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8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设色长卷,长 528 厘米,高 24.8 厘米。它忠实纪录了北宋宣和年间东京汴
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市场繁荣的景象。全画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郊区农村风光。卷首,远处烟树迷茫,一道小桥横架在初
解冻的溪流上。一队小驴缓缓而进,树丛中散落着一个村庄,树前有乘轿的、
骑马的,好像是扫墓的行列。通过这些树林、溪流、茅舍等景物的描绘,洋
溢出春天的气息,点出了“清明”二字;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描绘汴河沿岸
繁忙的车马运输及手工业、商业的活动;后段描绘了城门内外纵横交叉的街
道,鳞次栉比的店铺和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整幅画再现了宋代都市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是一幅杰出的风俗画作品。唯其如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
价值,对研究宋代社会风俗人情提供了可以凭借的绘画史料。
画竹言情的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有个著名的画派,敢于突破正统,勇于创新,强调
个性,由于他们大多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厌恶官场,同情百姓,因此被正
统派视为“偏”和“怪”,主要八位代表人物被称为“扬州八怪”。他们最
擅写意花鸟画。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郑燮(1693~1765)。郑燮,字克柔,号
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成就最高的竹、兰、石、梅等,以画竹为最。
郑板桥为什么这样喜竹、画竹呢?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严
寒烈日,都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
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不奉承拍马,经得起磨
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符合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和脾气,因此,他喜竹、
画竹,成为著名的画竹专家。他喜竹,一生以竹为伴,他在自家门口种了许
多竹子,时间久了竟长成一片小竹林。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
书、赏竹,嗅着竹子的清香,体会绿荫下的凉适之感。秋冬之际,他将竹竿
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
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郑板桥就是靠细心观察、揣摩竹林、竹枝、竹叶、竹影,加之反复实践,
不断提炼概括,终于把竹子画活了。他晚年时画的《竹石图》,图中一瘦石
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
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四
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
思是自己画了 40 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
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十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于 1864
年生于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谓清,后改齐璜,别号白石。早年当过木匠,
30 岁以后开始学画,兼善诗文,精通篆刻。50 岁以后,艺术进入巅峰期。其
绘画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生灵,如虾、蟹、鱼、青蛙、雏鸡等。

造型则简练质朴,笔墨纵横雄健,色彩鲜明热烈,创造出清新明丽、开朗豪
放的意境。他的画充满了朴质的感情,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白石老人画了一辈子的小动物,尤以画虾闻名。有时虾都成了他的代名
词。提起虾,人们自然会想起白石老人。他笔下的虾透明、活泼、生机盎然。
45 岁时画了一幅虾,不满意。65 岁时又画,自认为有形似而不生动。67 岁
画了《翡翠待虾图》,虾经五节连贯,虾头透明,虾须有弹性。人们都认为
此时画的虾已经神形兼备了,但老人仍感不足。70 岁后画虾,在透明虾头中
心点了一笔浓墨,增加了虾头的透明感,使结构更加完美,虾更有神了。白
石老人画虾如此,可见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这种追求艺术无止
境的探索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融贯中西的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于 1895 年出生在江苏宜
兴,自幼喜爱绘画。后留学法国,学习西洋绘画技法。他提出了中西结合的
主张,既反对因袭陈规的保守派,又防止“全盘西化”的崇洋派,为中国画
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子。徐悲鸿不仅画油画,也画国画。他的油画具有浓
厚的中国气息和民族风格;他的国画则融中西技法于一炉,雄健明快,生气
盎然,人物画喜用历史题材反映现实;山水画善于从墨色沁化中,创造迷人
的意境,花鸟画简练传神,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以画马而驰名中外。他曾
任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代表作有《奔马》《群马图》。
《奔马》把中国大写意线条与西洋明暗技法巧妙结合,突出立体效果。
马的四蹄腾空,向前疾奔。用笔粗放,气势非凡,笔健墨酣,墨色淋漓,在
中国画中独具神韵。他一生多次画马,通过画马表达思想感情。北伐战争中
他画马,那是对长沙会战忧心如焚;解放战争后画马,那是抒发了解放战争
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抗美援朝时又画马送给志愿军,那是把战士比做一往无
前的奔马;访问前苏联时画马,那是中苏艺术交流的见证。马和徐悲鸿的创
作朝夕相伴,由此在中华画苑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徐悲鸿将西方造型方法融于中国传统绘画,为中国画开辟了一条新路。
《奔马》表现了马的精神,四蹄腾空,鬃尾毛发耸立,向前疾奔,笔健墨酣,
以中国画大写意线条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
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效果。
现代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大师,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声誉。他于
1899 年出生在四川内江。20 岁时曾出家为僧,禅定寺主持逸琳法师为他取“大
千”之名,延用至今。他具有多方面修养,在人物、山水、花鸟方面都有极
高造诣。晚年独创泼墨泼彩法,在山水画方面有了新突破。代表作为《幽谷
图》和《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作于 1968 年。全画长约 20 米,宽 53.3 厘米。画面从四
川灌县的泯江索桥起笔,沿长江而下,横贯天府之国;穿三峡,入荆楚,过
洞庭、鄱阳二湖,望庐山,抵临金陵古城,最后辞别上海,注入东海。整幅
图用山造势,山势陡峭险峻,长林巨壑,气势磅礴。还有平缓坦荡、一望无
际的丘陵起伏。长江时隐时现,奔流于群山之间,湍急处惊涛拍岸,浪卷飞
舟;平静处水天一色,洄清倒影。江南村镇,点缀其间。整幅画开合得宜,
墨色相融,气象万千。技法上以墨线为主,皴擦点染,浑厚华滋,又施以泼
墨泼彩,五光十色,瑰丽堂皇,把万里长江的气魄描绘得淋漓尽致,凝结着

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
外国部分
波提切利与《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著名的绘画大师。少
年时期做过金银匠,跟随腓里普·利皮学习绘画。作品大都以神话故事或古
代英雄为题材。注重用线造型。画风精巧细腻。代表作有《春》和《维纳斯
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早期的代表作。它是为装饰劳伦佐的别墅
而绘制的,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维纳斯诞生于地中海的故事。在碧
波荡漾的海面上漂着一个象征生命之源的大贝壳,上面站着一个年轻漂亮的
金发女子,她就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神和美神维纳斯。周围鲜花、香草
纷飞,风神把贝壳轻轻地吹到岸边,春神站在岸边激动地敞开红色绣花斗篷,
准备为女神披上新装。维纳斯体态修长,容貌秀美,但又显得十分憔悴,似
乎对迎接她的这个世界,缺乏热烈的反应。黯淡无光的眼神流露出对来到人
间的未来憧憬和希望,并带出几分预感似的忧虑。这幅画以平涂手法,注重
用线造型,线条呈现出波浪般的起伏,流畅优美。色彩则清淡雅丽。大海、
树林和贝壳的画法带有浓厚的装饰效果。这幅画还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
维纳斯的脖子过于修长,手和足的比例也略显夸张,头发的用线太过分。由
此给人以生硬感。
美术奇才——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杰出的绘画大师。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
想象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和构图学上都有重要建树。
代表作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画的一幅壁画。作品
取材于圣经故事。据说耶稣已知道自己被叛徒犹大出卖,将被钉死在十字架
上。在和门徒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时,把事情真相告诉了所有门徒。画面采用
横向构图,将耶稣和 12 个门徒同时展现在画面中。当耶稣说出了“你们当中
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句话时,举座哗然。门徒中有的震惊、有的愤怒、有
的窃窃私语、有的急于表白自己。唯独左边第四个处于阴影中的叛徒犹大,
一只手哆哆嗦嗦地握着钱袋,惊恐地向后倾斜望着耶稣。这与耶稣那临危不
惧、泰然安详的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构图匠心独运,采用当时先
进的焦点透视法,把透视线集中到了中心人物耶稣的头部。在耶稣头部后面
巧妙安排了一扇窗户,形成了一种自然上的光环,愈发衬托出了核心人物耶
稣。分散在耶稣两旁的众门徒也全都向着他。这幅画在人物处理上,打破了
以往人物简单化、公式化的模式,采取人物矛盾化手法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
的表情。达·芬奇深刻领会并出色地把握住了这一戏剧性场面的真实气氛,
运用娴熟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技巧,创作了这幅不朽名作。让人看后犹
如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