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获得成功的前提,他们是动用了一切理性的能力进行了思索的。这种直觉与那种没有任何理性的前提性的努力,而偶然灵机一动的直觉,我以为是决不能相提并论的。
凭直觉获得的真理,对第三者来说,还是有待日后验证的假说。但是对付出了全部理性的努力,凭直觉智能穷其究竟的人来说,这已经不单纯是假说了吧。我想,这里起作用的直觉不是简单的偶然性的,一定是可以称为“理性的直觉”的这种东西。
汤因比因为知觉和理性都是在意识的水平线上起作用,所以人们可以据此相互比较记录,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在感觉什么,在怎样推理。这样,大家对某一现象就可以得到一致的解释,得出一致的思考结论。我们将这种一致的解释和结论称为客观性。这意思就是说,不能是只属于某个个人特有的,因之和别的解释结论不同的私人见解和思想,必须对一切人都有共同性。但是,如果把“存在即其本身”所真实准确地反映在人类智力上的东西称作客观性的话,那么刚才所说的意识性思维的共同内容是否果真具有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呢?我们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手段。或许这些共同的内容不过是集体的幻觉而已。
在直觉中有一种主观性的东西,是属于某一个特有的。这种个人性的直觉或许是别人不能理解接受的。事实上,这种直觉也不见得对所有的人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也还会有些人能改变思想而接受这个直觉的吧。科学家和诗人,宗教方面的先觉,他们的个人直觉就属于这一类。
25
展望二十一世纪
不过,据以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潜在意识是由几个清楚的精神层构成的。在个人性的直觉的水平线以下还有一层,潜在意识似乎就是在这里创造出了C…G.荣格命名为“原始意象”一类的神话。这个“原始意象”与意识水平线上的理智活动相同,是万人共同的东西。
同一个“原始意象”反映到许多不同的民族仪式和民间故事中而显现出来。它还变按时间和场所,出现在由代表各种文明的人写成的构思精巧的戏曲和小说里。由于“原始意象”具有强有力的心能,所以具有强制力。有时候它会压倒意识性的人类意志,使人们采取违背本米意图的行动。
池田荣格所谓的“原始意象”可以认为和所谓“集体精神”是一样的东西吧。就是说,自人类出现以来的所有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东西被继承,并深深地潜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宗教包含着这样的潜在意识层,并要进而探求其内部的真实的存在。因此,宗教很多都是直觉的世界。然而宗教若仅仅强调直观,就会陷入独断。
我想,宗教的直觉智能也是承受了理性之光才得以在现实中存在的。刚才我说的必须是理性的直觉,也包含这种意思。同样,在科学上如果以为只要有理性就可以了,那就会失之偏颇。理性必须要有直觉智能的支持。
汤因比我相信,科学和宗教既是从人类潜在意识中的“个性层”,也是从“共性层”中引出直觉的。这一点,科学家创立的假说与宗教方面的先觉的洞察是性质相同的东西。但是科学家们是站在意识的立场来验证这种直觉的,所以其严密性要胜于宗教家。
与此相反,宗教的先觉们更多地致力于对宇宙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等根本问题给以独断的解释。差不多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都会提出这些根本性的疑问。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是可以验
26
第一编第一章人类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证的。因为这超越了人的思维能力。尽管如此,正是这些根本性的疑问最切实地压在我们的心上,最执拗地要求解答。宗教的先觉给予的解答,在不可能验证这个意义上,确实是独断的。但希腊语dogma(独断)这个词的原义是指对于一般被认识被承认的真理的一种见懈。
科学家们把自己的目的限定在观察各种现象,寻找合理的解释,努力审查由此得出的结论。与这种科学相反,宗教则是给我们一幅神秘世界的地图。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人类必须具备意识,度过今后的一生。当然,这幅地图只不过是凭臆测而成的。但对我们来说,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比起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可以接近的宇宙中的小片断,并得到了证实的许多科学的调查结果来,这幅地图对我们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当然,科学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但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是初级的东西。科学性的观察和理论,在最原始的旧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时,就已经需要了。人类为了存续下去,只用这些最初级的科学就足够了。后来的科学的长足进步,从生存这个目的来看是无用的东西。而且科学的进步甚至很容易招致人类的自亡。
池田如您所说,宗教与科学尤其在人类历史的现阶段,是人类生活必不可缺少的。我认为,科学和宗教决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我相信,将宗教置于科学的基础上,宗教又包含科学性,科学与宗教相辅相成发扬下去,其结果会进一步开扩人类的视野。
爱因斯坦博士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我想这句话现在越来越重要了。
汤因比科学与宗教没有必要对立,也不应当对立。为了应付宇宙,人类必须在精神上接近宇宙。而科学和宗教就是为完成这一目的而使用的相互完善的方法。
27
展望二十一世纪
科学被禁止侵入宗教领域。如果要侵害宗教领域,科学就难免骼人无法验证的独断,这样一来就等于放弃了科学独自的验证这一方法,结果就会完全丧失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吧。
宗教曾经偶或侵害过科学领域,但当科学坚持其领有权时,就不得不退却了。不过,这种退却没有给宗教自身的领域造成伤害。
池田宗教和宗教所具有的直觉会给整个人类带来价值。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其本质上的价值是很重要的。我从这个角度思考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完善的关系时,感到下述的方法最好也能加以考虑。就是说,像博士所指出的,宗教多着力于独断式地解答人类最根本性的课题。另一方面,科学则是寻求合理的解释,着力于检验其结果,所以这自然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科学是诉诸于人的理性,因此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事实。我们要在以直觉为中心的宗教和以理性为主的科学之间,在承认其各自的独立性的基础上,努力架设一座桥梁。换句话说,宗教家和科学家都要从各自的领域中跨出一步,努力向对方接近。
当然这不是侵害行为,而是尊重对方的立场,向其靠近。无论靠得如何近,科学的方法恐怕也不能侵入宗教的领域吧。但是我想,这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以利于人们倾心于宗教独自的领域。
举一个例子说,博士在考察各种高等宗教主张的教义和“终极的精神之存在”的关系方面,将物质极小的形态中不相容的特性作为考察的一个步骤来运用,我认为这是极其有效的。我想,博士所运用的方法,虽然也是为了揭示人类理解能力的限度,但这是出色地解决各宗教间的矛盾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第一编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第二章人类周围的环境
1.人类与自然
池田佛法说:“自然界本身是维系独立生存的生命的一个存在。”并教喻说:“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此外,再没有创造性发挥自己的生存的途径。”
佛法的“依正不二”原理即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分开对立起来考察,就不可能掌握双方的真谛。而且,所谓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间的生命的主体不同,环境存在的意义也就迥然不同。比如说,人类有人类的环境,鸟类有鸟类的环境。即或同为人类,环境对每个人来说也是独立的。在这一意义上看,生命主体和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佛法不断探求这种浑然一体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其原动力。
汤园比确实如此。不过,对于受希腊语和拉丁语教育,学习基督教以前的希腊、罗马文学的西方人来说,“依正不二”这个概念是不陌生的。因为其理念同样也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罗马世界的世界观。
池田这很有意思,我想完全可能是事实。日本人曾经抱有一个信念,要将这种优秀的精神规范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保持人类与环境的词和。因此,在古代日本的自然环境是保存完美的。
29
展望二十一世纪
但到了近代,由于要赶上欧美的发达国家,结果把对待传统的宗教和自然的正确态度,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观念都抛弃了,转而疯狂地追求物质欲望。
在这里,我们生活于现代的人必须首先看清,现代科学技术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摆脱物质欲望基础上的一一种文明。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判断这一点,恐怕就不可能纠正现代文明会破坏自然以至于破坏人类的过失。
汤因比自从我们的祖先作为人开始生活以来,人类就一直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以求使其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不仅人类是这样,其他的许多生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所不同的只是,其他生物不能和人类一样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环境施加影响。总而言之,距今二三百年以前,无论人类还是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还没有发展到毁坏自然而强行制造人为环境的程度。
当然,事实上在进人产业时代以前,原来一些肥沃的土地已经由于过分的采伐、放牧和耕作而变成了不毛的沙漠。当时这种对“依正不二”的侵害,是后来进人产业时代人类对自然所作所为的不祥的前兆。虽说如此,对自然界的这种初期的损害还只不过是局部的。限于当时人类的技术能力,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有一半是无意识中受到了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