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萨苏评注菊与刀 txt打包-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每个人都有强制作用,并超出一切偶然的情况。

    日本人的义务及相关事物一览表:

    一、恩情:恩情是指被动发生的义务。我们往往说一个人“受恩”、“身受恩宠”,这些都是从被动角度而产生的义务。3【3萨评:下面所描述的四种恩情不需要施与,类似于基督教中的原罪。比如皇恩,解释是既然世间一切都属于天皇,那么你能享受这些,就是受了恩。】

    皇恩——从天皇那得到的恩情。

    亲恩——从父母那得到的恩情。

    主恩——从上司那得到的恩情。

    师恩——从师长那得到的恩情。

    在人的一生当中,会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恩情(注:所有对自己施恩的人都是“恩人”)。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2)

    二、恩情的相应义务:每个人都必须“偿还”这些债务,每个人都必须向“恩人”“回报这些义务”。也就是说,这些义务是从主动偿还的角度而言的。

    1·义务:无论如何努力,无论经过多久,都无法偿还这些义务。

    忠——对天皇、对法律、对日本国的义务。4【4萨评:这个观念在今天日本已经被西方的权利义务所代替。对天皇的忠只剩形式了,对法律的义务与其他国家并无二致,而对于国家则复杂得多,因为日本对于国家的定义还没有充分的权威说法。】

    孝——对双亲、对祖先(包括子孙后代)的义务。5【5萨评:在日本,孝的概念今天也受到西方思想的极大冲击,加上日本自古以来观念中对父母的爱恨交织,现在日本的“孝”已不容易找到例子了。相反,虽然有子女但是住入老人公寓,接受国家提供的看护服务的老人,在日本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敬业——对自己工作的责任。6【6萨评:这一点今天的日本人并没有丢弃,而且发挥到极致,是值得学习的。】

    2·情义:以下的债务必须根据所接受的利益数量偿还,并且有时间限制。7【7萨评: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还情义的时间越快越好。】

    (1)对社会的情义:

    对君主的义务。

    对近亲的义务。

    对那些施与自己恩惠的人的义务——他们与自己没有亲戚关系。比如接受了他的金钱、善意,以及工作上的帮助(如工作互助)等。

    对非近亲(如伯父、伯母、表兄妹、堂兄妹等)的义务——并不指从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恩情,只是大家共有一个祖先。

    (2)对自己名誉的情义,相当于德语中“dieEhre”(名声):

    当一个人受到侮辱或遭到失败时,有为自己“洗刷”污名的义务,例如,报复或复仇(注:这里的反击、报复行动不应被看做是对他人的侵犯)。

    不承认自己(在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

    都有遵守日本礼节的义务,即遵守一切礼仪规范、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不如意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感情,等等。

    以上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日本就使这些美德成为绝对的东西,从而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的义务和对父母的孝道的思想区分开来。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就不断吸取中国伦理道德体系,所谓的“忠”、“孝”都是来自于汉语中。但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相反,中国人还要求“仁”,8【8萨评:孔子曾经解释过“仁”的概念——“仁者爱人”,认为君主行仁政是他的责任。这也符合中国社会当时的状况,因为古代中国更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因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是否“仁”就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危了。这个观念被后世儒家发展为君主必须是道德典范,生生在大明朝就曾逼疯了好几个道德上不那么理想的皇上。美国人对这几个倒霉的皇帝一定十分同情,因为换到美国社会,美国总统的个人品质如何,对美国是否发展得好根本不重要。根据这个观念,如果君主不仁,则臣下另选仁君辅佐是可以原谅的。这一信条被后来许多造反者所扩展利用,以“不仁”的理由推翻君主,甚至干脆杀掉暴君。虽然,孔子实际上没有说过君主不仁就可以推翻和杀掉……但是他也没说君主不仁也要效忠到底——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也很矛盾,所以干脆不说话了。】也就是英文中的“benevolence”,它是“忠”、“孝”的先决条件,是比这两个概念更高的美德,它代表了西方人所指的人们交往中所有的美好事物。父母必须具有“仁慈”。同样,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理所当然地可以起来反抗。帝王皇位的巩固、人们对文武百官的服从,全在于统治者实行“仁政”。中国的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也讲究这一美德。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3)

    日本人并不接受中国的这种伦理要求。杰出的日本学者朝河贯一在谈及中世纪中日两国对此的认识差异时写道:“在日本,这些观点显然是与天皇的绝对权威不相容的。因此,即使仅作为理论,我们也从未全盘接受过这些观点。”事实上,在日本,“仁”不属于一种美德,没有中国伦理体系中那样崇高的地位。在日语中,“仁”的发音是“jin”(但字形还是与中文中的“仁”一样)。即使是对身居高位的人来说,“行仁义”或“施仁”也不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美德。由于“仁”完全被排斥在日本的伦理道德体系之外,使它具有不属于法律范畴之内的含义,它或许是值得赞扬的行为,比如从事慈善事业以使名声远扬,以及赦免犯人,等等。这些都是职责以外的事情,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如此。9【9萨评:这是不正确的,日本官方并没有排斥“仁”的观念。实际上,日本历代天皇的名字都带有“仁”字,比如现任天皇的名字是明仁,其父为裕仁,其子为德仁。这都表明了日本天皇家族对这个观念的重视,只是日本社会并没有以这个标准约束天皇的理论而已。理由呢?日本人的观念是天皇本身就是完美的化身,“仁”如果是美德,那么天皇一定已经具有了,没有必要再提出要求。至于天皇也可能做出不仁的事情,那么怎么解释呢?也很好解释——你把天皇的行为看做不仁,肯定是你错了或者别有用心……】

    “行仁义”的另外一种意思是“做法律规定范围以外的事情”,这种行为经常被强盗们视为美德。比如在德川时代,武士们是佩带双刀的,显得十分威武,而那些无赖则只佩单刀,他们所谓的“行仁义”就是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如果歹徒要求另一个帮派进行庇护,那这个帮派为了使这个歹徒免受同伙的报复,就把他保护起来,这就是“行仁义”。在现代社会中,“行仁义”具有了更多的贬义,它只有在人们谈论处罚违法犯罪行为时才会使用这个词。正像日本媒体所披露的那样:“现在,在日本国内,地下劳工到处‘行仁义’,应该予以严惩。警方也应对此不法行为监管,打击那些在日本各地猖獗的‘仁义行为’。”这里的“行仁义”当然就是那些流氓地痞们所称为的“盗贼的荣誉”。尤其是在现代日本中,经常有一些小包工头也在“行仁义”,就像二十世纪初美国码头上的意大利籍劳工潘德恩那样,自己和一些无技能的工人订立非法劳动合同,从他们身上获得高额的利润。中国的“仁”的概念在这里已经完全走样了。10【10萨评:其实,这更像中国古代“侠”的概念。只是两国文化中对同一概念使用了不同汉字的区别而已。中国古代也强调“侠以武犯禁”,因此历代都加以沉重打击。日本的浪人就以“侠”著称,不过,从对他们的记录来看,他们的道德实在和金庸小说中的“侠”相去甚远。】日本人完全篡改并且贬低了中国价值体系中有关道德的核心内容,但是又没有增加其他内容来使“义务”成为有条件的道德规范,因而孝道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即使对父母的不道德和不公正行为也要宽恕。只有当“孝”与对天皇的“忠”发生冲突时,人们才可以放弃孝道;但是当父母道德败坏或者他们破坏了儿女的幸福时,作为儿女也必须履行孝道的义务。11【11萨评:日本的观念对“孝”远没有和“忠”同样的地位。相反,日本的老人一旦因为健康、年龄等原因离开对家庭的主导地位,子女对其的尊敬十分有限。相反,在中国,“孝”受到甚至高于“忠”的推崇。在封建社会,即便是父母已经死了,在守孝期间如果还去为皇帝工作也会惹出大麻烦。明朝张居正就因此发生了“夺情”案。忠于一个暴君虽然可以被接受,但不会被提倡,而在父母做了坏事的时候“包容礼让父母的行为”,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直到今天,如果孩子犯罪父母去告发,可以有“大义灭亲”的美名,而如果父母犯罪孩子去告发,即便父母对社会而言罪有应得,孩子的这种行为也很难为大众接受。】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4)

    有这样一部日本近代的电影:在农村饥荒时,一家父母将自己的女儿卖到了妓院。一位乡村教师为了把自己的学生赎出来,就向村民借了一些钱。没想到这笔钱被这位乡村教师的母亲偷走了。其实,这位老师的母亲并不穷,她自己经营着一家收入可观的餐馆。这位老师在知道这件事后,只能自己来接受惩罚。他的妻子后来发现了真相,于是写了一封遗书,对此事承担了全部责任,然后自己带小孩投河自尽了。事情最后被传开了,但大家对这位在这场悲剧中应负责任的母亲却不去责问。在尽完孝后,那位教师独自前往北海道,去磨炼自己的人格,以便使自己能够坚强地应付今后类似的考验。当然,这位老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英雄。但在美国人看来,那个偷钱的母亲应该为整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