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几位老战友中,朱德同志年龄最大,他担任委员长时,都 70 多岁了。
毛泽东一见到朱德,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说:“老总啊,身体可好吧!可以不
看的文件就不必看啰!可以不参加的会议就不要参加啦!”
年迈的朱德对毛泽东也十分体贴。一次,毛泽东正在休息。在房前值勤
的战士看到朱德的小车从远处开了过来,赶紧打了个让汽车通过的手势。
不料,汽车在很远的地方慢慢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警卫员正
纳闷,只见朱德同志拄着拐杖下了车,走近警卫员,轻声说:“主席刚刚休
息,让他好好歇一会儿。”说着,挥手让汽车从别的地方绕道走,自己步行
通过了主席的住处。
周恩来同志也十分尊重朱德同志,见了面总要亲热地称呼“朱老总”,
还要赶去搀扶他。一次,朱德打电话给总理,说准备去他那里,商量工作。
可正当朱德穿衣服,准备出门时,周总理已经赶来了。他一边往里走,一边
说:“应该我来,应该我来。”
离开朱德的房子时,周总理发现走道上有一块石头,就弯下腰捡起来,
认真地对朱德的警卫员说:“这些都应该捡干净,朱老总出来,绊倒怎么办?”
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成年累月忙着,很少休息。朱德总惦着总理,
一有电影票,他就想方设法约总理去看,好让他换换脑筋,休息休息。
一件件细微小事中,凝聚着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
史官。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 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20 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
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
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亲病危,临 去世前,拉着
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我早
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
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
的愿望!”
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
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
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 41 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

6 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
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
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
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50 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
记》中去。他用了 14 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 50 多万字的著作。《史记》
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写了 3 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恶的文
章,也有歌颂奴隶起义故事。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
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祖冲之求圆周率

祖冲之(429~500),范阳郡遒县(现河北省)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伟
大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他一生有许多卓越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
对圆周率的推算。
“圆周率”是说一个圆的周长同它的直径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我们的祖
先很早就有“径一周三”的说法,就是说,假如一个圆的直径是 1 尺,那它
的周长就是 3 尺。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
认为应该是 3.162。三国到西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经过计算,求出了 3.14 的
圆周率,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但是刘徽只算到这里就没有继续算。祖冲打
算采用刘徽“割圆术”(在圆内做正 6 边形,6 边形的周长刚好是直径的 3
倍,然后再做 12 边形、24 边形……边数越多,它的周长就和圆的周长越接
近)的方法算下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笔算,只能用长 4 寸,方 3
寸的小竹棍来计算。工作是艰巨的,这时祖冲之的儿子也能帮助他了。
父子俩算了一天又一天,眼睛熬红了,人也渐渐瘦了下来,可大圆里的
边形却越画越多,3072 边、6144 边……边数越多,边长越短。父子俩蹲在地
上,一个认真地画,一个细心地算,谁也不敢走神。
最后,他们在那个大圆里画出了 24576 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是
3.1415926。
俩人看看摆在地上密密麻麻的小木棍,再看看画在地上的大圆里的图
形,高兴地笑了。
后来,祖冲之推算出,49152 边形的周长不会超过 3.1415927。所以,他
得出结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这两个数之间。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的人,比欧洲人
早了 1000 多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啊!

诚实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
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
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

么正经话来?”
“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
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
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
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
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
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
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
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
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
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
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
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
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
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走了。
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
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
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
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晏殊忠厚老实受重用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大家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代
大诗人,都曾经当过他的学生。
晏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
“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事情巧得很。当晏殊赶到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
地选拔上来的名列前茅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
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于
是,他主动要求参加考试,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参加考试的有 1000 多人。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学者,有的是
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年龄最小的就是晏殊,他还不满 14 岁。开始,他心里
有点不踏实,可他马上又想到,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
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考题发下来之后,晏殊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
自己曾经作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童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这时候,晏殊
的心里很矛盾。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
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

但是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
多、如果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
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想到这里,他决
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太
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
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将接受皇上的复
试。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对晏殊复试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
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连忙自称有罪。接着,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
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晏殊说完后,大殿上鸦雀无声。人们被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
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