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他应该警觉,周瑜既然心存芥蒂,为什么还带他四处参观,似乎有意泄露军情。为什么还邀他同床共寝,难道真的是酒后不够清醒?他并没有。却把警觉性放在周瑜室内,可有什么机密文件?如何在周瑜尚未发觉之前,跑回曹营?显然是一步一步,完全配合周瑜的计划去执行。我们说周瑜神算,不如说蒋干听话。一个人再聪明,再能言善道,再有计谋。倘若财迷心窍,或者急于求表现,为功名所诱惑。警觉性就会用错地方,自认为十分聪明地上当。然后又怨天尤人,从不检讨自己。蒋干太不了解周瑜,而周瑜又似乎太了解蒋干。在这种情况下,蒋干若有自知之明。赶快回曹营请罪,还不至于闯下大祸。曹操斩了蔡张二人,蒋干还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立了大功。曹操挥手叫他退下,不知道他当时是不是已经省悟?如果不能,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当然,好不容易有蒋干来访,周瑜绝不肯轻易放过这种好机会。想尽办法,也要利用蒋干,做一些有利于东吴的事情。以蒋干的才智,斗不过周瑜。这一番假情报事件,恐怕是避免不了。简直是自投罗网,自找死路。
  30。曹操平日诡计多端,为什么也会上假情报的当?
  蔡瑁、张允投降曹操,被封为水军都督的时候,荀攸曾经问过,像这样谄妄无心、卖主求荣的人,为什么要礼待他们?曹操说我也会看人,只是我军不熟悉水战,暂时利用一阵子。后来的表现,曹操也都不满意,怀疑他们两个不尽力。可以说在心理上,已经有了上当的基础。蒋干出访周瑜,曹操也早已料到不可能有效。只不过既然是老同学,让他们会会面,说不定有意料不到的东西出现。在这种期待的心态下,蒋干拿出来的信函,如果是其他将领,曹操还会深思。如今恰巧是蔡、张二人,不由得怒气冲天,不如思虑就急着把二人斩首。刚一下令,曹操的反应很快,马上知道中计。偏偏斩首的行动更快,两颗人头已经是上来。曹操心中后悔,蔡张二人该当命绝,只有蒋干还在那里洋洋得意。曹操不方便责罚,挥手叫他快去。
  自古以来,精于刀者死于刀,精于游泳者死于水。现在精于用计的曹操,果然死于别人的用计。
  计有没有用?要看使用的时机、场合和对象。如今曹操正怀疑蔡张二人不用心训练水军,反为东吴所败。信件又从周瑜处获得,加上蔡、张二人,本来就是投机份子,有意反叛并不出乎意料。这几天正在气头上,被自己任命的都督叫喊,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头献给周瑜,真是岂有此理!在各种因素密切配合下,曹操马上把蔡张二人召来,由于心中已有成见,愈看愈不对劲。下令斩首,也是人之常情。曹操是人而不是神,犯这种错误,应该不算意外。
31。曹操为什么杀蔡瑁、张允?杀后怎样表示?
  刘表的后妻蔡氏,和她的弟弟蔡瑁,谋害刘备不成。刘表死后,又和张允等人,拒绝刘备进入襄阳。不久便向曹操投降,蔡瑁和张允,被封为水军都督和副都督。蔡夫人及公子刘琮,则在假意封官后在途中被杀。
  那时候荀攸曾经提醒曹操,蔡瑁和张允是谄妄之徒,为什么放心让他们掌管水军呢?曹操大笑说:我难道不知道?只是我们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性,不习惯水战,所以暂时留下他们的性命。待成事之后,别有理会。可见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有杀这两人的念头。为了权宜之计,才假装很欣赏他们两个的样子,以免引起疑心。
  蔡瑁和张允,由于久居江东,对水战十分熟悉。布寨操练,都很精妙。周瑜借蒋干来做说客时,给予假情报,诱报曹操杀掉蔡瑁和张允。曹操立即省悟:中计了。但是他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若无其事地向众将说:他二人怠慢军法,所以处斩。大家不敢再问,十分惊讶,怎么忽然间有这样的怪事?曹操杀蔡瑁、张允,我们看起来,并不为他着急。倒是做错事不认错,可能引起一些争议。小孩子做错事,当然应该认错,加深印象,希望以后不要再犯。基层主管做错事,应该认错。因为基层员工,自己做错了也要承认,必须以身作则。中阶层主管做错事,向高阶认错,对下属则不提起。高阶主管,那就很少承认错误。有时还会恼羞成怒,模糊焦点,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目标。曹操错了,有时承认;有时则找理由搪塞。这一点我们不能怪他,因为这样表现,合乎人之常情。
  32。孔明借箭,代表什么意义?
  周瑜心怀嫉忌,决意杀孔明,以绝后患。故意问孔明,水路交兵,以那一种兵器为优先。孔明心中有数,装得一本正经:“以弓箭为先。”周瑜趁机表示,军中急需十万支箭,请先生监制。孔明还是装得很像,拜问何时要用?周瑜说十天之内,孔明居然满口答应。鲁肃是老实人,急得要命。孔明要他救命,鲁肃居然骂他自取其祸,真是可爱!孔明借箭,用现代话来说,根本就是把工作外包,请同业分担,加起来数量便很多。
  孔明对天文地理,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知道不日之内,必有重务。曹操人生地不熟,又不熟悉水性,不敢在重务中出战。如果以船只逼近,伪装进攻。曹操必定箭如雨发,不敢停息。于是不用费力,便能够借得十万支箭。但是,这样一来,周瑜必然更加气愤,也更为嫉忌。很可能不择手段,非置他于死地不可。孔明并不是故意卖弄才华,使自己更陷入险境。只是周瑜这样的人,不能让他看不起,否则无法联合。不得不承担风险,来换取共同的利益。应该做的,绝对不推辞,这才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不应该做,再有利也不能做。
  工作有很多人会做,不一定样样要自己亲自去做。外包给别人做,并不代表自己偷懒。而是分散风险,由大家共同承担。孔明借箭,表示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解决方案。自己做十万支箭,费时费力又费神。不如向有箭的人借,一下子就凑齐了。问题是怎么借?向谁借?什么时候借?有没有把握?这些才是我们要学的。
  33。黄盖年迈,甘愿行苦肉计,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黄盖字公覆,为东吴三世大将。为求破曹,配合周瑜的计策,甘愿受脊杖,被打得错绝好几次。众将苦苦哀求,周瑜才暂时告停。苦肉计的用意,是要向曹操诈降,使火攻得以有效。周瑜选黄盖,当然是出于不得已。但是人选难得,曹操又不容易矇骗。虽然盖盖年岁已高,仍然要他受苦。最难能可贵的,是黄盖自动自发,愿意接受。这种忠义精神,令人敬仰,更使人感动。从此“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打者痛在心里,挨者痛在骨肉的美说,一直流传到现代。黄盖一生战功无数,却以这一次行苦肉计,最为凸出。万一曹操识破,他也毫无怨言,实在难得。
  周瑜演出苦肉计的时候,诸葛亮以客卿身份在场。他冷眼旁观,完全不表示意见。鲁肃忠厚,还怪责他太无情。为什么不劝劝周瑜,对老人家行这么重的刑打?我们想想,若是诸葛亮也和在场的东吴将领,一起恳求周瑜,他还像向曹操借箭十万的孔明吗?他老早从周瑜的言辞与手势、姿态的差异当中,明白周瑜和黄盖的计策,所以闷声不响。蔡中、蔡和毕竟智慧不高,不能体会诸葛亮不言不语,却拿药物医治黄盖的用意。否则也会明白,原来是苦肉计。也就骗不了曹操,让黄盖白挨五十重杖。
  我们常说:皇天不负苦心人。黄盖行苦肉计,周瑜、孔明、鲁肃、蔡中、蔡和等人,都克尽人事,密切配合。至于曹操能不能相信?发展能不能顺利?仍然由老天决定。无论如何,黄老先生的忠义,已经感动了上天。
  34。庞统献连环计,曹操为什么深信不疑?
  曹操善用计谋,一向警觉性很高,怀疑心很重。这一次庞统献计,居然毫不怀疑。马上指示部属照办,弄得大家都没有意见。徐庶识破,当然不会表示出来。如果曹操和往常一样,先欣然接受,却不立即指示照办。待庞统离开,再询问大家的意见。相信有人会提出异议,至少有反复思虑的机会,比较慎重。由于庞统久负盛名,曹操仰慕已久,不敢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先采取反面的姿态,喝令左右拿下,指出这等奸计,居然用来矇骗,以探其虚实。至少也应该首先不发表意见,让大家向庞统提出质疑,然后再做决定。庞统献策完毕,居然还要离去。虽然说得十分动听,要劝降更多的东吴孛杰。曹操这时候也应该心生怀疑才对,怎么会深信不疑,以致在场无人敢有异议?
  看来庞统果然高明,和曹操刚刚见面,就要求参观军事设施。相信一般人不敢这样大胆,因为军事机密,外人怎么可以随便看呢?庞统一下子攻破曹操的心防,又遥指江南,说什么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把曹操捧得天高,几乎失去理智。而且献计之前,先问军中有没有良医,再转回话题,提出连环计。这种沟通本领,实在高明。曹操心防既破,心中的疑虑又被他一击命中,那里有不信的道理?曹操兴致高昂,谁敢在这个时候表示异议,岂不是太不识相?庞统的高帽子策略、攻心为上战术。曹操抵挡不住,使连环计轻易得逞。我们还是认为曹操自作自受,怪不得孔明、周瑜、或庞统。至于蒋干,更是可怜的工具。
  35。曹操对酒高歌,出现一些不吉词句,有什么启示?
  一切准备妥当,曹操在出师攻打东吴的前夕,大船上置酒设宴,大会诸将。他自称今年已经五十四岁,如果征服江南,有意要孙策、周瑜的妻子大乔、小乔,以娱晚年。说得兴起,便要对酒高歌,请大家一起来和。
  身为领导人,当业务干部整装待发,打算出外开拓市场的时候,居然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话,已经不合时宜。大家为了顾全颜面,不得不随着领导人的笑声而呼应,实际上的心颇有不祥的感觉。至少天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