌的顶点。然而,这一天再也没有到来。 






 
二 太子终于当上了皇帝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五,杨贵妃被缢死后,玄宗即将从马嵬驿出发。此时随行的大臣只剩下韦见素一人,其他人都不知去向。玄宗伤感不已,于是就任命韦见素之子韦谔为御史中丞,并兼任置顿使。但随驾人员却为前往何地而发生了分歧。大多数将士们都说:“杨国忠谋反被杀,而他的部下亲信都在蜀中,不能去那里避难。”有人提议去太原,有人建议去陇右,也有人主张去朔方,还有人请求回京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左右争执不一。

  玄宗想去蜀中,又恐怕违背众心,所以沉默不言。韦谔说:“如果要返回京师,就要有足够的兵力抵御叛军。而现在兵力单薄,不要轻易回去。不如暂时到扶风郡,再慢慢考虑去向。”玄宗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都同意去扶风。

  只有高力士最了解玄宗心意,他一板一眼地向众人分析说:“四川地方虽小,但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山水相依,内外险固,我看还是去四川为上策。”玄宗表示赞许。于是,便决定到扶风稍作休整,继续南行四川。

  等到出发时,当地的父老乡亲担心皇帝一去不回,将他们扔给叛军,于是集体拦在路中,请求玄宗留下。并恳切地说:“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意思是说:森严宏壮的宫殿是陛下的家室,那些列祖列宗的陵园是陛下先人的葬地,现在都舍弃不顾,想要到那里去呢?

  这番话说得相当悲壮,玄宗虽然骑在马上一言不发,却在原地停留了很长时间。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许久后,玄宗才命令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安慰这些父老乡民。百姓们见玄宗执意西去,便对太子李亨叩首哀泣:“皇上既然不愿意留下来,我们愿意率领子弟跟随殿下向东讨伐叛军,收复长安。如果殿下与皇上都逃向蜀中,那么谁为中原的百姓们作主呢?”不一会儿,闻讯赶到太子跟前的百姓达到数千人,众人苦苦哀求太子李亨留下。

  经历了马嵬事变后,太子李亨的心思已经起了极大变化。他看出眼前的形势对他极度有利:玄宗一意孤行,已经失去了人心。若是他肯留下来,只要振臂一呼,天下必定云集。到那个时候,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他的地位就相当稳固,决非任何人所能撼动。

  太子李亨心动了,但他又担心不随驾会落个不孝的名声,还是有些犹豫,便故意说:“圣上远冒险阻,我不忍朝夕离开左右。再说我还未面辞父皇,我现在去告诉皇上,听候吩咐。”东宫宦官李辅国是太子亲信,最了解太子李亨的心思,便进谏说:“安禄山举兵反叛,进犯长安,以至四海沸腾,国家分裂,如果不服从民意,怎么能够复兴大唐天下呢!现在殿下随从皇上入蜀中避难,如果叛军焚烧断绝了通向蜀中的栈道,那么中原大地就拱手送给叛军了。人心既已分离,就难以再聚合,到那时就是想要有所作为,恐怕也不可能了。不如现在收聚西北边防的镇兵,再加上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地区的兵力,与他们合兵东讨叛贼,收复两京,平定四海,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使大唐的基业得以继续,然后再打扫宫殿,迎接皇上返回京师,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孝顺行为吗!何必因为区区温情,而作儿女之恋呢!”

  李辅国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太子李亨终于下定了决心,派长子广平王李俶前去禀告玄宗。玄宗一直在等待太子,却久久不见,派人去看,才知内情。知子莫如父,玄宗看出了太子李亨的心思,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也勉强不来了,叹道:“人心如此,就是天意。”于是下旨留下太子李亨在关陇一带,以鼓舞抵抗叛军的军民之士气。玄宗又让高力士将太子妃张良娣送给李亨,并代传口诏:“希望你好自为之。”

  六月十七,玄宗一行到达岐山(今陕西岐山)。此时随行人员大为减少,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有人传言说叛军的前锋立刻就到。玄宗听到后不敢有丝毫停留,继续前行,晚上宿于扶风郡(今陕西凤翔)。随驾的军士都在暗谋出路,甚至公然对玄宗出言不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也无力控制,玄宗深以为患。

  刚好这个时候,成都进献给朝廷的10余万匹春织丝绸运到了扶风,玄宗下令将这些丝绸陈放在庭中,召来随从将士,大声对他们说:“因我年老昏庸,任用非人,致使逆胡叛乱,两京失守,须远避其锋。知道你们皆是仓促跟从我出奔,来不及告别父母妻子,跋涉艰难,十分劳苦,我愧对你们。去蜀中道路阻长,郡县狭小,我们人马众多,难以供给,现在听任你们各自还家,我只与子孙、中官前行入蜀避难。现在就与你们诀别,把这些春彩分给你们以备资粮。你们回去见到父母及长安父老,请代我致意,各好自爱!”万民涂炭,天子蒙尘,这番话确实是玄宗的肺腑之言,他自己说着已经是泪流沾襟。

  将士们听完玄宗的话后,大受感动,都哭着说:“臣等生死在所不惜,愿意永远跟随陛下,不敢有二心!”玄宗说:“去留听从你们自愿。”命陈玄礼将丝绸分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