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造纯利润600万左右,人均利润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跟董总期望的,比如说三联生活周刊要做成广告收入一个亿的目标,现在应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后来我们觉得还是低调一点,在十周年的时候请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过的同志回忆一下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
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和各位同事付出的辛劳、酸甜苦辣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想请大家写一点关于三联生活周刊的记忆,集合起来可能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史。后来我跟潘总交流,他说这不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正史,是三联生活周刊的野史。三联生活周刊的12年,从无到有,经过了那么多的坎坷,董总的文章中谈到“我们感谢所有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作用的同志”,包括许多跟我们有过经营合作关系的公司,包括我们现在一直在担任三联生活周刊代理的天依发广告公司,三联生活周刊的广告是他们的主营业务。这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其实主要的编辑是闫琦,我们约到的稿子比现在要丰富得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做了一些筛选。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的情况。三联生活周刊从第一代陈钢真正启动运作,到现在为止12年。这个过程中,这本书中有一个大事记,把基本的脉络整理出来了。陈钢先生曾经出过五本征求意见稿,这是中国期刊历史上没有过的。当时董总非常有魄力的,整个编辑部空转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我现在回过头看当年三联生活周刊陈钢时期的运行,包括对记者的培训,对整个期刊的成长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一代的记者,各自都在各个媒体重要的岗位上,他们现在的基础训练基本上都是陈钢先生领导的。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苗炜他们说陈钢对于整个记者的训练,三联生活周刊的传统是陈钢奠基的。真正面市是杨浪先生开始,真正从新闻和文化的结合是杨浪先生做尝试,具体地做了四本杂志。生活周刊前期的奠基,为什么有媒体说三联生活周刊在发展中比较有骨气的一本杂志?我想跟前期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杂志编辑已经没有这样的机遇,没有这样的领导有魄力,使得一本杂志前期还没有真正面市的时候就有那么长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在充分准备以后,先培养人,先做结构上的准备,我觉得这是三联生活周刊成长的一个特别好的基础。像盖楼一样,如果没有地基,不可能有今天,这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筹备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今天取得这样经营上的业绩,我们从人均利润上,每一个人的人均利润超过十万,纯利润。这样的基础跟当初三联书店的领导确定的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从期刊经营上来讲,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比较早的走市场化的道路,包括我们,如果说前期的磕磕碰碰比较多的是在跟我们投资和经营合作方之间的关系磨合,我觉得这也是三联生活周刊成功的一个很值得总结的经验。我们的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前卫的,或者说是跟市场结合得比较紧的结果。三联生活周刊在我上任,我是1995年9月份正式当三联生活周刊的执行总编,到现在为止,我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到现在十年不到,虽然说现在生活周刊渐渐长大了,但是如果说没有前面那么长时间的奠基,后面这个楼是盖不起来的。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三联生活周刊所有的同仁,对我们的前辈们为三联生活周刊的前面做出很大努力的同志致以深深的敬意,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从1995年开始出版,1996年开始以半月刊的方式出版,2002年开始以周刊的形式出版。我们从半月刊转周刊的时候,当时也是我们董总一个非常坚决的决策,其实我们在1999年下半年的时候,关于是不是从半月刊转为周刊经过过激烈的讨论,当时的条件是不成熟的,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在整个编辑部的准备方面,但是董总说现在周刊如果再不做就完了,一定要抓住时机上。我们后来顶住了一切压力,当时发行和广告全部都不支持,我们在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大的前进,变成了周刊。我们幸运的是,变成周刊以后,2001年当年,我们的广告和发行都上升了,而且上升的幅度很大。实际上三联生活周刊走出困境是从2001年开始,真正变成周刊开始。但是变成周刊以后投入很大,变成周刊以后一年投入1000多万,当初所有的广告其实不能支撑三联生活周刊的发展。2001年的广告,天依发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广告是700万到800万,但是我们开始起步以后,到2003年,天依发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广告一下跃升为1800万,2003年三联生活周刊从经济上彻底走出困境,到今年为止,在全国的周刊中,全国现在大概有很多家周刊,从经济实力来讲,三联生活周刊是最具经济实力的,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从今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从今年开始增加了印张,使它变成最厚的作品,现在是120页篇幅,我们希望不断地增加篇幅,使得它能够变成一本真正综合性的权威的周刊。董总给我们定的目标,基础目标,一个亿的广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比较遥远,但是我们周刊的同仁们还是有信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达到我们周刊的创始人、策划者给我们提出的基础目标。
下面我们请周刊的老同志代表杨浪发言。
第五部分:《十年》新书发布会实录《三联生活周刊》讲述“十年”编辑部故事(图)(4)
朱伟主办《三联生活周刊》图片 杨浪:在过去这十来年,我对三联生活周刊是密切关注的。我们算长辈、前辈。经过十年,从93年开始已经12年了,历史的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意义的,老总最初发起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当时不像现在期刊业市场这么好。刚才朱伟说的这些数据对我是有益的。
董秀玉:99年就开始盈利。
杨浪:其实三联本身是一个传奇,有一年北青报还登了一个刊,北青报找我采访。方向明的一篇东西里也说到三联。为什么历史这个东西那么多人要殚精竭虑,还是说不尽?其实历史背后还有很多的历史,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其实三联生活周刊的初期经过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许多事件,才有今天,这些东西其实是一个杂志、一个出版物之所以有生命力的内在原因。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看谁会写那段事儿?后来发现没有。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东西,正因为发生很多这样那样的事情,它有它顽强的生命力。
三联生活周刊,经营的套路是现代做杂志、做期刊最终决定成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我期待着三联成为一个中国期刊的世界品牌,我认为三联生活周刊绝对具有成为中国期刊的世界品牌的可能性。从韬奋先生做这本杂志,实际上是世界性的如今有影响力的品牌,三联生活周刊是从韬奋先生开始传承的。三联生活周刊是在93年、94年的时候,是中国期刊界最早的用现代期刊的理念引进商业资本的,试图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商业运作。93年,我们谈了很多经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惊讶,居然有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在市场上覆盖很不错的,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但是三联是最早的,三联最早进入市场,并且历经坎坷。如果说老总很顽强,我绝对是有见解的。三联生活周刊成为中国期刊的世界品牌,其实它是有优秀的期刊运作的基础。一个好的媒体的标志就是一个好的内容、一个好的市场覆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人才,要有好的团队。当时我跟陈钢一块儿做,包括在座的苗炜、王锋,在当时如何使一批年轻人用现代、专业的方式进入这个岗位,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十多年来,回过头,我觉得三联生活周刊能这么好,原因在于基因,根上有一个东西。但是我更想说的是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一定有望成为中国期刊的世界品牌。当然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期刊市场竞争当中,包括我们现在所在的机构,一定会试图以某种方式进行与国际品牌嫁接合作,其实我们知道最好的是自由品牌。三联生活周刊这么好的东西,但是在财经方面还是有一些书生气,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没准我们会看到一个三联的纪录片。
朱伟:最重要的基因是三联生活周刊从最早的版本开始做起,可能是董总说的“理想主义之路”,如果说没有理想主义,大概也不会有三联生活周刊纪录片。
杨迎明:“十年”这本书只谈风月,不谈其它别的,我就按照这个写。我到三联书店主要是杨浪介绍我来的,杨浪和希林之所以推荐我到三联,主要是救助,我这个人离文化越来越远,希望我能够进入文化圈子。在三联一年的过程中,虽然本性时时暴露,但是多多少少沾到一点文化的东西。从三联书店出来以后,办了一个《放眼看世界》,仍然走的是老路子。
三联生活周刊最初的时候,董总的意思是打造“一条中国新闻周刊的航空母舰”,不用发动进攻,只要使用一些炮艇,被它的浪就给冲掉了,我觉得最早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因此他才能够集结北京的,包括一些外地的媒体、出版、新闻等所谓的大腕,是准备打一种综合性集团大兵团作战。三联生活周刊最开始的东西并不是应运而生,中国的形势发展到那一步需要出这么一本东西,而是想打破一层天窗。因此当陈钢到我家里谈办三联生活周刊,我第一种感觉是复辟,现在感觉并不是复辟,而是中国走到现在这一步应该有这么一本东西,这本东西是非常主观的。
三联生活周刊一直是比较低调的,我希望三联生活周刊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