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身在宫廷任职,也不过是一个“高级仆人”罢了,不能让弟弟再步他的后
尘。可是,早已下定决心学好音乐的弟弟却丝毫没有改变初衷。但是,乐谱

资料从哪里来呢?巴赫明明知道向哥借是借不到的,最终想出了一个“高
招”:趁哥哥不在家里,赶快从书柜中“偷”出乐谱,靠着暗淡的月光抄写
下来。估计哥哥快要回来时,再放回原处。他就是这样天天“偷”着学。有
一次,他快要抄完的时候,哥哥突然回家,他的举动一下子被发现了。哥哥
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弟弟精心抄写的乐谱撕个粉碎,并气愤地重重打了他一
巴掌,勒令弟弟从此不准再学音乐。巴赫并未因哥哥的再三阻挠而灰心。抄
谱不成,他又想出一个妙计来。每当哥哥排练或演出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
偷偷看排练,回来后把排练的节目再进行模仿钻研。就这样年复一年,经过
努力奋斗,巴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世界有名的伟大作曲家。他给
后人留下的作品有:《勃兰顿堡协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咖啡
清唱剧》等等。尤其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有价
值的经典作品。为此,巴赫一直在音乐史上享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钢琴之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音乐家,被誉为“音乐皇帝”、“欧洲
第一钢琴家”、“钢琴之王”。他的钢琴演奏热情、奔放、大胆、充满魄力。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钢琴曲,合唱曲,交响乐,宗教音乐,是西洋音
乐史上的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首创出“交响诗”体裁,促进了欧洲音乐的
发展。
这位“音乐皇帝”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是才华横溢了。
他的父亲是一位公爵的管家,爱好音乐还会弹钢琴。爸爸经常指教李斯
特学习弹钢琴。小小的李斯特很有毅力,常常从清晨起来一直练琴到中午,
他还很聪明,一学即会。9 岁那年就举行了演奏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父亲看到儿子的音乐才能,决心让他进一步得到深造,送他到当时被人
们誉为“音乐摇篮”的维也纳去。他们卖掉了家具和用品,凑够了路费。在
维也纳,一家三口人挤在一间屋中,只有一张单人床,妈妈睡在床上,爸爸
睡在凳子上,李斯特睡在钢琴下。生活很清苦,他们却为李斯特聘请了很有
名望的教师。学习两年后,李斯特举行了演奏会,并且获得了成功。
演奏的那天,12 岁的李斯特走上舞台。一看到台下的听众,顿时惊呆了,
原来就在第一排坐着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这时的贝多芬已经耳聋,加
上他对当时弥漫于维也纳音乐界的肤浅、堕落之风反感,一般的音乐会从来
都不参加。这次,他竟破例来到一个 12 岁的匈牙利孩子的演奏会,怎能不引
起轰动?李斯特又怎能不感到震惊?喜悦和兴奋涨红了他的脸,心怦怦直
跳。但由于他技艺精湛,弹奏得特别出色。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鼓掌声使得
他在演奏中常常中途停顿下来。但是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他如石像般一动
不动地坐在那里,用身心感受着回旋在他四周的乐曲。李斯特演奏完最后一
曲,从钢琴旁站起来,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这位音乐巨人致敬。贝多芬从
座位上站起,像头雄师一样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台去,搂住李斯特,亲吻他
的额头。
后来,李斯特创办过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主要
作品有交响诗《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等 13 部,钢琴曲《旅游岁月》、
《匈牙利狂想曲》等 19 部。此外,还有协奏曲、清唱剧、独奏曲和改编曲等。

“绘画狂热症——门采尔

门采尔(1815~1905),德国油画家和版画家。一生作有大量生动的速
写和素描,创作题材广泛,有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对后人影响很大。
门采尔十几岁时就开始学画。他对绘画的酷爱程度令人吃惊。任何时候他都
随身带着铅笔和一叠厚厚的纸。凡是遇上他感兴趣的东西,不管周围的环境
如何恶劣,也不管所要画的对象变化如何迅速,他都能争分夺秒地把它画下
来。一次,人们看见他低着头坐地臭水沟旁边的泥块上,觉得很奇怪,弄不
清他为什么要在这臭气熏天的地方休息。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正在画刚才路
过时误踏污泥而被弄脏的鞋子。还有一次,在晚会上,门采尔一会儿从台下
跑到台上,一会儿又从台上跳到台下,忙得团团转。人们以为他是个精神病
患者,原来,他是在争分夺秒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画速写。有人说门
采尔得了一种“绘画狂热症”,因为他在任何场合都画个不停。门采尔听到
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我希望我的这个病永远治不好。”
门采尔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创作,非常注意艺术的真实性。即使
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也从不马虎。22 岁那年,他受人之托为作家弗郎茨·格
雷的名作《腓特烈二世的史实》作图。为了真实地反映德国历史上著名国王
的生活和性格特点,他不仅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浩繁的历史书籍和有关人物的
传记,还对腓特烈用过的书桌、钢琴、琴谱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在研究腓特
烈曾经穿过的衣服时,由于年代久远,衣服上原来的颜色已陈旧得分辨不清。
为了弄清衣服的颜色这一重要细节,门采尔竟将腓特烈的一件天鹅绒便衣拆
开来细看。为此,他同宫廷的官员们大吵了一场,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将这
件事平息下来。由于他一丝不苟刻意求实,这桩难度极大的绘画任务被出色
地完成了。
门采尔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成年以后,因为他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宫廷多次请他参加各种庆祝大典,并授予他勋章。但门采尔并不为之所动。
他拒绝了将自己的画像挂在宫廷内的殊荣,坚持创作揭露贵族阶级腐败荒淫
生活的作品。1871 年,门采尔被提升为贵族阶级。在为他作摄影留念时,他
不顾人们的百般劝阻,将标志贵族的大礼帽从头上取下来,放在旁边的椅子
上,以此举抗拒对自己的提升。旁观者百思不得其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坚定地回答道:“我是要人们看到,门采尔决不是贵族,他永远是一个普
通的平民。”
门采尔在事业上十分勤奋。他一生共创作了 7000 张素描和每册均有 800
多幅作品的 18 册速写。另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油画和版画。

雕塑家罗丹

罗丹(1840~1917),法国大雕塑家。曾用 7 年时间完成了他的杰出作
品—《巴尔扎克》雕像,从而轰动一时。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加
莱义民》《雨果》等杰作都有不同寻常的伟大之处,人们称他是 19 世纪最有
世界影响的大艺术家。
罗丹是巴黎人,他生长在一个普通事务所职员的家庭,母亲是个有着虔
诚信仰、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罗丹家近邻是个小商贩,他包装货物往往都
用些五颜六色的插图纸。许多插图都十分美妙,小罗丹对它们很感兴趣。他

把自己喜欢的都搜集起来,订好,每天就照着这些纸上的人物和动物作画。
他摹仿作品之精妙,令父母和邻人都很惊叹。他的绘画天才,幼时早已显露
出来。为了发挥天才,14 岁那年,父母把他送进巴黎的绘图和数学学校学习。
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气很大的老师叫勒考克。他的教学方法很新鲜,他不屑
于让学生临摹他的作品,而是要学生在博物馆或大街上去扩大眼界。在这所
学校里,罗丹也接受了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的影响,得益不小。
其实罗丹后来的伟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于他的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
他就起床,先到一个业余画家的家里对着实物画几个小时的素描,接着又急
忙赶去上学。晚上从学校回来,还要去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里有一个专画人
体的学习班。他在那里要画上两个小时。除此之外,他还要抽空到图书馆、
博物馆,观摩学习古代的雕塑作品。罗丹是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他说:
“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顿,哪怕是一秒钟,我每天要工作 14 个小时。”
罗丹很善于向别人学习,有一夭,他正在一根柱子上雕刻植物,对所雕
刻的花和茎都很满意,唯独对叶片左看右看总是不顺眼;雕了修,修和雕,
反反复复老是不尽如人意。这时有一个叫康士坦的工匠在旁边看着,忍不住
说:“罗丹你不要老是用一个方法雕,这样看起来叶子是平的,不生动。……
你让叶子尖突出来对准你,这样就显得富有气韵了。”罗丹听了很高兴,他
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照着康士坦说的话去做,果然,植物的叶子就显得灵活
生动了。
1917 年 11 月 17 日,罗丹与世长辞,他的亲友和崇拜者为他举行了一个
简朴真挚的葬礼。英国,甚至正在与法国交战的德国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
掉会。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写了一本名为《叛逆者》的书,介绍罗丹;我国著
名作家郭沫若,也写了一首《匪徒颂》,赞颂罗丹的革新精神。

“悲怆”中的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19 世纪俄国著名作曲家。他出生于维亚特
斯基省卡斯科——沃特金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里。4 岁的时候,母亲便开始
教他学习钢琴。他的父亲是一位矿产工程师。父亲和同事们组织了一个业余
小乐队,平时经常在家中进行演奏。柴科夫斯基在 5 岁的时候,已能根据乐
曲的旋律加以“创作”,并进行“即兴演奏”了。
10 岁时,柴科夫斯基被送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他师从钢
琴家寇思丁格尔继续学习钢琴。平时,他还常去歌剧院,观看莫扎特等人的
歌剧。
1859 年,柴科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在司法部供职。两年后,他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