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为,钟会明知所属军士都是魏人,那里会跟他蜀叛变?以他们才能,怎么会上姜维的当呢?他为司马家臣已久,要以魏臣自居,实在十分困难。
51。姜维得到孔明秘传,为什么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孔明由于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同样居于孔明知遇之恩,一有机会,便兴兵北伐。但是他的机会和遭遇,实在是相差太多,无从比拟。孔明生前,刘禅尚能全力配合。姜维北伐时,刘禅听信宦官黄皓。能作战的将领,已调零殆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即为当时的困镜。在蜀军著名将相中,又是惟一没有见过刘备的人。和孔明一样,都是二十七岁时,为蜀汉提任总策划人。五十九岁时,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自刎而死,比孔明更加壮烈!
  姜维先后北伐九次,他的毅力,可与孔明相比美。最后由于邓艾冒险裹毡堕涯,完全出乎大家的意外。不得以用诈降的手段。希望藉由钟会的反叛,争取蜀国危而复合的一线机会。虽然功败垂成,却以自己一命,同时把征伐蜀国的两名魏将,邓艾和钟合,俱皆毁灭想来他的计谋未成,也将含笑九泉之下了。
  孔明是时代的焦点,姜维并不是。这种大环境,促使两人的际遇不同,成果也不一样。孔明赞美姜维的话,诚恳而实在。姜维也秉持孔明的教训,把谨中当做益州的门户。后来为了和邓艾争夺陇西通路,缩短汉中的防线。不料阳平关守将蒋舒投降,使钟会得以长驱直入。大家认为他擅自改变孔明的以攻为守策略,转以攻击为主。这才导致蜀国的败亡,未免过份。但他胆大细而多计,大无可奈何之中,仍然夺斗不懈,实在值得我们敬佩。他自奉俭的,心地表明,足与岳飞相比美。
  52。阿斗不费吹灰之力,便笑死司马昭,这一招如何?
  很多人为属国的灭亡,觉得婉惜!为阿斗的“乐不思蜀”,感到痛心。其实,开局固然不易,收场也十分困难。阿斗不选择悲壮的方式,却能够安排喜剧式的结局。从某一种角度来看,未当不是多一种参考方案。
  阿斗亲率太子、诸王及群臣,恭恭敬敬地投降。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可见建国与亡国,对他而言,都是小事一桩,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歹死不如赖活,使阿斗的苦笑来回应背城一战、以身殉国的忠谏。他心里想:这样不切实际的“高调”,谁不知道?然而降能保命,战必牺牲,他自有选择。
  一百多天之后,司马昭下令,要阿斗带着妻子儿女前来洛阳。他还是高高兴兴,打算到上国观兴。发觉大家都不愿意跟随,只有郤正、张通两人,只身护驾。
  来到洛阳,被封为安国公,当然满心欢喜。司马昭为了试探阿斗的内心世界,请他吃饭。在馀兴节目当中,刻意安排蜀国风情。随从无不感慨万千,惟独阿斗嘻笑自若。司马昭非常感概地说:“人而无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郤正连心警告阿斗,也没有效果。
  司马昭干脆直接询问阿斗:“想念蜀国家乡吗?”阿斗也直率地回答:“乐在思蜀!”郤正在旁,建议他应该答以“祖先坟墓都在那里,心中每一想到,都十分难过”。司马昭再问一遍,阿斗便按照郤正的话,一字不改地照着回答。司马昭说:“这不是郤正的口气吗?”阿斗坦城地说:“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
  想不到阿斗这一招的功效,奇特至极,竟然把司马昭活活笑死。司马昭费多大心思,才打败阿斗。却经不起阿斗的亡国残俘资态,落得笑死自己。
  我们推崇阿斗的弟弟刘谌,当刘禅决定投降时,怒不可抑地痛责兄长:“君臣合力,做背水一战,为国而死,才有面目见祖先于地下。”劝告无效时,赶到先主刘备的牌位前,痛苦禀告,然后回家砍杀家人,再行自杀,表现不愿意当亡国奴的骨气和勇气。
  然而,我们也欣赏阿斗这样“宁愿自己受辱,也不要居民再作无谓牺牲”的做法。
  天才与白痴,原本都不是平常人。天才看白痴,却和白痴看天才,一样的不可思议。我们一常人,看天才和白痴,不妨颠倒过来。从两头看,可能更加明白。
  若是设身处地,站在阿斗的立场,从小看到刘备对诸葛孔明的礼遇。接位以后,凡事由相父安排,自己不斗蟋蟀,又能做什么?我们嘲笑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实在也应该看看历史上的统计,伟大人物的第二代,大多数都没有多大的出息。十七年后,吴国的孙皓,受封为归命侯,照样向晋武帝投降,难道他和阿斗一样,也是扶不起的少主?我们顶多说这是阿斗症侯群的扩散,心里痛快一些,对整个大局,好像谁也无能为力。
  刘谌有骨气,表现出一门忠烈。阿斗、孙皓看得开,明知对国家无补,对人民也没有好处,却颇有自知之明。反正各人自作自受,只要求得自己所要的,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又何必痛加斥责,弄得自己也恼怒不已呢?
  53。司马炎为什么篡位?他怎样一统天下?
  司马昭老早有篡位的野心,他只是仿效曹操。自己想做而不做,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答应封司马昭为晋公,决定加以讨伐。结果被太子成济一战刺死,司马昭还假装大惊。令人报知各大臣,并痛斥成济大逆不道,昼灭三族。立曹奂为帝,封司马昭为丞相晋公。后来灭蜀有功,又尊为晋王。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旋即病死,司马炎继位晋王。
  司马炎胆量过人,直接询问曹奂,魏国的天下从那里得来?又说曹奂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为什么不让位给有才德的人呢?曹奂知事态严重,依照当年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台,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改国号为大晋,封曹奂为陈留王,非宣诏不许入京。
  这时蜀国早山投降,吴主孙皓却以替蜀主复仇为名,要攻打晋国。令镇东将军陆抗屯兵江口,以图襄阳。
  司马炎与众官商议,各有主张,以致犹豫不决。拖延了好久,才决定兴兵伐吴。孙皓战败,向司马炎投降。司马炎见孙皓登殿稽首,笑着说:设此座以待卿之矣!孙皓回答: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
  蜀、吴先后来降,魏也改国号为晋。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的基础。后来曹髦、孙皓、刘禅相继死亡,天下统一。证明《三国演义》开章明义所说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百年的纷争,终于告一段落,虽然说这样的统一,实在并不理想。然而百姓的痛苦,应该可以稍减,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事实。
  54。孙皓为什么投降司马炎?
  孙权病死,由少子孙亮继位。虽然聪明,却由于丞相专权,而无可奈何。先是孙峻,后为其弟孙琳。俱皆强横妄杀。孙亮泣告国舅全纪,要密谋杀孙琳。不料孙琳获得讯息,反将孙亮废掉。另立琅琊王孙休为君,不久老将丁奉献计,请孙琳入宫赴宴。于席间擒下孙琳,灭其三族。刘禅得知消息,遗使通贺。孙休特薛珝为使,到蜀国答礼。薛珝回东吴时,孙休问蜀中近况如何?薛珝说黄皓用事,民有莱色,孙休还感叹地说:“若诸葛武侯在时,何至如此乎!”派人再赴成都,说司马昭不久便会篡魏,必将侵犯吴、蜀、双方都要小心。
  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位。不久司马炎果然篡魏,孙休优虑成疾,卧病不起。召丞相濮阳兴入宫,令太子孙灵出拜,手指孙灵而死。濮阳兴与群臣高议,欲立太子孙灵为君。左典军万彧反对,左将军张布也认为乌程侯孙皓比较合适。孙皓字之宗,是孙权太子孙和的儿子。即皇帝位后,封孙灵为豫章王。他自己则凶暴日甚,又溺于酒色,宠幸中常侍岑昏。濮阳兴、张布力谏,被孙皓斩首,变灭其三族。又大兴土木,建昭明宫。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还要老将丁奉计划兼并汉土。
  消息传入洛阳,司马炎起兵二十馀万,来攻东吴。孙皓大惊,急召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滕修计议退兵之策。两军交战,吴军屡遭挫败,降者甚众。孙皓请降,赴洛阳面见司马炎。被封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孙贤建立的基业,终于在孙皓手中,举江南而弃之!
  55。三国最后如何结局?曹操、刘备、孙权地下有知,感想如何?
  三国的结局,是勉强由司马炎统一,建立晋国。
  提起司马懿父子,大家可能比曹操更看不起。由这样的家族,来完成统一的大业。相信大家每想到这样的结局,都耿耿于怀。我们宁可把它推给天意,仍然坚持人世间的事情,必须光明磊落,不能如些卑鄙恶劣!
  隐秩序的主要任务,在提醒人们,注意显秩序的不合时宜,并且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善意是无限的,广大无迹。但是,它的功能却是有限的。只能够透过合适的人,或者自然界的现象,来提出警戒。不能自己发挥力量,来完成任务。人世间的事务,总该由人来完成。这是隐秩序必须遵守的原则,从来未曾改变。
  换句话说,隐秩序透过合适的人,本修改显秩序。这种人事的变迁历程,把它记载下来,便是我们的历史。人类一代又代的显秩序,虽然都来自隐秩序,接受隐秩序的影响。毕竟每一代人,都应该由当代人来建立和修整当代的显秩序。好比当代的气球,由当代人修护和保管,才能够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三国时代的背景,相当特殊。原来十分单纯的忠诚,竟然变得非常复杂。很多人忠诚一辈子,到死还不知道对象搞错了。很多人自以为问心无愧,死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打了几十年,居然还打不醒当代的人。隐秩序一而再、再而三做出各种洞悉。显秩序却各有主张,呈现多元却缺乏主流的混杂状态。实在不忍心再这样下去,最终才放心让司马家族,来暂时终止动乱。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祖孙,都看不出司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